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护理的创新-《替嫁新娘:冷遇千金的逆袭》

  自那日与奶奶何意青深谈,窥见傅家深不见底的权力暗流后,张丽涵的心境反而在巨大的压力下沉淀出一种异样的冷静。她深知,在找到确凿证据、拥有足够力量之前,任何针对车祸疑云的直接行动都是徒劳且危险的。奶奶的警示言犹在耳,她必须将那份探寻的冲动死死压在心底,如同蛰伏的冬虫,等待惊蛰的雷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无所作为。她的主战场,依然在傅天融的病床前。守护他的生命,促进他的康复,是她不容置疑的责任,也是她目前唯一能光明正大、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既然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就从内部,从自己能做到的极致入手。

  连日来,除了完成日常繁重且规范的护理工作,张丽涵将所有空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更深度的学习中。她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护理知识和操作规范,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国内外关于长期昏迷病人促醒、神经康复的前沿研究和辅助疗法。那本《逆境中的心理韧性》被她反复翻阅,里面关于环境刺激、感官唤醒对大脑活动潜在影响的论述,给了她极大的启发。

  她想起了那间尘封的琴房,想起了婆婆李妍惠提及傅天融幼年学琴时,眼中闪烁的微光。音乐,是否能够穿透沉睡的屏障,触及他大脑深处残存的记忆碎片或情感区域?

  她又想起了花园里,老槐树下,老园丁那句无意的感叹。自然的气息,比如特定的植物香薰,是否能够通过嗅觉,对病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哪怕只是微乎其微?

  这些念头如同火花,在她脑海中闪烁。她开始有针对性地查阅医学期刊数据库(通过傅家拥有的权限),搜集关于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和香薰疗法(Arotherapy)在神经康复领域应用的文献和案例报告。

  她发现,确有研究表明,特定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尤其是与患者个人经历和情感有深刻联结的音乐,可能有助于刺激大脑听觉皮层及边缘系统(主管情绪、记忆),有时甚至能观察到脑电活动的微弱变化。而某些植物精油,如薰衣草的镇静安神、迷迭香的提神醒脑,在辅助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数据支持。

  当然,文献中也反复强调,这些都属于辅助性、补充性疗法,效果因人而异,绝不能替代主流医学治疗,且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张丽涵没有贸然行动。她花了几个晚上,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摘要,并结合傅天融的具体情况(长期昏迷、无自主意识、需避免强刺激),撰写了一份简洁明了、有理有据的《关于引入辅助感官刺激疗法的初步构想》报告。

  报告中,她详细阐述了引入音乐疗法和温和植物香薰的理论依据、可能的作用机制、具体操作设想(如选择他可能熟悉的古典乐片段、使用极低浓度的特定精油进行环境扩香等),以及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如音量控制、精油选择与浓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等)。

  完成报告后,她选择在赵医生一次例行查房结束、心情似乎不错的时候,恭敬地递上了这份用心准备的资料。

  “赵医生,打扰您几分钟。这是我近期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关于天融护理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想请您专业上把把关。”她的态度谦逊而诚恳。

  赵医生有些意外地接过那份装订整齐的报告,扶了扶眼镜,快速浏览起来。起初,他的表情是惯常的严肃和审慎,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微微挑起,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并非科班出身的“少奶奶”,在承担繁重护理任务的同时,竟然能如此深入地查阅文献,并提出这样一份思路清晰、考虑周全的辅助疗法构想。报告中引用的文献来源可靠,对潜在风险和局限性的认识也很到位,完全不像外行的异想天开。

  “音乐疗法……香薰……”赵医生沉吟着,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理论上,确实有一定依据。尤其是音乐,对于昏迷病人,有时能观察到一些微妙的生理信号变化,虽然机制还不完全明确。”

  他抬起头,看向张丽涵,目光里少了几分平时的公事公办,多了几分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你提出的操作方案,尤其是风险控制这部分,考虑得很细致。音量控制在40分贝以下,精油选择公认安全的品种,浓度控制在0.5%以下,并且强调以观察生命体征为先,这很关键。”

  张丽涵的心提了起来,静静等待着他的结论。

  赵医生合上报告,思忖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从专业角度,我不反对进行尝试。可以作为现有护理和治疗的补充,或许能起到一些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他语气转为严肃,“必须严格遵循你报告中提出的安全规范。我会让我们的治疗师协助你,一起确定最初使用的音乐曲目和香薰种类,并且在开始阶段,我必须在场监测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反应。”

  “这是当然!谢谢赵医生!”张丽涵心中一喜,连忙应承下来。能得到专业医生的初步认同和支持,这第一步就算迈出去了!

  “不用谢我。”赵医生摆了摆手,语气恢复了平淡,“是你自己肯下功夫。记住,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病人的安全为代价。具体细节,我会安排治疗师跟你对接。”

  带着这份初步的成功,张丽涵回到傅天融的床边,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中涌动着一股久违的、充满希望的动力。她无法立刻揪出隐藏在暗处的黑手,但她可以竭尽全力,为傅天融创造一切可能苏醒的条件,哪怕希望渺茫。

  这护理上的创新,不仅仅是为了傅天融,也是她在这场逆袭中,主动出击、拓展自身能力和价值边界的一次重要尝试。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和应对危机,而是开始运用智慧和学识,主动去改善处境,去寻找黑暗中可能存在的每一丝微光。

  接下来的日子,在医疗团队的指导和监督下,悠扬而舒缓的古典钢琴曲开始偶尔在傅天融的房间里低回萦绕,极淡雅的薰衣草香气也若有若无地弥漫在空气中。张丽涵更加细致地记录着每一次辅助刺激前后,傅天融的生命体征数据和任何可能的细微反应。

  希望的种子,被她用知识与汗水,小心翼翼地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