宁以卿的漫画与皮小丹的小说,如同两条并行的溪流,在她们各自的心灵土壤中潺潺流淌,滋养着因育儿而略显干涸的自我空间。然而,这些源于生活、又经过艺术加工的创作,终究无法完全隔绝于生活之外,它们开始泛起微小的涟漪,悄然影响着她们的现实。
宁以卿的“读者”反馈
宁以卿的漫画《星海送来的礼物》最初只是她个人的情感记录,并未公开发表。但李盛迹,作为画中“海豚爸爸”的原型,是她最特殊也最“较真”的读者。
他会仔细审视每一幅草稿,然后给出基于数据的观察。
“以卿,根据历史记录,星澜首次发出可识别音节‘星’时的光照度为75 lux,画面中的环境光强度设定为 approxitely 50 lux,存在轻微偏差。”
“汐瑶对水的亲和力表现为体表与水接触时的愉悦生理反应,而非画面中绘制的、具象化的水元素精灵。该艺术加工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起初,宁以卿试图解释这是“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夸张和美化。但李盛迹会平静地反问:“基于事实的精确描绘,不足以体现其独特性吗?” 他无法理解为何需要将已经足够非凡的现实,披上幻想的外衣。
几次之后,宁以卿找到了新的方式。她不再试图说服他,而是将他的“纠错”也融入创作过程。她会笑着回答:“好吧,那下一格我把光照度调亮一点。不过,那些小光点是我的‘心象’,是数据流在我眼里的样子,这个可不能改哦。”
或者说:“盛迹,你不觉得如果汐瑶身边真的有水精灵,会很可爱吗?这是妈妈的‘希望看到的画面’。”
这种带着撒娇和坚持的回应,让李盛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他开始尝试理解“心象”和“希望看到的画面”这些非逻辑概念,这对他来说,是比解析星澜的低语更复杂的课题。但他不再坚持“纠正”,而是将宁以卿的创作,视为一种新的、需要学习的观察视角。他甚至会偶尔询问:“在下一段故事中,‘我’会如何应对人类亲戚的突然来访?”仿佛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剧本参考”。
皮小丹的“素材”危机与灵感迸发
皮小丹的连载小说《我家姐夫非人类!》则面临着另一种“甜蜜的烦恼”。随着读者群体的稳定和扩大,催更的评论日益增多。然而,现实的育儿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爆笑桥段,更多的是重复的喂奶、换尿布和应对哭闹。她遭遇了“素材荒”。
“怎么办,以卿,”她向闺蜜抱怨,“袁宝最近表现太正常了,除了吃就是睡,守着孩子们也规规矩矩。三胞胎除了吃睡拉,就是偶尔哭几声,我都快写不出新段子了!”
宁以卿忍俊不禁:“难道你还希望袁宝再闹出点什么乱子不成?”
转机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午后。皮小丹正对着电脑发愁,目光无意中扫过院子。院子里,海宝正努力地向星澜展示他的新玩具卡车,星澜只是瞥了一眼,目光又回到了手中的星图板上;而另一边,汐瑶正试图把坐在垫子上的袁聆拉起来去玩水,袁聆却纹丝不动,只是微微偏头,仿佛在“听”汐瑶焦急的咿呀声。
这一幕看似平常,却让皮小丹灵光一闪。她迅速在文档里敲下一行新章节的标题:【这个家最‘不正常’的,或许是那群小的!】
她不再仅仅聚焦于袁宝,而是将笔墨分散开来,描写数据流小王子星澜的“降维打击”式发言,描写聆听者袁聆那能平息一切哭闹的诡异安静,描写活力美人鱼汐瑶与陆地小坦克海宝之间的“文明冲突”。她发现,孩子们之间自然流露的、充满反差萌的互动,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她的创作视角拓宽了,从单纯描写“非人类姐夫”的喜剧效果,延伸到了描绘这个由人类、海豚、斑海豹以及一群拥有非凡潜质的孩子所共同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的日常。读者的反响反而更加热烈,纷纷评论“孩子们才是隐藏boSS!”“跪求星澜小男神更多语录!”“汐瑶和聆聆的cp我站了!(虽然她们还什么都不懂)”。
交织的影响
她们的创作,反过来也微妙地影响着她们看待家庭的方式。
宁以卿在画着那些温暖画面时,会不自觉地用更柔软、更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李盛迹和孩子们,那些曾经让她困惑或担忧的“异常”,在画笔下都变成了值得珍视的“独特”。
皮小丹则在书写那些爆笑桥段时,学会了用更幽默、更抽离的态度去面对育儿的混乱。当她写下“袁宝试图用海豹式拥抱同时安抚三个哭闹的女儿结果把自己缠成了粽子”时,现实中那次的手忙脚乱,似乎也变成了一段可以笑着回忆的趣事。
创作,成了她们在母亲身份之外,一个宝贵的呼吸窗口,一个消化生活、重塑记忆的工具。它没有改变生活的本质,却改变了她们感受生活的心境。
夜晚,当孩子们都睡下,宁以卿可能还在润色漫画中星澜眼中那抹星辉,皮小丹则在键盘上敲下海宝最新的“经典语录”。她们的笔下,流淌着同一个屋檐下的星辰与海浪,也流淌着她们作为母亲、妻子、闺蜜,以及作为她们自己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这些笔尖流淌出的涟漪,正悄无声息地,让这个本就非凡的家庭,变得更加丰盈和坚韧。
宁以卿的“读者”反馈
宁以卿的漫画《星海送来的礼物》最初只是她个人的情感记录,并未公开发表。但李盛迹,作为画中“海豚爸爸”的原型,是她最特殊也最“较真”的读者。
他会仔细审视每一幅草稿,然后给出基于数据的观察。
“以卿,根据历史记录,星澜首次发出可识别音节‘星’时的光照度为75 lux,画面中的环境光强度设定为 approxitely 50 lux,存在轻微偏差。”
“汐瑶对水的亲和力表现为体表与水接触时的愉悦生理反应,而非画面中绘制的、具象化的水元素精灵。该艺术加工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起初,宁以卿试图解释这是“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夸张和美化。但李盛迹会平静地反问:“基于事实的精确描绘,不足以体现其独特性吗?” 他无法理解为何需要将已经足够非凡的现实,披上幻想的外衣。
几次之后,宁以卿找到了新的方式。她不再试图说服他,而是将他的“纠错”也融入创作过程。她会笑着回答:“好吧,那下一格我把光照度调亮一点。不过,那些小光点是我的‘心象’,是数据流在我眼里的样子,这个可不能改哦。”
或者说:“盛迹,你不觉得如果汐瑶身边真的有水精灵,会很可爱吗?这是妈妈的‘希望看到的画面’。”
这种带着撒娇和坚持的回应,让李盛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他开始尝试理解“心象”和“希望看到的画面”这些非逻辑概念,这对他来说,是比解析星澜的低语更复杂的课题。但他不再坚持“纠正”,而是将宁以卿的创作,视为一种新的、需要学习的观察视角。他甚至会偶尔询问:“在下一段故事中,‘我’会如何应对人类亲戚的突然来访?”仿佛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剧本参考”。
皮小丹的“素材”危机与灵感迸发
皮小丹的连载小说《我家姐夫非人类!》则面临着另一种“甜蜜的烦恼”。随着读者群体的稳定和扩大,催更的评论日益增多。然而,现实的育儿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爆笑桥段,更多的是重复的喂奶、换尿布和应对哭闹。她遭遇了“素材荒”。
“怎么办,以卿,”她向闺蜜抱怨,“袁宝最近表现太正常了,除了吃就是睡,守着孩子们也规规矩矩。三胞胎除了吃睡拉,就是偶尔哭几声,我都快写不出新段子了!”
宁以卿忍俊不禁:“难道你还希望袁宝再闹出点什么乱子不成?”
转机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午后。皮小丹正对着电脑发愁,目光无意中扫过院子。院子里,海宝正努力地向星澜展示他的新玩具卡车,星澜只是瞥了一眼,目光又回到了手中的星图板上;而另一边,汐瑶正试图把坐在垫子上的袁聆拉起来去玩水,袁聆却纹丝不动,只是微微偏头,仿佛在“听”汐瑶焦急的咿呀声。
这一幕看似平常,却让皮小丹灵光一闪。她迅速在文档里敲下一行新章节的标题:【这个家最‘不正常’的,或许是那群小的!】
她不再仅仅聚焦于袁宝,而是将笔墨分散开来,描写数据流小王子星澜的“降维打击”式发言,描写聆听者袁聆那能平息一切哭闹的诡异安静,描写活力美人鱼汐瑶与陆地小坦克海宝之间的“文明冲突”。她发现,孩子们之间自然流露的、充满反差萌的互动,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她的创作视角拓宽了,从单纯描写“非人类姐夫”的喜剧效果,延伸到了描绘这个由人类、海豚、斑海豹以及一群拥有非凡潜质的孩子所共同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的日常。读者的反响反而更加热烈,纷纷评论“孩子们才是隐藏boSS!”“跪求星澜小男神更多语录!”“汐瑶和聆聆的cp我站了!(虽然她们还什么都不懂)”。
交织的影响
她们的创作,反过来也微妙地影响着她们看待家庭的方式。
宁以卿在画着那些温暖画面时,会不自觉地用更柔软、更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李盛迹和孩子们,那些曾经让她困惑或担忧的“异常”,在画笔下都变成了值得珍视的“独特”。
皮小丹则在书写那些爆笑桥段时,学会了用更幽默、更抽离的态度去面对育儿的混乱。当她写下“袁宝试图用海豹式拥抱同时安抚三个哭闹的女儿结果把自己缠成了粽子”时,现实中那次的手忙脚乱,似乎也变成了一段可以笑着回忆的趣事。
创作,成了她们在母亲身份之外,一个宝贵的呼吸窗口,一个消化生活、重塑记忆的工具。它没有改变生活的本质,却改变了她们感受生活的心境。
夜晚,当孩子们都睡下,宁以卿可能还在润色漫画中星澜眼中那抹星辉,皮小丹则在键盘上敲下海宝最新的“经典语录”。她们的笔下,流淌着同一个屋檐下的星辰与海浪,也流淌着她们作为母亲、妻子、闺蜜,以及作为她们自己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这些笔尖流淌出的涟漪,正悄无声息地,让这个本就非凡的家庭,变得更加丰盈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