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若刚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剧组生活,回到她那位于二十八层的公寓。窗外是北京璀璨的夜,窗内是她难得的闲暇时光。她蜷在沙发上,划开手机,本想随便看看,却被一条推送吸引——“当红女星林星若首次直播带货!”
她皱眉,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直播活动。好奇心驱使下,她点了进去。
屏幕上的女人确实长着她的脸——那双标志性的杏眼,左眼角的泪痣,甚至连微笑时嘴角的弧度都一模一样。主播正热情洋溢地推销着一款“奢华护肤套装”。
“今天我们直播间有特大优惠,原价2999,现在只要999!星若粉丝们抓紧下单哦!”
林星若愣住了。这不只是长相相似,这是一种全息的、动态的复制。她看着那个“自己”在屏幕里眨眼、微笑、用手撩动长发——每一个小动作都是她习惯性的,却又带着一种陌生的夸张。
更让她脊背发凉的是,主播介绍栏里赫然写着:“演员林星若,感恩回馈粉丝”。
她注册了一个小号,在评论区输入:“你是林星若?那我是谁?”
几乎就在她发出这句话的下一秒,屏幕一闪——她被拉黑了。
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从心底升起,像是被人偷走了灵魂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林星若陷入了一场诡异的探索。她发现了更多使用她面容和名字的直播间:有的在卖珠宝,有的在推销保健品,甚至有一个“林星若”在讲解一款家用按摩仪。这些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几千到数万不等,商品销量惊人。
每一个直播间里,那个“她”都表现得无比真实,连声音都像得令人发指。只有在某些细微处——比如一个不自然的眨眼延迟,或是某个手势与口型微秒的不同——才隐约透露出人工智能换脸的痕迹。
她如法炮制,在每个直播间发出同样的质问:“你是林星若?那我是谁?”结果无一例外:立即被拉黑。
凌晨三点,林星若无法入眠。她站在浴室的镜子前,注视着自己的脸。这张脸曾经是她在银幕上塑造角色的工具,是她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如今,它却被无数陌生人复制、篡改、贩卖。她第一次对自己的面容产生了陌生感,仿佛它不再专属于自己。
“我到底是谁?”她轻声问镜中的自己。
第二天,在经纪公司的紧急会议上,法律顾问张琳面无表情地指出取证的困难。
“这些服务器大多设在境外,取证难度大、成本高。即使找到运营方,也可能只是皮包公司。”张琳推了推眼镜,“AI换脸直播是新兴领域,法律监管尚不完善。”
林星若深吸一口气:“那就发声明吧,至少让粉丝不要上当。”
声明发出后一小时,#林星若否认直播带货#冲上热搜榜首。评论区迅速变成了关于AI技术的辩论场。
“这技术太可怕了!以后视频都不能信了,还有什么能信?”用户“科技有底线”写道,收获了两万多赞。
下面立即有人回复:“技术本身无罪,看谁使用。AI也能用来复活已故演员,完成经典作品。”
一位名叫“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年轻用户不以为然:“明星本来就是公众人物,被模仿是受欢迎的体现。再说了,真正的林星若代言得起吗?这些山寨版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到‘明星同款’,有什么不好?”
这条评论引发了激烈反驳。用户“老牛”愤怒地回应:“我是做工的,我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老婆就因为相信那个假林星若,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根本没用的保健品!这些骗子该下地狱!”
在争论中,一个名为“AI揭穿者”的账号脱颖而出。他发布了一段详细解析视频,逐帧分析假直播间中的技术破绽,收获了数十万点赞。
“我们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学会在虚假中识别真实。”他在视频结尾如是说。
然而,当林星若点进这个账号的主页,却发现他前一天还在发布另一个明星的“造假证据”,立场截然相反。网络世界的光怪陆离让她感到眩晕。
王海是林星若的资深粉丝,今年四十五岁,在老家开着一家小超市。他曾因那个“林星若”说“这款茶叶来自我的家乡,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而心动下单。看到声明后,他感到被愚弄的愤怒,但更强烈的是对林星若的心疼。
他在粉丝群里组织反假行动,号召大家举报虚假直播间。然而打假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有些中老年粉丝并非不知道主播是“假林星若”,他们只是享受那种与“明星”直接交流的幻觉。
“她笑得那么甜,叫我‘阿姨’,我开心嘛!”一位老年粉丝在群里坦言。
李梦是林星若的化妆师,也是她的好友。她注意到林星若最近化妆时需要遮盖越来越深的黑眼圈。
“我昨晚梦见无数个自己站在舞台上,我却坐在观众席,分不清哪个才是真的我。”林星若在一次化妆间隙轻声说。
最讽刺的时刻到来了,一家知名AI公司邀请林星若代言他们的“人脸识别安全系统”,承诺能“百分百识别AI换脸”。
“这个世界疯了。”林星若苦笑着拒绝了邀请。
在律师的建议下,林星若决定亲自潜入一个假直播间的后台。她伪装成寻求合作的商家,通过几层中间人,终于联系上了一个造假团队的头目。
令她震惊的是,对方非常年轻,不过二十出头,言谈间不仅毫无愧疚,反而对自己的技术充满自豪。
“我们只是满足了市场需求,”年轻人在语音消息里说,“真正的你高高在上,而我们的‘林星若’亲民又接地气。说真的,姐姐,你应该感谢我们帮你维持热度。”
这次交流让林星若意识到,这已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现象。她决定不再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创造。
三个月后,林星若推出了一部自编自导的短片《镜像迷宫》。影片中,她一人分饰多角,探讨了在数字时代身份的多重性和真实性。影片结尾,所有角色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互相凝视,然后同时发问:“我是谁?”
短片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关于AI技术,更关于人的本质。
然而,就在影片获奖的同一晚,又有三个新的“林星若”出现在直播平台上,这次她们在推销《镜像迷宫》的“独家周边产品”。
林星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这一消息,只配了一句话:“迷宫还在扩大,出口在哪里?或许我们都在寻找。”
在数百条评论中,一条来自年轻程序员的留言悄然浮现:“技术本身不是答案也不是问题,问题永远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人性。也许真正的出口在于,我们是否还能在虚拟的迷宫中,识别出自己真实的灵魂。”
林星若给这条评论点了个赞。
窗外,城市的灯光依旧,无数屏幕依然亮着,映照着真实与虚幻交错的面孔。在这场尚未结束的镜像游戏中,每个人都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她皱眉,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直播活动。好奇心驱使下,她点了进去。
屏幕上的女人确实长着她的脸——那双标志性的杏眼,左眼角的泪痣,甚至连微笑时嘴角的弧度都一模一样。主播正热情洋溢地推销着一款“奢华护肤套装”。
“今天我们直播间有特大优惠,原价2999,现在只要999!星若粉丝们抓紧下单哦!”
林星若愣住了。这不只是长相相似,这是一种全息的、动态的复制。她看着那个“自己”在屏幕里眨眼、微笑、用手撩动长发——每一个小动作都是她习惯性的,却又带着一种陌生的夸张。
更让她脊背发凉的是,主播介绍栏里赫然写着:“演员林星若,感恩回馈粉丝”。
她注册了一个小号,在评论区输入:“你是林星若?那我是谁?”
几乎就在她发出这句话的下一秒,屏幕一闪——她被拉黑了。
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从心底升起,像是被人偷走了灵魂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林星若陷入了一场诡异的探索。她发现了更多使用她面容和名字的直播间:有的在卖珠宝,有的在推销保健品,甚至有一个“林星若”在讲解一款家用按摩仪。这些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几千到数万不等,商品销量惊人。
每一个直播间里,那个“她”都表现得无比真实,连声音都像得令人发指。只有在某些细微处——比如一个不自然的眨眼延迟,或是某个手势与口型微秒的不同——才隐约透露出人工智能换脸的痕迹。
她如法炮制,在每个直播间发出同样的质问:“你是林星若?那我是谁?”结果无一例外:立即被拉黑。
凌晨三点,林星若无法入眠。她站在浴室的镜子前,注视着自己的脸。这张脸曾经是她在银幕上塑造角色的工具,是她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如今,它却被无数陌生人复制、篡改、贩卖。她第一次对自己的面容产生了陌生感,仿佛它不再专属于自己。
“我到底是谁?”她轻声问镜中的自己。
第二天,在经纪公司的紧急会议上,法律顾问张琳面无表情地指出取证的困难。
“这些服务器大多设在境外,取证难度大、成本高。即使找到运营方,也可能只是皮包公司。”张琳推了推眼镜,“AI换脸直播是新兴领域,法律监管尚不完善。”
林星若深吸一口气:“那就发声明吧,至少让粉丝不要上当。”
声明发出后一小时,#林星若否认直播带货#冲上热搜榜首。评论区迅速变成了关于AI技术的辩论场。
“这技术太可怕了!以后视频都不能信了,还有什么能信?”用户“科技有底线”写道,收获了两万多赞。
下面立即有人回复:“技术本身无罪,看谁使用。AI也能用来复活已故演员,完成经典作品。”
一位名叫“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年轻用户不以为然:“明星本来就是公众人物,被模仿是受欢迎的体现。再说了,真正的林星若代言得起吗?这些山寨版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到‘明星同款’,有什么不好?”
这条评论引发了激烈反驳。用户“老牛”愤怒地回应:“我是做工的,我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老婆就因为相信那个假林星若,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根本没用的保健品!这些骗子该下地狱!”
在争论中,一个名为“AI揭穿者”的账号脱颖而出。他发布了一段详细解析视频,逐帧分析假直播间中的技术破绽,收获了数十万点赞。
“我们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学会在虚假中识别真实。”他在视频结尾如是说。
然而,当林星若点进这个账号的主页,却发现他前一天还在发布另一个明星的“造假证据”,立场截然相反。网络世界的光怪陆离让她感到眩晕。
王海是林星若的资深粉丝,今年四十五岁,在老家开着一家小超市。他曾因那个“林星若”说“这款茶叶来自我的家乡,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而心动下单。看到声明后,他感到被愚弄的愤怒,但更强烈的是对林星若的心疼。
他在粉丝群里组织反假行动,号召大家举报虚假直播间。然而打假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有些中老年粉丝并非不知道主播是“假林星若”,他们只是享受那种与“明星”直接交流的幻觉。
“她笑得那么甜,叫我‘阿姨’,我开心嘛!”一位老年粉丝在群里坦言。
李梦是林星若的化妆师,也是她的好友。她注意到林星若最近化妆时需要遮盖越来越深的黑眼圈。
“我昨晚梦见无数个自己站在舞台上,我却坐在观众席,分不清哪个才是真的我。”林星若在一次化妆间隙轻声说。
最讽刺的时刻到来了,一家知名AI公司邀请林星若代言他们的“人脸识别安全系统”,承诺能“百分百识别AI换脸”。
“这个世界疯了。”林星若苦笑着拒绝了邀请。
在律师的建议下,林星若决定亲自潜入一个假直播间的后台。她伪装成寻求合作的商家,通过几层中间人,终于联系上了一个造假团队的头目。
令她震惊的是,对方非常年轻,不过二十出头,言谈间不仅毫无愧疚,反而对自己的技术充满自豪。
“我们只是满足了市场需求,”年轻人在语音消息里说,“真正的你高高在上,而我们的‘林星若’亲民又接地气。说真的,姐姐,你应该感谢我们帮你维持热度。”
这次交流让林星若意识到,这已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现象。她决定不再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创造。
三个月后,林星若推出了一部自编自导的短片《镜像迷宫》。影片中,她一人分饰多角,探讨了在数字时代身份的多重性和真实性。影片结尾,所有角色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互相凝视,然后同时发问:“我是谁?”
短片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关于AI技术,更关于人的本质。
然而,就在影片获奖的同一晚,又有三个新的“林星若”出现在直播平台上,这次她们在推销《镜像迷宫》的“独家周边产品”。
林星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这一消息,只配了一句话:“迷宫还在扩大,出口在哪里?或许我们都在寻找。”
在数百条评论中,一条来自年轻程序员的留言悄然浮现:“技术本身不是答案也不是问题,问题永远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人性。也许真正的出口在于,我们是否还能在虚拟的迷宫中,识别出自己真实的灵魂。”
林星若给这条评论点了个赞。
窗外,城市的灯光依旧,无数屏幕依然亮着,映照着真实与虚幻交错的面孔。在这场尚未结束的镜像游戏中,每个人都既是观众,也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