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战后新局-《杀手崇祯》

  密云大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崇祯已经在乾清宫内筹划着下一步的布局。

  十一月初的北京城,虽然寒意渐浓,却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陛下,此战共歼敌六万,俘虏两万,缴获战马两万匹,盔甲兵器无算。孙承宗捧着战报,声音中难掩激动,自万历末年以来,我军从未取得如此大胜。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却依旧凝重:胜仗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良机,彻底扭转北疆局势。

  他转向户部尚书倪元璐:阵亡将士的抚恤要加倍发放,伤者要妥善医治。阵亡将士子女,可优先入读新设的义学。

  臣遵旨。倪元璐躬身应道。

  兵部要立即着手整编军队。

  崇祯继续部署,此战证明,新式战法确实可行。燧发枪部队要扩编,火炮要增加配备。

  孙承宗建议:陛下,可否在九边各镇都组建燧发枪营?

  崇祯果断同意,但要注意,新式武器需要新式训练。传旨武卫营,选派优秀军官到各边镇指导训练。

  就在这时,王承恩匆匆入内:陛下,辽东急报。

  崇祯展开急报,眉头微皱:皇太极逃回沈阳后,正在大肆征兵。看来他还不死心。

  洪承畴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当趁胜追击。如今东江镇已收复旅顺、金州,若能从山海关出兵,三路夹击,或可一举收复辽阳。

  众臣纷纷附和,主战之声高涨。

  然而崇祯却摇了摇头:此时出兵,为时尚早。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他解释道:第一,我军虽胜,但也需要休整;第二,冬季作战,补给困难;第三...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我们要给皇太极一个。

  见众人不解,崇祯继续道:经此大败,后金内部必生矛盾。若我们逼得太紧,反而会让他们团结一致。不如稍作放松,让他们内部先乱起来。

  这个深谋远虑的策略让众臣叹服。

  果然,不久后东厂密报传来:皇太极败退回沈阳后,代善、阿敏等贝勒对其大为不满,后金内部暗流涌动。

  利用这个时机,崇祯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首先是在北直隶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减轻无地农民的负担;

  其次是扩大以工代赈范围,招募流民修建水利、道路;

  最重要的是加快军工生产,京郊皇庄的兵工厂开始日夜不停地生产燧发枪和火炮。

  十一月十五日,崇祯特意在西山校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

  五万武卫营将士全部装备燧发枪,排着整齐的队列接受检阅。

  新式的线式战术、轮番齐射、步炮协同,让观礼的文武百官大开眼界。

  有此强军,何愁社稷不安!老臣钱龙锡激动得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崇祯也没有忘记外交手段。

  他特意让礼部派人出使蒙古各部,将宣府之战的详细情况告知各部落首领。

  当蒙古首领们得知两万喀尔喀骑兵在半个时辰内就全军覆没时,无不震惊。

  很快,科尔沁部、土默特部等纷纷遣使来表示愿意归顺。

  告诉蒙古各部,崇祯对礼部尚书钱龙锡说,只要他们不与大明为敌,就可以在张家口互市,用马匹换取茶叶、布匹。

  这个怀柔政策很快见效,蒙古各部落纷纷与后金划清界限。

  十二月初,就在朝廷上下以为可以稍作休整时,辽东传来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皇太极突然病重。

  陛下,东厂密报,皇太极在密云之战中受了铳伤,回沈阳后伤口恶化,如今已卧床不起。曹化淳禀报道。

  崇祯沉思片刻:这是个机会,但也是个考验。

  他立即召见洪承畴:若皇太极真的不治,后金必生内乱。我们要做好准备。

  洪承畴会意:臣已令东江镇、山海关皆进入战备状态。

  然而崇祯却道:不,我们要做的不是趁火打劫,而是...

  他微微一笑:雪中送炭。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崇祯解释道:若皇太极真的不治,后金必定陷入内斗。我们若此时进攻,反而会让他们团结对外。不如示好,让他们放松警惕。

  果然,数日后,皇太极遣使前来,表示愿意议和。

  朝堂上主战之声再起,但崇祯力排众议:准和。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后金要去帝号,称臣纳贡;第二,要归还所有掳掠的汉民。

  这个决定虽然让一些将领失望,但崇祯心中有数:这只是缓兵之计。

  腊月二十三,小年。崇祯在乾清宫独自看着辽东地图。

  经过一年的努力,大明终于扭转了危局。

  但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陛下,毛文龙将军奏报,金州的后金军久攻不下,损失了诸多军马,已经退军了。旅顺、金州新的要塞已经全部完工。王承恩呈上最新奏报。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

  有了这两个海上堡垒,再加上整顿一新的各路边军,大明终于有了与后金一决高下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