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假面人生-《一章一个人性小故事》

  凉山深处,雾气缭绕的清晨,阿果拉哈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背起装满花椒的竹篓,踏上了那条走了二十年的山路。她的手指粗糙,关节因常年劳作而微微变形,但动作依然利落。这些花椒是她家今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在三百公里外的省会高档公寓里,二十四岁的杜小霜被手机铃声吵醒。她慵懒地伸手按掉闹钟,腕上的金手链在晨光中闪烁。她推开丝绒被,赤脚走在温暖的地板上,拉开窗帘,城市全景尽收眼底。

  两个世界,本无交集,却因一个谎言,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各位家人们,今天是我爸爸的忌日。”手机屏幕里,一个面容憔悴、衣着破旧的女孩哽咽着说,“我买了点纸钱,去后山祭拜一下他。”

  账号“凉山阿妹”的直播间里,观众数量正快速攀升。画面中的女孩——杜小霜,此刻化身为“阿衣”,正对着镜头抹眼泪。

  “谢谢‘大山之子’送的火箭,谢谢哥哥。”她对着屏幕鞠躬,眼角瞥了一眼旁边工作人员举着的提词板,“家里还剩最后一点土豆,晚上和弟弟妹妹煮土豆汤喝。”

  弹幕飞快滚动:

  “太可怜了,这么小的年纪就要承担这么多。”

  “买了你家的苦荞茶,虽然味道一般,但是想帮帮你。”

  “你比那些扭屁股的主播强多了,你是最棒的!”

  杜小霜的经纪人刘强在镜头外满意地点头,用手势示意她继续“卖惨”。

  这场戏他们已经排练了无数次:租来的破旧土房,从村民那里借来的旧家具,特意做旧的衣服,还有从附近村里雇来的“弟弟妹妹”。一切都为了打造那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双亡,带着弟妹艰难求生的凉山坚强少女。

  直播结束后,杜小霜立刻换下那身打着补丁的衣服,穿上香奈儿套装,准备赶往市中心的高档餐厅。

  “今天表现不错,打赏超过五万。”刘强翻看着数据,“下周我们安排一个‘弟弟生病’的剧情,再收割一波同情。”

  杜小霜对着小镜子补妆,漫不经心地说:“剧本别太狗血,上次‘屋顶漏雨’那场戏,有人评论说雨季根本还没到。”

  “放心,大部分人都没去过凉山,他们懂什么。”刘强笑道,“重要的是人设不能崩——纯洁、坚强、感恩的凉山少女。”

  同一时间,真正的凉山山村,阿果拉哈正在村头的小卖部前排队。她手里紧攥着卖花椒得来的三百元钱,准备给女儿买一本向往已久的《现代汉语词典》。

  “拉哈,你闺女成绩好啊,将来一定有出息。”小卖部老板阿普大叔笑着拿出那本用塑料袋精心包裹的词典。

  “是啊,她说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阿果拉哈脸上浮现出骄傲的笑容,仔细数出九十八元钱。

  这时,同村的年轻人吉克拿着手机跑过来:“拉哈阿姨,你看这个‘凉山阿妹’,她也在网上卖特产,听说一个月能赚好几万呢!”

  手机屏幕上,正是杜小霜扮演的“阿衣”,正在直播采摘野菜。

  “咱们的山货,是不是也能这样卖出去?”吉克眼中闪着希望的光。

  阿果拉哈凑近看了看,皱眉道:“这姑娘说她是西山村的?可我姨妈就是西山村的,从没听说过有这么个苦命丫头。再说了,现在政府扶贫政策好,哪有她说的那么惨。”

  吉克不以为然:“说不定是人家低调嘛。我看她带货能力很强,咱们也学学,说不定能把村里的花椒卖个好价钱。”

  阿果拉哈摇摇头,她本能地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她小心翼翼地把词典包好,放进口袋,转身向山上走去。今天是女儿十六岁生日,她答应早点回家。

  三个月后,“凉山阿妹”已成为平台顶流,粉丝突破八百万。杜小霜团队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凉山原生特产”:天价苦荞茶、手工皂、野生蜂蜜,甚至还有“阿妹亲手采摘”的野菜干。

  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杜小霜团队不得不从批发市场进货,重新包装后以“原生特产”名义发货。

  一天,团队收到一条特殊私信:“我是凉山县中学老师,我们有几个孩子确实困难,能不能用你们的渠道帮他们募捐一些学习用品?”

  刘强眼睛一亮:“机会来了!我们可以搞个‘阿妹助学计划’,既能吸粉又能变现。”

  杜小霜第一次犹豫了:“强哥,这不太好吧?直接用孩子的名义募捐...”

  “有什么不好?我们抽成后,多少给他们点就是了。”刘强不以为然,“你要清楚,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是商业公司。人气维持不了多久,得抓紧变现。”

  杜小霜想起银行账户里近七位数的存款,以及粉丝们真诚的留言,内心挣扎了片刻,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对了,”刘强补充道,“下周是你‘生日’,我们准备搞个大型直播,主题是‘凉山阿妹的生日愿望’——希望每个山里的孩子都能有书读。”

  杜小霜勉强笑了笑,心里那点不安很快被即将到来的“大活动”冲淡了。

  凉山县中学的图书室里,李老师正在整理捐赠的图书。她是那个给“凉山阿妹”发私信的老师,原本不抱希望,没想到对方很快回复,并表示会全力支持。

  “李老师,你看这个。”同事王老师皱着眉头把手机递过来。

  屏幕上是一条爆款文章:《揭秘“凉山阿妹”背后的真相》。

  文章详细揭露了“凉山阿妹”团队的造假行为:杜小霜实际是省城某商人的女儿,团队注册公司、缴税记录、甚至还有杜小霜在夜店狂欢的照片。

  “不可能吧?”李老师难以置信,“她看起来那么朴实...”

  “我有个同学在省电视台,他们说早就注意到这个账号了,一直在暗中调查。”王老师叹了口气,“如果这是真的,那些本想帮助我们的人会怎么想?”

  就在这时,初二班的曲莫阿依哭着跑进来:“李老师,网友说我是骗子!”

  原来,阿依因家庭困难接受过“凉山阿妹”基金的帮助,并在对方要求下拍了感谢视频。现在视频被曝光后,她收到了大量辱骂私信。

  “你不是骗子,你是个好孩子。”李老师心疼地抱住颤抖的阿依,眼中燃起怒火,“这些人消费我们的苦难,却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受到伤害。”

  三天后,杜小霜的“生日直播”如期举行。直播间布置得温馨而简陋,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奶油蛋糕。

  “家人们,今天是我十八岁生日。”杜小霜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眼中泪光闪烁,“我最大的生日愿望,就是能让更多山里的弟弟妹妹有书读...”

  弹幕里充满鼓励和打赏,礼物特效不断刷屏。

  突然,一条醒目留言跳出:

  “你真的是十八岁吗?据我所知,你今年应该二十四了。”

  杜小霜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继续按照剧本表演。

  接着,又一条留言出现:

  “你说你是西山村的,能说一下西山小学门口那棵大树是什么树种吗?”

  刘强在镜头外示意她不要理会这些问题。但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

  “你‘弟弟’昨天被拍到在省城网吧打游戏。”

  “你卖的‘野生蜂蜜’是超市货贴牌的吧?”

  “你的贫困证明是伪造的!”

  直播间的管理员开始疯狂禁言,但质疑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

  杜小霜脸色发白,台词开始卡壳。刘强急忙示意她切掉直播。

  “对不起家人们,我有点不舒服...”杜小霜慌乱地想结束直播。

  就在这时,直播画面外传来清晰的警笛声,由远及近。接着是敲门声和一个严肃的声音:“开门,警察!”

  直播信号戛然而止。

  三个月后,法庭上,杜小霜站在被告席上,面色苍白。她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案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

  旁听席上坐满了人,有她的前粉丝,有媒体记者,还有几位从凉山赶来的村民——其中包括阿果拉哈和李老师。

  当检察官展示证据:租来的“家”、批发市场进货的“特产”、伪造的贫困证明...旁听席上响起阵阵唏嘘。

  最有力的证词来自李老师:“你们消费的不是同情,而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未来。因为你们的骗局,我们学校三个贫困生助学金申请被驳回了,理由是‘担心再次受骗’。”

  杜小霜始终低着头,不敢与任何人对视。

  庭审休息时,阿果拉哈在走廊上遇到了杜小霜的母亲。那个衣着华丽的女人正哭着打电话:“我们小霜也是受害者,都是那个团队逼她的...”

  阿果拉哈走上前,平静地说:“大姐,我女儿和你女儿差不多大。她在作文里写:‘长大后我要帮助凉山所有贫困的孩子’。可是现在,还有人会相信她吗?”

  杜小霜的母亲愣住了,无言以对。

  最终判决那天,杜小霜被法警带走前,回头看了一眼旁听席。那里坐着的,不再是羡慕或崇拜她的粉丝,而是一张张写满失望和愤怒的面孔。

  她突然想起一年前,团队刚刚开始策划这个账号时,她曾开玩笑说:“咱们这是在演戏哦。”

  刘强当时回了一句:“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如今戏幕落下,假面被撕得粉碎,留下的只有不堪的现实。

  而在凉山深处,阿果拉哈和村民们开始了真正的自救。他们联合周边村庄,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诚实标注每一批产品的来源。

  合作社开业那天,阿果拉哈在直播中坦诚相告:“我们凉山不只有贫困,更有尊严和希望。我们的花椒可能不是最贵的,但保证每一颗都来自这片土地,带着我们的汗水与诚意。”

  镜头前,她的笑容朴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