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沈廷舟帮林晓棠制定分工表,提效-《八零旺夫:搞厂带娃双开挂》

  林晓棠的手工生意虽有邻居帮忙,但随着订单增多,新问题又冒了出来——大家做活全凭经验,有时绕好的线团堆在桌上没人及时拿去编织,有时织好的毛衣等着缝扣子,缝扣子的邻居却在剪线头,工序衔接总出岔子,明明人手足够,却总赶不上交单进度。

  这天晚上,林晓棠对着堆在桌上的订单清单发愁,嘴里念叨着:“今天织好的三件毛衣还没缝扣子,绕好的线团又堆了一堆,要是能把工序理顺就好了。”这话刚好被来送技术资料的沈廷舟听到。

  “怎么愁眉苦脸的?是手工订单遇到麻烦了?”沈廷舟走进屋,看到桌上杂乱的线团和半成品,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

  林晓棠点点头,把工序衔接不畅的事说了:“张婶绕好线不知道该给谁,李嫂缝完扣子又没事干,总浪费时间。”

  沈廷舟想了想,笑着说:“这好办,咱们可以像工厂生产一样,做个分工表,把‘绕线-织主体-缝补-整理’的工序拆解开,每个人固定负责一道工序,再规定好每道工序的完成时间,这样效率肯定能提高。”

  他说着,就从包里拿出纸和笔,坐在桌前开始画表格:“你先说说,现在有几位邻居帮忙?各自擅长什么活?”

  “有四位邻居,张婶和王嫂擅长绕线,李嫂缝扣子又快又好,赵姐会剪线头和整理成品,我负责织主体和裁剪。”林晓棠连忙说。

  沈廷舟根据她的话,很快画出一张分工表:第一列是“工序名称”,依次写着绕线、裁剪、织主体、缝扣子、剪线头、整理打包;第二列是“负责人”,对应填上张婶、王嫂、林晓棠、李嫂、赵姐的名字;第三列是“完成时效”,标注“绕线:每日完成50个线团,裁剪:每日完成8件,织主体:每日完成3件”,最后还加了“交接时间”列,规定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统一交接半成品。

  “你看,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多少,到点交接半成品,就不会出现堆积的情况了。”沈廷舟指着表格说,“比如张婶绕好线,上午10点交给你织主体,你织好后,下午3点交给李嫂缝扣子,李嫂缝完再交给赵姐整理,一环扣一环,效率肯定能提上来。”

  林晓棠看着清晰的分工表,眼前一亮:“这样太清楚了!之前就是因为没规划,才总乱成一团,有了这个表,大家就有方向了。”

  沈廷舟还在表格末尾加了“质量检查”栏:“每次交接时,检查一下上道工序的质量,比如你接张婶的线团,看看有没有绕紧;李嫂接你的毛衣,看看织得有没有漏针,这样能避免最后发现问题返工。”

  第二天一早,林晓棠就把邻居们叫到家里,拿出分工表给大家看。张婶看着表格,笑着说:“以后我就专心绕线,到点把线团交给晓棠,再也不用到处问该给谁了!”

  “是啊,我每天就负责缝扣子,做完刚好能接到晓棠织好的毛衣,一点不浪费时间。”李嫂也高兴地说。

  按照分工表开工后,效果立竿见影。上午10点,张婶和王嫂准时把绕好的线团交给林晓棠;林晓棠根据裁剪好的布料,有条不紊地织主体;下午3点,她把织好的毛衣交给李嫂,李嫂立刻开始缝扣子;赵姐则在旁边整理缝好的毛衣,剪去多余的线头,打包好等着交货。

  之前要两天才能完成的订单,现在一天半就能做完,不仅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更有保障——有了交接时的质量检查,漏针、线团松散的问题几乎没再出现过。

  有次林晓棠接了个十件儿童毛衣的订单,按照分工表,张婶和王嫂两天就绕好了线团,林晓棠三天织完主体,李嫂一天缝完扣子,赵姐半天整理打包,提前一天就完成了订单。客户来取货时,看着整齐的毛衣,忍不住称赞:“晓棠,你这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以后我还找你订!”

  邻居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变化。张婶说:“按分工表做活,我一天能多绕10个线团,多赚2毛钱呢!”李嫂则笑着说:“我不用再等活干,一天能多缝15件衣服,收入也多了!”

  沈廷舟偶尔路过,看到屋里井然有序的场景,也忍不住点头:“分工表起作用了吧?以后要是订单再增加,可以再调整工序,比如加一个‘半成品暂存区’,方便大家交接。”

  林晓棠记在心里,当天就在家腾出一个货架,贴上“半成品暂存区”的标签,还在每个格子上写着对应的工序,让交接更方便。

  晚上回家,刘桂兰看着女儿轻松的样子,笑着说:“还是沈科长有办法,一张分工表就解决了大问题。现在你做手工不用再熬夜,还能有时间学技术,真是太好了。”

  “是啊,沈科长不仅帮我学技术,还帮我理顺手工生意,太感谢他了。”林晓棠拿出技术书,“以后我要更努力,既要把手工生意做好,也要把技术学好,不辜负他的帮忙。”

  林晓棠坐在书桌前,一边看着分工表,一边翻着技术书,心里满是干劲。她知道,沈廷舟的帮助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麻烦,更让她学会了用“规划”的思维做事——不管是手工生意还是技术学习,有条理、有规划,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未来,她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上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