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盛长梧、林噙霜与墨兰并未在盛府多做停留,决心既下,便无需留恋。他们迅速收拾好了紧要的行李细软,趁着夜色,乘坐马车离开了这座承载了无数记忆与纷争的盛家大宅,径直前往城西那座属于他们的小院。
马车抵达时,得到消息的舞狮队和表演队的孩子们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们虽不知具体发生了何事,但见盛大人连夜搬家,心中关切,纷纷主动上前帮忙搬运箱笼,一个个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热情。
盛长梧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心中暖流涌过,温言劝道:“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你们都回去歇着吧。这些东西让下人们来搬就好。多谢你们了。”
孩子们这才听话地散去,临走前还七嘴八舌地说着“盛大人有事尽管吩咐”、“我们有力气”之类的话,让这清冷的夜晚平添了几分暖意。
小院虽不及盛府轩敞,但布局精巧,清净雅致,林噙霜如今不再是依附他人的妾室,自然住进了东侧的主院。
墨兰则安排了旁边一个独立的小院落,既方便母女亲近,也给了她成长的空间,周雪娘等心腹下人手脚麻利地归置着物品,很快便将新居整理得有了家的模样。
待一切喧嚣落定,夜深人静。
林噙霜独自坐在主院厢房的窗边,手中紧紧攥着那张轻薄却重若千钧的放妾书,窗外月色朦胧,清辉洒在她依旧美丽的侧脸上,映照出两行无声滑落的泪水。
周雪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为她披上一件外衣,看到小姐手中的文书和脸上的泪痕,自己也忍不住眼眶发红,低声道:“小姐……”
林噙霜抬起泪眼,望着窗外陌生的景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后的沙哑,却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颤:“雪娘,我……我从未想过,真有这么一天……我能摆脱这妾室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身。”
半生算计,半生挣扎,困于后宅方寸之地,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系于主君一念之间,如今,那无形的枷锁,竟真的被打破了。
周雪娘用帕子擦了擦眼角,既是心疼又是替她高兴,声音带着回忆的悠远:“小姐,这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老爷和夫人若在天有灵,看到您今日……不再是妾室,不再是仰人鼻息的林小娘,他们……他们一定会高兴的!”
听到父母,林噙霜的泪水流得更凶,嘴角却缓缓扯出一个极其复杂,最终归于释然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过往辛酸的告别,有对未来的些许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挣脱牢笼、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畅快与新生。
“是啊……”她轻轻摩挲着放妾书上的字迹,喃喃道,“爹爹,娘亲,女儿……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回林噙霜了。”
这一夜,城西小院的灯火温暖而宁静,这里没有盛府的勾心斗角,没有主母的压制,没有需要时刻揣度的君心。
有的,只是一个获得新生的母亲,一个守护家庭的儿子,和一个即将在更自由环境中成长的女儿。
翌日,盛府对外放出了消息,言明因庶子盛长梧已立业为官,为免家事繁杂,故依例分家别居,并厚予资财。
消息说得冠冕堂皇,将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逼迫与妥协掩盖得滴水不漏,保全了盛纮和盛家的颜面,至于内里真相,则成了盛府上下心照不宣的秘密。
盛长梧换上了合身的五品绯色官袍,首次以京官的身份踏入紫宸殿参加朝会,他被引至五品文官的队列之中,新的职位五品少卿,是个有实权的职位,恰好与盛纮站在同一排。
朝会之上,庄严肃穆。
盛纮眼角余光能瞥见身旁身姿挺拔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有骄傲,有失落,更有几分难以言喻的隔阂与复杂。
但他终究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面上丝毫不显,依旧眼观鼻、鼻观心,谨慎地听着朝议,未曾与盛长梧有任何交流。
盛长梧亦神色平静,仿佛昨夜种种从未发生,待冗长的朝会结束,百官依序退朝。一名内侍却悄然走到盛长梧身边,低声道:“盛少卿,官家口谕,请留步,随咱家往勤政殿一见。”
盛长梧心下了然,恭敬应诺,跟随内侍穿过宫禁,来到了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勤政殿。
殿内,赵祯已换下了沉重的朝服,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御案前,饶有兴致地看着墙上悬挂的舆图,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温和却难掩审视的笑容。
“臣,盛长梧,叩见陛下。”盛长梧依礼参拜。
“爱卿平身。”赵祯虚扶一下,目光上下打量着盛长梧,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嗯,不错。比三年前殿试时更显沉稳干练了,很好,你在泉州做的那些事,朕都知道了。预警飓风,活民无数,以工代赈,迅速恢复,创设慈幼坊,更是别出心裁,解了朝廷一直想做却难以下手的社会顽疾。还有那肥料、除虫剂、海带养殖、雪花盐……桩桩件件,皆是利国利民之实绩!做得非常好!”
盛长梧躬身谦逊道:“陛下谬赞了,此皆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百姓勤劳,臣不过尽本分而已,不敢居功。”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过谦。他踱步到窗前,望着殿外初春的景致,语气忽然变得深沉起来:“盛卿,你可知,朕此番特意将你从泉州调回,所为何事?”
盛长梧心中虽有猜测,但面上依旧恭敬:“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赵祯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他,声音清晰而有力:“你之前在泉州,无论是呈上的奏章,还是私下给朕的信件,其中所提及的诸多想法,以及引入海外新作物以求根本解决粮产之事,朕都仔细看过了。朕深知,此乃为国为民的百年大计,其重要性,远超寻常政绩。”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一丝凝重与无奈:“然而,越是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若要推行全国,却绝非易事,其中牵扯利益甚广,需协调各方,更需主事之人有魄力、有智慧、有担当,且需……绝对的忠诚与可靠。朕,不放心交给旁人去办。”
他的目光最终牢牢锁定在盛长梧身上,充满了信任与期许:“所以,朕把你调回来。这个担子,朕要交给你来挑,由你,盛长梧,来主导、推行你想做的这些事! 少卿是个清贵位置,便于你立足,也少些掣肘。
朕会给你相应的权柄和支持,你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拟条陈上来!朕要你,替朕,替这天下百姓,将这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一件件,落到实处!”
盛长梧撩起官袍下摆,郑重地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而清晰:
“臣,盛长梧,谢陛下信任! 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必使我大宋百姓,能享陛下仁政之恩泽!”
马车抵达时,得到消息的舞狮队和表演队的孩子们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们虽不知具体发生了何事,但见盛大人连夜搬家,心中关切,纷纷主动上前帮忙搬运箱笼,一个个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热情。
盛长梧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心中暖流涌过,温言劝道:“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你们都回去歇着吧。这些东西让下人们来搬就好。多谢你们了。”
孩子们这才听话地散去,临走前还七嘴八舌地说着“盛大人有事尽管吩咐”、“我们有力气”之类的话,让这清冷的夜晚平添了几分暖意。
小院虽不及盛府轩敞,但布局精巧,清净雅致,林噙霜如今不再是依附他人的妾室,自然住进了东侧的主院。
墨兰则安排了旁边一个独立的小院落,既方便母女亲近,也给了她成长的空间,周雪娘等心腹下人手脚麻利地归置着物品,很快便将新居整理得有了家的模样。
待一切喧嚣落定,夜深人静。
林噙霜独自坐在主院厢房的窗边,手中紧紧攥着那张轻薄却重若千钧的放妾书,窗外月色朦胧,清辉洒在她依旧美丽的侧脸上,映照出两行无声滑落的泪水。
周雪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为她披上一件外衣,看到小姐手中的文书和脸上的泪痕,自己也忍不住眼眶发红,低声道:“小姐……”
林噙霜抬起泪眼,望着窗外陌生的景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后的沙哑,却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颤:“雪娘,我……我从未想过,真有这么一天……我能摆脱这妾室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身。”
半生算计,半生挣扎,困于后宅方寸之地,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系于主君一念之间,如今,那无形的枷锁,竟真的被打破了。
周雪娘用帕子擦了擦眼角,既是心疼又是替她高兴,声音带着回忆的悠远:“小姐,这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老爷和夫人若在天有灵,看到您今日……不再是妾室,不再是仰人鼻息的林小娘,他们……他们一定会高兴的!”
听到父母,林噙霜的泪水流得更凶,嘴角却缓缓扯出一个极其复杂,最终归于释然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过往辛酸的告别,有对未来的些许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挣脱牢笼、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畅快与新生。
“是啊……”她轻轻摩挲着放妾书上的字迹,喃喃道,“爹爹,娘亲,女儿……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回林噙霜了。”
这一夜,城西小院的灯火温暖而宁静,这里没有盛府的勾心斗角,没有主母的压制,没有需要时刻揣度的君心。
有的,只是一个获得新生的母亲,一个守护家庭的儿子,和一个即将在更自由环境中成长的女儿。
翌日,盛府对外放出了消息,言明因庶子盛长梧已立业为官,为免家事繁杂,故依例分家别居,并厚予资财。
消息说得冠冕堂皇,将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逼迫与妥协掩盖得滴水不漏,保全了盛纮和盛家的颜面,至于内里真相,则成了盛府上下心照不宣的秘密。
盛长梧换上了合身的五品绯色官袍,首次以京官的身份踏入紫宸殿参加朝会,他被引至五品文官的队列之中,新的职位五品少卿,是个有实权的职位,恰好与盛纮站在同一排。
朝会之上,庄严肃穆。
盛纮眼角余光能瞥见身旁身姿挺拔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有骄傲,有失落,更有几分难以言喻的隔阂与复杂。
但他终究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面上丝毫不显,依旧眼观鼻、鼻观心,谨慎地听着朝议,未曾与盛长梧有任何交流。
盛长梧亦神色平静,仿佛昨夜种种从未发生,待冗长的朝会结束,百官依序退朝。一名内侍却悄然走到盛长梧身边,低声道:“盛少卿,官家口谕,请留步,随咱家往勤政殿一见。”
盛长梧心下了然,恭敬应诺,跟随内侍穿过宫禁,来到了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勤政殿。
殿内,赵祯已换下了沉重的朝服,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御案前,饶有兴致地看着墙上悬挂的舆图,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温和却难掩审视的笑容。
“臣,盛长梧,叩见陛下。”盛长梧依礼参拜。
“爱卿平身。”赵祯虚扶一下,目光上下打量着盛长梧,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嗯,不错。比三年前殿试时更显沉稳干练了,很好,你在泉州做的那些事,朕都知道了。预警飓风,活民无数,以工代赈,迅速恢复,创设慈幼坊,更是别出心裁,解了朝廷一直想做却难以下手的社会顽疾。还有那肥料、除虫剂、海带养殖、雪花盐……桩桩件件,皆是利国利民之实绩!做得非常好!”
盛长梧躬身谦逊道:“陛下谬赞了,此皆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百姓勤劳,臣不过尽本分而已,不敢居功。”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过谦。他踱步到窗前,望着殿外初春的景致,语气忽然变得深沉起来:“盛卿,你可知,朕此番特意将你从泉州调回,所为何事?”
盛长梧心中虽有猜测,但面上依旧恭敬:“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赵祯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他,声音清晰而有力:“你之前在泉州,无论是呈上的奏章,还是私下给朕的信件,其中所提及的诸多想法,以及引入海外新作物以求根本解决粮产之事,朕都仔细看过了。朕深知,此乃为国为民的百年大计,其重要性,远超寻常政绩。”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一丝凝重与无奈:“然而,越是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若要推行全国,却绝非易事,其中牵扯利益甚广,需协调各方,更需主事之人有魄力、有智慧、有担当,且需……绝对的忠诚与可靠。朕,不放心交给旁人去办。”
他的目光最终牢牢锁定在盛长梧身上,充满了信任与期许:“所以,朕把你调回来。这个担子,朕要交给你来挑,由你,盛长梧,来主导、推行你想做的这些事! 少卿是个清贵位置,便于你立足,也少些掣肘。
朕会给你相应的权柄和支持,你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拟条陈上来!朕要你,替朕,替这天下百姓,将这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一件件,落到实处!”
盛长梧撩起官袍下摆,郑重地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而清晰:
“臣,盛长梧,谢陛下信任! 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必使我大宋百姓,能享陛下仁政之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