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静的周四下午,阳光透过玻璃花房,在娇艳的兰花叶片上跳跃。张丽涵刚陪同何意青料理完花草,将老太太送回主宅休息,正准备返回傅天融的房间继续下午的护理课程。管家忠叔却迎面走来,神色略显迟疑地通报:
“少奶奶,门外有位姓宋的先生来访,自称是……是天融少爷在国外留学时的同学,名叫宋哲。说是刚回国不久,听闻天融少爷的情况,特地前来探望。”
傅天融的同学?张丽涵的心微微一动。傅天融出事至今,除了最初那段时间,往日那些所谓的同学朋友早已疏远,鲜少有人会主动上门探望一个沉睡不醒的人。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意外的访客都值得警惕。
她面上不动声色,温和地对忠叔说:“既然是融哥的同学,自然不能怠慢。请宋先生到偏厅用茶,我稍后就到。”
回到房间,她快速整理了一下仪容,脑中飞速运转。她嫁给傅天融时,他早已出事,对他的社交圈了解甚少。这个宋哲,是真心来探望,还是别有目的?她下意识地联想到傅宇奇一家近日的安静,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新策略。
走进偏厅时,一位穿着剪裁合体休闲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三十出头的男子立刻从沙发上站起身。他容貌斯文,气质儒雅,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沉重与关切。
“您就是天融的夫人吧?冒昧打扰,我是宋哲,和天融在斯坦福时是同一届的,还一起做过课题。”宋哲主动伸出手,语气诚恳。
“宋先生您好,我是张丽涵。谢谢您还记挂着天融。”张丽涵与他轻轻一握,脸上带着得体的、略显伤感的微笑,引他重新落座。
佣人奉上茶点后,宋哲便开始追忆起与傅天融在海外求学的时光,言语间不乏对傅天融才华和人品的赞赏,说到动情处,还几度叹息。他的叙述流畅自然,细节丰富,听起来确实像是曾经的至交好友。
然而,张丽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观察。她注意到,宋哲虽然言辞恳切,但眼神偶尔会飞快地扫过她的脸,带着一种评估的意味。而且,他话题的导向,在缅怀之后,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现状。
“真是天妒英才……唉,傅家现在一切都好吧?天融这一倒下,家里一定很不容易。”宋哲端起茶杯,状似无意地问道,“我听说,现在主要是夫人在辛苦操持,还要照顾天融,真是令人敬佩。”
张丽涵垂下眼帘,用茶盖轻轻拨动着浮叶,语气谦逊:“我不过是尽本分罢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主持大局,我只需要照顾好天融就好。”
“夫人太谦虚了。”宋哲笑了笑,“我回国后也听一些朋友提起,都说傅家这位新少奶奶很不一般,不仅把天融照顾得很好,还在努力学习管理,帮傅叔叔分忧。天融若是知道,一定很欣慰。”
他开始将话题引向更具体的领域,试探着她的反应:“说起来,天融以前在学校,就对金融市场特别敏锐,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不知道夫人现在主要对哪方面的业务更感兴趣?说不定我还能提供一些国外的视角作为参考。”
张丽涵心中警铃大作。这番看似友好的交谈,实则步步深入,从家族状况到她的角色,再到她的学习方向和商业兴趣,几乎是在为她绘制一幅精准的“能力与意图”画像。这绝不是一个单纯来探望老同学的人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她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坦诚,却巧妙地避开了实质内容:“宋先生过奖了。我现在首要任务是天融的康复,学习也只是打打基础,开阔眼界,不敢说对具体业务有什么见解。倒是宋先生您,年轻有为,想必在海外发展得很好。”
她将话题轻巧地引回对方身上,同时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她的重心在傅天融,对商业事务并无野心。
宋哲似乎察觉到她的警惕,笑了笑,不再深入,转而聊了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又坐了片刻,他便起身告辞,再次表达了对傅天融的祝福,并留下了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
送走宋哲,张丽涵脸上的温和笑容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凝。她拿起那张名片,上面只印着名字和一个海外电话,没有任何头衔和公司信息。
她立刻回到房间,打开电脑,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这是她最近在学习过程中,悄悄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尝试查询这个“宋哲”的背景。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限,但足以印证她的猜测——这个宋哲,确实有海外留学背景,但回国后似乎并未在任何知名机构任职,行踪较为模糊,而且,有间接证据显示,他近期的社交活动中,曾出现过与傅宇奇手下人员交集的身影。
一切豁然开朗。这根本不是什么深情的同学探望,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试探。傅宇奇派来了一个看似无害、具备共同记忆“背书”的精英人士,来评估她这个日益显眼的“障碍”的深浅,试探她的野心、能力和弱点。
张丽涵走到傅天融床边,看着监测仪器上平稳的波形,低声冷笑:“天融,你看到了吗?你的‘老同学’来了。他们开始用更迂回、更精致的手段了。想来摸我的底?”
她轻轻握住他的手,眼神锐利如刀:“可惜,他们打错算盘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他们轻易能看透的了。”
这次意外的访客,非但没有探到张丽涵的虚实,反而让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对手的焦躁与手段的升级,也让她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增添了更多的信心。这场无声的较量,因为方客的到来,掀开了更具技巧性的新篇章。
“少奶奶,门外有位姓宋的先生来访,自称是……是天融少爷在国外留学时的同学,名叫宋哲。说是刚回国不久,听闻天融少爷的情况,特地前来探望。”
傅天融的同学?张丽涵的心微微一动。傅天融出事至今,除了最初那段时间,往日那些所谓的同学朋友早已疏远,鲜少有人会主动上门探望一个沉睡不醒的人。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意外的访客都值得警惕。
她面上不动声色,温和地对忠叔说:“既然是融哥的同学,自然不能怠慢。请宋先生到偏厅用茶,我稍后就到。”
回到房间,她快速整理了一下仪容,脑中飞速运转。她嫁给傅天融时,他早已出事,对他的社交圈了解甚少。这个宋哲,是真心来探望,还是别有目的?她下意识地联想到傅宇奇一家近日的安静,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新策略。
走进偏厅时,一位穿着剪裁合体休闲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三十出头的男子立刻从沙发上站起身。他容貌斯文,气质儒雅,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沉重与关切。
“您就是天融的夫人吧?冒昧打扰,我是宋哲,和天融在斯坦福时是同一届的,还一起做过课题。”宋哲主动伸出手,语气诚恳。
“宋先生您好,我是张丽涵。谢谢您还记挂着天融。”张丽涵与他轻轻一握,脸上带着得体的、略显伤感的微笑,引他重新落座。
佣人奉上茶点后,宋哲便开始追忆起与傅天融在海外求学的时光,言语间不乏对傅天融才华和人品的赞赏,说到动情处,还几度叹息。他的叙述流畅自然,细节丰富,听起来确实像是曾经的至交好友。
然而,张丽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观察。她注意到,宋哲虽然言辞恳切,但眼神偶尔会飞快地扫过她的脸,带着一种评估的意味。而且,他话题的导向,在缅怀之后,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现状。
“真是天妒英才……唉,傅家现在一切都好吧?天融这一倒下,家里一定很不容易。”宋哲端起茶杯,状似无意地问道,“我听说,现在主要是夫人在辛苦操持,还要照顾天融,真是令人敬佩。”
张丽涵垂下眼帘,用茶盖轻轻拨动着浮叶,语气谦逊:“我不过是尽本分罢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主持大局,我只需要照顾好天融就好。”
“夫人太谦虚了。”宋哲笑了笑,“我回国后也听一些朋友提起,都说傅家这位新少奶奶很不一般,不仅把天融照顾得很好,还在努力学习管理,帮傅叔叔分忧。天融若是知道,一定很欣慰。”
他开始将话题引向更具体的领域,试探着她的反应:“说起来,天融以前在学校,就对金融市场特别敏锐,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不知道夫人现在主要对哪方面的业务更感兴趣?说不定我还能提供一些国外的视角作为参考。”
张丽涵心中警铃大作。这番看似友好的交谈,实则步步深入,从家族状况到她的角色,再到她的学习方向和商业兴趣,几乎是在为她绘制一幅精准的“能力与意图”画像。这绝不是一个单纯来探望老同学的人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她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坦诚,却巧妙地避开了实质内容:“宋先生过奖了。我现在首要任务是天融的康复,学习也只是打打基础,开阔眼界,不敢说对具体业务有什么见解。倒是宋先生您,年轻有为,想必在海外发展得很好。”
她将话题轻巧地引回对方身上,同时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她的重心在傅天融,对商业事务并无野心。
宋哲似乎察觉到她的警惕,笑了笑,不再深入,转而聊了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又坐了片刻,他便起身告辞,再次表达了对傅天融的祝福,并留下了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
送走宋哲,张丽涵脸上的温和笑容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凝。她拿起那张名片,上面只印着名字和一个海外电话,没有任何头衔和公司信息。
她立刻回到房间,打开电脑,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这是她最近在学习过程中,悄悄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尝试查询这个“宋哲”的背景。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限,但足以印证她的猜测——这个宋哲,确实有海外留学背景,但回国后似乎并未在任何知名机构任职,行踪较为模糊,而且,有间接证据显示,他近期的社交活动中,曾出现过与傅宇奇手下人员交集的身影。
一切豁然开朗。这根本不是什么深情的同学探望,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试探。傅宇奇派来了一个看似无害、具备共同记忆“背书”的精英人士,来评估她这个日益显眼的“障碍”的深浅,试探她的野心、能力和弱点。
张丽涵走到傅天融床边,看着监测仪器上平稳的波形,低声冷笑:“天融,你看到了吗?你的‘老同学’来了。他们开始用更迂回、更精致的手段了。想来摸我的底?”
她轻轻握住他的手,眼神锐利如刀:“可惜,他们打错算盘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他们轻易能看透的了。”
这次意外的访客,非但没有探到张丽涵的虚实,反而让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对手的焦躁与手段的升级,也让她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增添了更多的信心。这场无声的较量,因为方客的到来,掀开了更具技巧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