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莉干扰调试的风波过去后,车间调试现场多了条新规定——无关人员禁止入内,调试时必须保持环境静音。可林晓棠在跟着沈廷舟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问题:每次调试的参数调整都是口头沟通,师傅们凭经验记录,没有统一的书面文档,下次遇到类似零件加工,还得重新摸索参数,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
这天午休,林晓棠拿着绘图本找到沈廷舟,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表格,标注着“调试日期、机床型号、零件名称、参数变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栏目。
“沈科长,我想跟您提个建议。”林晓棠指着表格说,“咱们每次机床调试,能不能做一份详细的书面记录?把每次调整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刀具型号,还有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都记在表格里。这样下次再加工同类零件,直接查记录就能参考参数,不用再重新试错了。”
沈廷舟拿起绘图本仔细看,眼里渐渐露出赞许:“你这个建议很好!之前调试确实靠师傅们记在心里,时间一长容易忘,遇到新师傅接手,还得从头学起。有了书面记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积累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他立刻带着林晓棠去找张科长。张科长看完表格,也连连点头:“晓棠这个想法太实用了!上次新机床调试,因为没参考记录,光参数就试了五六次才找到合适的,要是早有这份记录,能省不少事。”
当天下午,张科长就在技术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机床调试记录制度”的提议,还把林晓棠设计的表格拿给大家看。
“晓棠设计的这份表格很全面,涵盖了调试的关键信息。”张科长指着表格说,“以后每次调试,都由技术科和车间师傅共同填写记录,一式两份,一份留技术科存档,一份给车间参考。大家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好!以后再遇到类似零件,直接查记录就行,不用再瞎琢磨参数了。”小李第一个赞成,“上次我帮车间画垫片图纸,因为不知道之前的调试参数,多花了两个小时核对,有了记录就方便多了。”
“是啊,这份记录还能当培训资料,以后新来的同事学调试,看记录就能快速上手。”其他同事也纷纷附和。
提议全票通过后,张科长把制定调试记录表格的任务交给了林晓棠:“晓棠,表格的框架你已经设计好了,你再细化一下栏目,比如增加‘零件材质’‘冷却液参数’‘加工精度结果’这些内容,让记录更完整。”
“好的张科长!我保证明天早上就把细化后的表格拿给您。”林晓棠激动地答应。
当晚,林晓棠熬夜细化表格。她结合之前跟着沈廷舟学的实操知识,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零件材质硬度”“刀具磨损情况”“最终精度检测结果”等子栏目,还在表格末尾加了“备注”栏,用来记录调试中的特殊情况,比如“本次调试因环境温度高,进给速度比常温降低5%”。
为了让表格更易填写,她还在每个栏目后标注了单位,比如“主轴转速(转\/分钟)”“进给速度(毫米\/分钟)”,避免填写时出现单位混淆。
第二天一早,林晓棠把细化后的表格拿给张科长和沈廷舟看。沈廷舟看着表格,笑着说:“你考虑得太周到了!连环境温度这种影响参数的细节都加进去了,这份表格比我预想的还完善。”
张科长立刻安排人打印表格,分发到技术科和车间。当天下午车间调试新零件时,师傅们就用上了新表格。王师傅一边填写一边说:“这表格真好用!上次调试的参数记不清,这次填完,下次再加工不锈钢零件,直接按这个参数来,肯定没问题。”
林晓棠也跟着参与记录,她拿着表格,对照调试过程,认真填写每一项内容:“零件名称:不锈钢轴套,主轴转速:1500转\/分钟,进给速度:750毫米\/分钟,问题:切削时出现轻微振纹,解决方法:将刀尖高度提高0.15毫米,增加冷却液流量至20L\/min……”
沈廷舟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她:“把‘振纹消失,最终精度0.015毫米’也记进去,这样后续参考更直观。”
调试结束后,林晓棠把填好的表格交给技术科存档。张科长看着完整的记录,对沈廷舟说:“晓棠不仅会画图,还能提出这么实用的建议,真是咱们技术科的得力干将。等她转正后,一定要重点培养。”
消息传到家属院,刘桂兰特意做了林晓棠爱吃的红烧肉,笑着说:“我家晓棠现在不仅能自己学技术,还能给科室提建议,真是越来越有本事了!”
“妈,这都是沈科长和张科长给我机会。”林晓棠夹了块肉给母亲,“以后我还要多观察、多思考,争取提出更多有用的建议,帮技术科提高效率。”
晚上,林晓棠在绘图本上写下“调试记录表格被采纳,后续需跟踪记录使用情况,根据反馈优化表格”。她看着表格的设计草稿,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只会整理资料,到能独立画图、提技术建议,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林晓棠知道,这份被采纳的建议,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她技术道路上的新起点。未来,她会继续保持这份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技术学习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靠近“正式技术人员”的目标,也为工厂的技术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这天午休,林晓棠拿着绘图本找到沈廷舟,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表格,标注着“调试日期、机床型号、零件名称、参数变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栏目。
“沈科长,我想跟您提个建议。”林晓棠指着表格说,“咱们每次机床调试,能不能做一份详细的书面记录?把每次调整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刀具型号,还有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都记在表格里。这样下次再加工同类零件,直接查记录就能参考参数,不用再重新试错了。”
沈廷舟拿起绘图本仔细看,眼里渐渐露出赞许:“你这个建议很好!之前调试确实靠师傅们记在心里,时间一长容易忘,遇到新师傅接手,还得从头学起。有了书面记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积累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他立刻带着林晓棠去找张科长。张科长看完表格,也连连点头:“晓棠这个想法太实用了!上次新机床调试,因为没参考记录,光参数就试了五六次才找到合适的,要是早有这份记录,能省不少事。”
当天下午,张科长就在技术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机床调试记录制度”的提议,还把林晓棠设计的表格拿给大家看。
“晓棠设计的这份表格很全面,涵盖了调试的关键信息。”张科长指着表格说,“以后每次调试,都由技术科和车间师傅共同填写记录,一式两份,一份留技术科存档,一份给车间参考。大家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好!以后再遇到类似零件,直接查记录就行,不用再瞎琢磨参数了。”小李第一个赞成,“上次我帮车间画垫片图纸,因为不知道之前的调试参数,多花了两个小时核对,有了记录就方便多了。”
“是啊,这份记录还能当培训资料,以后新来的同事学调试,看记录就能快速上手。”其他同事也纷纷附和。
提议全票通过后,张科长把制定调试记录表格的任务交给了林晓棠:“晓棠,表格的框架你已经设计好了,你再细化一下栏目,比如增加‘零件材质’‘冷却液参数’‘加工精度结果’这些内容,让记录更完整。”
“好的张科长!我保证明天早上就把细化后的表格拿给您。”林晓棠激动地答应。
当晚,林晓棠熬夜细化表格。她结合之前跟着沈廷舟学的实操知识,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零件材质硬度”“刀具磨损情况”“最终精度检测结果”等子栏目,还在表格末尾加了“备注”栏,用来记录调试中的特殊情况,比如“本次调试因环境温度高,进给速度比常温降低5%”。
为了让表格更易填写,她还在每个栏目后标注了单位,比如“主轴转速(转\/分钟)”“进给速度(毫米\/分钟)”,避免填写时出现单位混淆。
第二天一早,林晓棠把细化后的表格拿给张科长和沈廷舟看。沈廷舟看着表格,笑着说:“你考虑得太周到了!连环境温度这种影响参数的细节都加进去了,这份表格比我预想的还完善。”
张科长立刻安排人打印表格,分发到技术科和车间。当天下午车间调试新零件时,师傅们就用上了新表格。王师傅一边填写一边说:“这表格真好用!上次调试的参数记不清,这次填完,下次再加工不锈钢零件,直接按这个参数来,肯定没问题。”
林晓棠也跟着参与记录,她拿着表格,对照调试过程,认真填写每一项内容:“零件名称:不锈钢轴套,主轴转速:1500转\/分钟,进给速度:750毫米\/分钟,问题:切削时出现轻微振纹,解决方法:将刀尖高度提高0.15毫米,增加冷却液流量至20L\/min……”
沈廷舟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她:“把‘振纹消失,最终精度0.015毫米’也记进去,这样后续参考更直观。”
调试结束后,林晓棠把填好的表格交给技术科存档。张科长看着完整的记录,对沈廷舟说:“晓棠不仅会画图,还能提出这么实用的建议,真是咱们技术科的得力干将。等她转正后,一定要重点培养。”
消息传到家属院,刘桂兰特意做了林晓棠爱吃的红烧肉,笑着说:“我家晓棠现在不仅能自己学技术,还能给科室提建议,真是越来越有本事了!”
“妈,这都是沈科长和张科长给我机会。”林晓棠夹了块肉给母亲,“以后我还要多观察、多思考,争取提出更多有用的建议,帮技术科提高效率。”
晚上,林晓棠在绘图本上写下“调试记录表格被采纳,后续需跟踪记录使用情况,根据反馈优化表格”。她看着表格的设计草稿,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只会整理资料,到能独立画图、提技术建议,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林晓棠知道,这份被采纳的建议,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她技术道路上的新起点。未来,她会继续保持这份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技术学习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靠近“正式技术人员”的目标,也为工厂的技术工作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