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融手指的回应,如同在张丽涵沉寂已久的世界里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不仅是希望的涟漪,更是无穷的行动力。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日常护理和感官刺激,一个更大胆、更具针对性的想法在她心中成型——既然他能听到,既然他的意识正在艰难地穿透迷雾,那么,她为何不将这种“唤醒”与他们的现实困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她开始将系统学习与对傅天融的“倾诉”合二为一。每天下午,当阳光正好,房间内光线充足时,她便不再只是读些闲散的散文或播放普通的音乐,而是搬来椅子,坐在他床边,摊开最新的财经报纸、行业分析报告,以及傅宇成允许她接触的那些简化后的集团案例。
“天融,我们今天来看看《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如同一位耐心的讲师,“这篇是关于高端制造业供应链重构的分析,里面提到了几个关键技术瓶颈,我记得你之前负责的融汇科技,似乎也涉及相关领域……”
她一字一句地读着,遇到复杂的专业术语,会稍作停顿,用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尽量浅显地解释几句。她不仅读报道本身,还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潜在影响。
起初,这更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她读着,说着,偶尔抬头看看傅天融平静的面容和旁边监护仪器上规律跳动的数据。
但当她开始涉足与傅氏集团业务关联更紧密的内容,特别是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及傅宇奇分管的领域时,变化出现了。
那是一次她正在读一份关于城东新区一块重要地皮竞标的分析文章。文章中提到,傅氏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由傅宇奇实际掌控)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但分析也隐晦地指出,该公司近期资金流动性似乎存在一些未明的压力,可能与几笔数额庞大的对外担保有关。
当张丽涵读到“傅氏地产”、“资金流动性”、“对外担保”这几个关键词时,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床头的多参数监护仪。就是这一瞥,让她心头猛地一跳——代表脑电波的曲线,在那一瞬间,出现了短暂但明显的频率加快和波幅增高,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突兀的峰值,与之前平稳的基线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敲响。是巧合吗?还是……他真的对这些信息产生了特定的反应?
她强压下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读,但注意力已经大部分转移到了仪器屏幕上。她发现,当她读到与傅宇奇一系业务相关的负面信息,或者涉及资金、担保、股权变动等敏感话题时,那脑波曲线便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活跃波动。而当她转换话题,读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或与傅家关联不大的行业新闻时,曲线又会恢复平稳。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她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测试”。第二天,她特意挑选了几份材料:一份是傅宇奇主导的某个海外项目顺利达标的正面报道;一份是关于集团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的中心文章;另一份,则是她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但并未公开的,关于傅天豪曾参与投资的一个P2P平台暴雷的模糊传闻(她隐去了具体名称和人物,只描述了事件性质)。
结果印证了她的猜想。读正面报道和中立文章时,傅天融的脑波反应平淡。但当她用谨慎的措辞提及那起P2P暴雷事件,并暗示“某些家族子弟可能牵涉其中,导致名誉和资金受损”时,仪器上的脑波再次出现了强烈的特异性活跃,甚至比前一天更加明显!
张丽涵彻底明白了。这不是巧合。傅天融的意识,不仅能够接收外界信息,更对他昏迷前可能正在关注、或者与他遭遇的阴谋密切相关的特定信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反应!
这间安静的病房,无形中变成了一个特殊的“课堂”。她是信息的传递者和观察者,而他,则是用脑波“作答”的学生。这些反应,是他被困在躯体深处意识发出的无声呐喊,是他对真相的执着与未竟事业的不甘。
这个发现让张丽涵激动得浑身战栗。她找到了一条更直接、更可能与他的意识深处沟通的路径!这不仅是康复的希望,更可能成为揭开真相的钥匙——她可以通过这种“测试”,逐步确认哪些信息最能触动他,从而反向推断他出事前可能掌握的线索,或者他潜意识里认为最关键的疑点。
从此,每天的“财经阅读课”成了雷打不动的项目。她更加精心地挑选阅读材料,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他脑波对不同信息的反应模式。她甚至开始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专门记录下那些能引发他强烈脑波活动的“关键词”和“关键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她感觉自己和傅天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微妙。他们仿佛在共同进行一项秘密的调查,通过无形的脑电波,交换着关于阴谋与真相的密码。
“天融,你也在努力,对吗?”在一次阅读结束后,她握着他的手,轻声问道,目光扫过仪器屏幕上尚未完全平复的波形,“你在用你的方式,告诉我方向。”
仪器上的波形,似乎又微微起伏了一下,如同无声的回应。
在这无声的课堂里,希望与真相的种子,正在意识的土壤深处,悄然萌芽。
她开始将系统学习与对傅天融的“倾诉”合二为一。每天下午,当阳光正好,房间内光线充足时,她便不再只是读些闲散的散文或播放普通的音乐,而是搬来椅子,坐在他床边,摊开最新的财经报纸、行业分析报告,以及傅宇成允许她接触的那些简化后的集团案例。
“天融,我们今天来看看《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如同一位耐心的讲师,“这篇是关于高端制造业供应链重构的分析,里面提到了几个关键技术瓶颈,我记得你之前负责的融汇科技,似乎也涉及相关领域……”
她一字一句地读着,遇到复杂的专业术语,会稍作停顿,用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尽量浅显地解释几句。她不仅读报道本身,还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潜在影响。
起初,这更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她读着,说着,偶尔抬头看看傅天融平静的面容和旁边监护仪器上规律跳动的数据。
但当她开始涉足与傅氏集团业务关联更紧密的内容,特别是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及傅宇奇分管的领域时,变化出现了。
那是一次她正在读一份关于城东新区一块重要地皮竞标的分析文章。文章中提到,傅氏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由傅宇奇实际掌控)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但分析也隐晦地指出,该公司近期资金流动性似乎存在一些未明的压力,可能与几笔数额庞大的对外担保有关。
当张丽涵读到“傅氏地产”、“资金流动性”、“对外担保”这几个关键词时,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床头的多参数监护仪。就是这一瞥,让她心头猛地一跳——代表脑电波的曲线,在那一瞬间,出现了短暂但明显的频率加快和波幅增高,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突兀的峰值,与之前平稳的基线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敲响。是巧合吗?还是……他真的对这些信息产生了特定的反应?
她强压下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读,但注意力已经大部分转移到了仪器屏幕上。她发现,当她读到与傅宇奇一系业务相关的负面信息,或者涉及资金、担保、股权变动等敏感话题时,那脑波曲线便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活跃波动。而当她转换话题,读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或与傅家关联不大的行业新闻时,曲线又会恢复平稳。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她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测试”。第二天,她特意挑选了几份材料:一份是傅宇奇主导的某个海外项目顺利达标的正面报道;一份是关于集团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的中心文章;另一份,则是她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但并未公开的,关于傅天豪曾参与投资的一个P2P平台暴雷的模糊传闻(她隐去了具体名称和人物,只描述了事件性质)。
结果印证了她的猜想。读正面报道和中立文章时,傅天融的脑波反应平淡。但当她用谨慎的措辞提及那起P2P暴雷事件,并暗示“某些家族子弟可能牵涉其中,导致名誉和资金受损”时,仪器上的脑波再次出现了强烈的特异性活跃,甚至比前一天更加明显!
张丽涵彻底明白了。这不是巧合。傅天融的意识,不仅能够接收外界信息,更对他昏迷前可能正在关注、或者与他遭遇的阴谋密切相关的特定信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反应!
这间安静的病房,无形中变成了一个特殊的“课堂”。她是信息的传递者和观察者,而他,则是用脑波“作答”的学生。这些反应,是他被困在躯体深处意识发出的无声呐喊,是他对真相的执着与未竟事业的不甘。
这个发现让张丽涵激动得浑身战栗。她找到了一条更直接、更可能与他的意识深处沟通的路径!这不仅是康复的希望,更可能成为揭开真相的钥匙——她可以通过这种“测试”,逐步确认哪些信息最能触动他,从而反向推断他出事前可能掌握的线索,或者他潜意识里认为最关键的疑点。
从此,每天的“财经阅读课”成了雷打不动的项目。她更加精心地挑选阅读材料,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他脑波对不同信息的反应模式。她甚至开始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专门记录下那些能引发他强烈脑波活动的“关键词”和“关键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她感觉自己和傅天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微妙。他们仿佛在共同进行一项秘密的调查,通过无形的脑电波,交换着关于阴谋与真相的密码。
“天融,你也在努力,对吗?”在一次阅读结束后,她握着他的手,轻声问道,目光扫过仪器屏幕上尚未完全平复的波形,“你在用你的方式,告诉我方向。”
仪器上的波形,似乎又微微起伏了一下,如同无声的回应。
在这无声的课堂里,希望与真相的种子,正在意识的土壤深处,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