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革故鼎新-《杀手崇祯》

  六月初一,太和殿大朝会。

  晨曦初露,文武百官早已肃立殿前。今日的大朝会格外隆重,所有人都预感到将有重大变革。

  辰时整,钟鼓齐鸣。崇祯皇帝身着十二章纹龙袍,缓步登上丹陛。他目光扫过满朝朱紫,声音沉稳而有力:

  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勤。观历代兴衰,察民间疾苦,深知徭役之重,丁税之苛,实为百姓苦痛之源。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众臣都屏息凝神。

  今日,朕有两道诏书要颁行天下。

  王承恩展开第一道诏书,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即日起,废除天下徭役。各州县若有工程,当以钱粮雇工,按日发放工钱,不得再行征发...

  这道诏书如同惊雷,在朝堂上引起震动。几位老臣激动得胡须颤抖,他们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户部尚书倪元璐率先出列:陛下圣明!此诏一行,万民称颂!

  但工部尚书徐光启提出疑虑:陛下,若废除徭役,治河修路等大工程,恐难以为继。

  崇祯早有准备:徐爱卿所虑极是。故朕已命户部拨付专项资金,所有工程皆以钱粮雇工。既可完成工程,又能使百姓得利。

  这时,王承恩展开第二道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即日起,废除丁税,实行摊丁入亩。各州县当清丈田亩,按土地多寡统一征税...

  这道诏书引发的震动更甚于前。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陛下,摊丁入亩虽好,然清丈田亩恐生事端。且无地少地之民固然得利,有地多者必生怨言。

  崇祯从容应对:李爱卿所言极是。故朕决定:第一,由户部、都察院共同派员,分赴各地监督清丈;第二,新税制分三年逐步推行,今年先在直隶试行;第三,设立税政司,专司此事。

  这个周全的方案让反对者无话可说。

  首辅孙承宗感慨道:陛下圣明!此二诏若行,实为开万世太平之基!

  退朝后,诏书立即发往各地。

  消息传出,民间反响热烈。

  在北直隶涿州,老农王老汉听到消息,激动得跪地叩首:皇上万岁!再也不用服徭役了!

  在河南开封,佃农李二喜极而泣:我家五口人,以后再也不用户口税了!

  但阻力也随之而来。

  在江南,一些拥有大量田产的地主暗中串联。

  这摊丁入亩,分明是要我们的命!

  必须想个对策。

  很快,这些声音就传到了京城。

  崇祯早有预料,他立即召见新任税政司主事路振飞。

  路爱卿,清丈田亩之事,朕全权交予你。记住:一要公正,二要彻底,三要稳妥。

  路振飞郑重接旨: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他首先在北直隶开展试点。

  由户部官员、都察院御史和工部测量人员组成的清丈队,分赴各州县。

  在保定府,清丈队遇到第一个难题。

  大人,这本鱼鳞册上记载的田亩数,与实际丈量相差三成。测量官员汇报。

  路振飞亲自查验,发现是地主隐瞒田产。

  立即重新丈量,若有隐瞒,严惩不贷!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原本想蒙混过关的地主们只得如实申报。

  更让百姓称道的是雇工制。

  在永定河修堤工程中,民工们第一次领到了工钱。

  一天十文钱,还管两顿饭!这比在家种地还强!

  皇上真是活菩萨啊!

  这些民工干活格外卖力,原本三个月的工程,两个月就完成了。

  看到试点成功,崇祯决定加快推行速度。

  七月,诏令推广到山东、河南。

  这一次,阻力更大。

  在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声称祭田不应纳税。

  在河南归德,侯府以勋田为由拒绝清丈。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态度坚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祭田、勋田,一律按制纳税!

  他特意派秦良玉率京营前往弹压。

  看到全副武装的京营将士,这些权贵只得低头。

  到了八月,新税制已初见成效。

  倪元璐向崇祯汇报:

  陛下,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税银反而比去年增加三成。因清丈出大量隐田,且百姓纳税积极性提高。

  更让崇祯欣慰的是民生改善。

  孙传庭从陕西来信:

  自废除徭役后,百姓可专心农事。今秋陕西丰收,流民大多返乡。

  卢象升也从南直隶报喜:

  摊丁入亩后,无地佃农负担大减,市井繁荣,商旅增多。

  看到这些奏报,崇祯知道改革走对了路。

  但他也清楚,这仅仅是开始。

  九月,他再推新政:

  设立惠民钱局,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建立义仓体系,平抑粮价,赈济灾民;

  推广农会制度,让农民自有组织。

  这些政策相辅相成,让新税制更加完善。

  最让崇祯感动的是百姓的反应。

  十月初,北直隶百姓自发在各地建立万民伞,要为皇帝祈福。

  自从皇上免了徭役,咱们再也不用丢下农活去修河了。

  摊丁入亩好啊,我家五口人,今年少交了一半税。

  听到这些禀报,崇祯在乾清宫内久久伫立。

  他知道,自己真正赢得了民心。

  而有了百姓的支持,任何改革都将势如破竹。

  望着宫城外万家灯火,这位杀手皇帝崇祯轻声自语:

  这仅仅是个开始。大明的振兴之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