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三国:曹烁篡权,貂蝉伴我卧榻谋》

  21

  离开大宅时,马车后稀稀拉拉跟着百来号人。

  ** 回头瞥了一眼,见野人们个个憋着怒气,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教员说过, ** 无派,千奇百怪。

  铜铁铺的老伙计们倒是无意间给他行了方便。

  约莫两个时辰后。

  ** 来到了亲自选定的雷火司驻地。

  大河奔流,山林寂寥。

  十余名妇人和半大孩子远远望见他,立即围了上来。

  拜见陈大人。

  不必多礼,都是自己人,无需客套。

  ** 认出这些都是铜铁铺老伙计的家眷,有些似乎还是刚从代郡来投奔的。

  天寒地冻的,这荒郊野外的,你们在此作甚?

  回大人话......

  李乙的妻子低着头怯生生道:我们想看看附近地形,好选个地方盖房子,让您见笑了。

  ** 爽朗道:安家立业是终身大事,自然要仔细斟酌。

  平地和河岸本官另有用处,山脚那片地,你们尽管挑选。

  地方不妨圈大些,木料石料绝不会短了你们的。

  妇人们喜出望外,连连道谢:多谢东家厚赐,我们感恩不尽。

  ** 又勉励了几句,便挥手让她们退下。

  野人们听着这番对话,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山脚方向。

  安家立业!

  这个词仿佛有种奇异的魔力,让每个人心里都涌起无限憧憬。

  方才说话的那个,是李乙的媳妇。

  当年他随我一同进过山,你们可还记得?

  ** 用追忆的口吻说道。

  记得。

  我认得他。

  知道。

  野人们七嘴八舌应和着。

  李乙在代郡时,不过是个寻常百姓,无官无职。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若非本官心善,将他安置在铜铁铺中,他一家老小怕是连饭都吃不上。”

  “如今李乙已有了正经官职,还攒了些银钱,准备在咸阳安家置业。”

  话音未落,那群山野之人已躁动起来。

  他们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热切光芒,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你们想当官吗?”

  “想!”

  “大人,小的愿为您赴汤蹈火!”

  “只要能出人头地,您让我们做什么都行!”

  “大人,我们愿效犬马之劳!”

  刚一提问,众人便争先恐后地表忠心。

  “你们想要良田美宅吗?”

  “想!”

  “想!”

  “想!”

  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呐喊,野人们用力点头应和。

  “功名富贵,荣华利禄,我皆可赐予尔等。”

  他转身指向远处连绵群山:“只要你们能在山中寻得矿藏,无论是煤、铁、铜、金、银……哪怕是你们不认得的石头。”

  “带回来,必有重赏。”

  “你们所求,皆可如愿。”

  “尤其是铁。”

  “沿渭河而上,谁若能找到铁矿,本官许他少丞之位!”

  “赏万金!”

  他目光如电,扫视众人:“诸位可愿一试?”

  “愿意!”

  “陈东家,就算把渭河翻个底朝天,我们也定要找到铁矿!”

  “交给我们!”

  “若渭河没有,我们便向西去。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绝不放弃!”

  野人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这样的机遇,一生能有几回?

  李乙等人已做出表率,谁还甘心永远做个山野流民?

  他微微颔首,面露满意之色。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愿你们莫要让我失望。

  他领着野人们返回宜阳,给每人分发新衣、二十斤米、一斤盐,以及锤凿斧镐、布袋麻绳等物。

  一支探矿队伍就此组建完成。

  “若有收获,速来禀报。”

  “若遇官差盘问,便说是为朝廷雷火司办事。”

  他信心满满地嘱咐道。

  “诺。”

  “我等少则三五日,多则十余日,必会复命。”

  “小的绝不敢懈怠。”

  野人们换上了太子府仆役的衣衫,虽不合身,所得之物也不多。

  但这样的待遇,已是他们从前不敢奢望的。

  士为知己者死。

  野人们踏着凌乱的步伐,目光坚定地朝城外走去。

  “陈少府,太子殿下已等候多时。”

  一名仆人快步上前,恭敬道:相里大人正在府中提炼石油,公子担心出意外,请您过去瞧瞧。

  难怪有股怪味。

  公子也太着急了。

  ** 皱了皱鼻子。

  方才闻到的汽油味果然不是错觉。

  带路。

  两人疾步穿过庭院回廊。

  空气中刺鼻的油味愈发浓烈,** 不由捏了把汗。

  汽油可比原油危险百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 ** 。

  寒风呼啸。

  扶苏裹着貂裘,正与相里奚在廊下交谈。

  不远处的地坑上架着青铜巨鼎,柴火在鼎下噼啪燃烧。

  相里氏不过寒门,小女能为公主陪嫁,已是祖上积德。

  殿下这般体恤,微臣受宠若惊。

  专业人做专业事。

  扶苏言辞恳切毫无架子,再三致歉委屈了相里姑娘。

  相里奚心头那点不快顿时烟消云散。

  女儿虽未能当上**正室,但太子亲自赔罪已是莫 ** 宠。

  他还能有何不满?

  殿下请退后些。

  相里先生这就开始了?

  ** 赶到时,只见巨型铜鼎在烈火上摇晃,惊得后背发凉。

  先生来了。

  陈大人。

  扶苏面露欣喜,相里奚眼神却晦暗不明。

  快灭火!再烧要出人命了!

  ** 听见鼎内液体翻腾声,声音都变了调。

  速速灭火。

  扶苏立即下令。

  相里奚从容道:陈大人多虑了。这铜盖重逾百斤,与鼎身密不透风。纵使烈火烹油,也掀不开盖子。只要不遇明火,断无危险。

  ** 震惊地看着他。

  这居然搞出了密封装置?

  先生先前试过?

  相里奚颔首:野外原油本不易燃,往日都需与**混合炼制。直到听陈大人指点,才知精炼后可作灯油。

  不过从前用量少,炼油罐没这般大。

  殿下说要让咸阳百姓都用上灯油,下官才特制此物。

  鹤仙翁披着牛皮将柴火扒出。

  待火焰渐弱,** 才长舒一口气。

  鹤老,留些火种。

  他远远喊道。

  扶苏提议道:要不咱们过去瞧瞧?

  殿下请留步,让我走在前面。

  **谨慎地挡在扶苏身前。

  事实证明,大秦工匠的智慧远超想象。

  铜鼎顶部边缘设计成宽达半掌的形凹槽,沉重的鼎盖严丝合缝地卡在槽中,边缘完全浸没在浮着油花的水里。只要水槽不干,外焰再旺也烧不进鼎内——看似惊险,实则精妙。

  相里先生真乃奇才!

  **由衷赞叹。

  相里奚谦逊道:陈大人谬赞,不过是雕虫小技。

  扶苏绕着铜鼎踱步,迫不及待地问:不知油炼得如何了?

  **示意稍安勿躁,注意到鼎侧突出的铜管被木塞牛皮密封严实。

  陈大人曾提及猛火油煅烧会产生油气,相里奚指着铜管解释,下官虽设此口,却不知如何收集。

  简单。

  **卷起衣袖:取些羊肠来,猪牛肠亦可。将其扎紧在管口,中段浸于冷水,末端垂低置容器承接便是。

  扶苏立即命人照办。

  **带着二人退至安全处。不多时,简易蒸馏装置便搭建完成。只见鹤仙翁裹着牛皮忙进忙出,活像只围着铜鼎打转的甲虫。

  **看得直摇头——最早馏出的该是汽油,这身牛皮防护对付破片还行,防火?简直是嫌命长。

  大人!有液体滴落了!鹤仙翁高声报告。

  继续加热!待馏出油液变色再停!

  **远远叮嘱。

  鹤仙翁又添了柴火,顺手给V形水槽补了水。扶苏虽心急如焚,却被**牢牢拦住。约莫一个时辰后,接油的木桶已换过两次,终于传来喊声:大人!油色变深了!

  灭火!浇水降温!

  **果断下令。

  嗤——

  蒸腾的白雾中,三人迫不及待凑近观察。

  汽油已基本馏出。**指着铜鼎解释,余下的柴油、煤油可作灯油使用。

  (

  鼎底应当还沉淀着些沥青杂质。

  **向前踱了几步,目光落在两桶澄澈的汽油上。

  先生,鼎中盛的是灯油,这汽油又有何用?扶苏跟上前,眼中透着疑惑。

  汽油妙用无穷。**嘴角微扬,不过此刻,它唯一的使命就是给匈奴人送去温暖。

  青铜大鼎旁,鹤仙翁带着几名仆役正用湿麻布垫手,吃力地掀开铜盖。浓重的油气扑面而来,呛得众人连连咳嗽。

  **凑近查看,原本漆黑的原油已化作黄褐色的清液,越往深处色泽愈浓。鼎底淤积着厚厚一层黏稠黑膏。

  先生,我们辛苦炼制猛火油,为何要造福匈奴?扶苏听到**的戏言,愈发困惑。

  呵呵。**眼中闪过狡黠,匈奴亦是血肉之躯啊!

  待大雪封山,北风如刀,那些饥寒交迫的胡人必定南下劫掠。

  我中原乃礼仪之邦,自当备厚礼相迎。

  臣保证这把火会让他们暖彻心扉,永世难忘!

  **令人取来陶瓶,盛了大半瓶汽油。铜鼎中的油料足有两三百斤,两名壮汉用木瓢舀了许久才取完。

  扶苏望着成桶的黄褐色油料出神——这些若用于照明,足供数百户百姓一月之用。在**的建议下,采油匠人凿穿山岩,日产已达两三千斤。仅这两日运抵咸阳的便有万斤之多。假以时日,或许真能让千家万户都点起油灯。

  剩下的可都是宝贝。**执木铲将鼎底黑亮的油膏刮入陶瓶,用力摇晃。

  先生此举何意?扶苏转身询问。

  殿下,这些残渣多是沥青杂质。虽可燃却烟毒甚重。

  沥干后可用于修路补漏,不过——**将三分之一的油膏混入汽油,满意地点头,另有妙用。

  老鹤,借腰带一用。

  鹤仙翁麻利解下束衣的牛皮绳递过。

  可以了。

  用麻绳封住瓶口,轻轻蘸了些火油。

  公子请近观。

  他引着扶苏来到树林边缘。

  胡骑南侵,遇长城阻隔。

  待其攀墙之时,秦军只需在城头点燃此物。

  取出火折轻吹,跃起一簇幽蓝火苗。

  呼——

  火绳刚触即燃,烈焰骤然腾空。

  奋力将陶瓶掷向古树。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