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纽约策展-《霸道魏友泉狠狠爱》

  香港的成功为苏晚打开了通往世界顶级艺术舞台的大门。几个月后,一个更具震撼力的机会降临——纽约一家极具影响力的老牌画廊,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向她发出了个展邀请。这已不仅是认可,更是将她置于全球当代艺术最前沿的聚光灯下。

  这一次,连格伦伯格基金会都显得格外郑重。负责与她对接的专员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兴奋:“苏小姐,佩斯的邀请意味着什么,您应该清楚。这将是您职业生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基金会将全力支持,调配最顶级的资源配合您。”

  苏晚握着电话,手心微微出汗。纽约,佩斯……这曾是她在蒙马特高地的小公寓里,连想都不敢想的名字。狂喜之后,是巨大的压力。佩斯的展览标准、学术要求和市场期望,远非香港“棱镜”可比。她需要创作一个全新的、更具突破性的系列,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站稳脚跟。

  她将自己关在画室里,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与挣扎。这一次,她试图超越《生根》系列的文化身份探索,转向更普世、也更尖锐的议题——科技迭代下的人性异化与情感维系。她尝试使用更综合的材料,甚至开始构思结合动态影像的装置艺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陈哲看着她废寝忘食,甚至比准备香港个展时更加拼命,眼中充满了担忧。他尝试与她沟通,但苏晚满脑子都是复杂的艺术概念和技术难题,开口闭口便是“算法伦理”、“数字痕迹”、“实体与虚体的边界”,这些词汇对陈哲来说如同天书。

  “晚晚,你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下,你这样身体会垮掉的。”一天晚上,陈哲终于忍不住,拿走她手中的炭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苏晚正处于灵感迸发与自我怀疑的胶着状态,被打断后有些烦躁:“陈哲,我知道你担心我,但我现在没时间休息!这个系列太难了,我找不到那个突破口!”

  “找不到就慢慢找!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看你现在,眼里只有画布,还有这个家吗?还有念安吗?”陈哲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泄露出来。他感到无力,他无法进入她的世界,也无法将她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苏晚愣住了,看着陈哲因为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这是他们在一起以来,他第一次用这样的语气对她说话。她感到委屈,也感到一种被误解的愤怒:“我怎么没有这个家了?我这么拼命,不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念安的将来吗?”

  “将来?什么样的将来需要你像个机器一样连轴转,需要你完全忽略身边人的感受?”陈哲脱口而出,话一出口,他自己也愣住了,脸上掠过一丝后悔。

  画室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那句“忽略身边人的感受”像一根针,扎破了两人之间那层努力维持的温情面纱。苏晚看着陈哲,突然觉得他有些陌生。她一直以为他是最理解、最支持她的人,原来在他心里,她的奋斗成了一种“忽略”?

  “陈哲,”苏晚的声音冷了下来,“我以为你懂我。”

  “我努力在懂!”陈哲挫败地抹了把脸,“但我跟不上,晚晚,我真的跟不上!你的世界变得太快,太大了!我每天面对的是案卷、客户、还有等着妈妈回家的念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聊那些……那些我完全不懂的东西!”

  这次争吵没有结果,两人不欢而散。虽然第二天陈哲道了歉,苏晚也表示理解他的担心,但那道裂痕已经出现,细微却清晰。

  就在苏晚为纽约新系列焦头烂额之际,格伦伯格基金会转来一封邮件,发件方是“魏氏集团战略投资部”。邮件内容非常正式,提出魏氏集团旗下新成立的文化科技基金,有意向赞助具有前瞻性的艺术与科技跨界项目,询问苏晚正在筹备的纽约个展新系列是否愿意纳入其考察范围,并附上了一份详尽的基金介绍和合作框架草案。

  邮件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私人痕迹。但苏晚知道,这绝不是巧合。魏友泉再次出现了,以一种更宏大、更契合她当下探索方向的方式。他没有直接联系她,而是通过一个看似完全商业化的渠道,提供了一个她几乎无法拒绝的、能极大解决她目前技术瓶颈和资金压力的可能性。

  她内心极度挣扎。接受,意味着可能再次与那个男人产生交集,哪怕只是商业层面的,这违背了她想要彻底划清界限的决心。拒绝,则可能让她失去一个攻克新系列难题的关键助力,甚至影响纽约个展的成败。

  与此同时,基金会为她安排的纽约策展顾问团队中也出现了一个新面孔——亚历克斯·陈(Alex Chen),一位美籍华裔独立策展人,年仅三十岁,却已在纽约艺术圈崭露头角,以思维敏锐、善于挖掘新锐艺术家和挑战传统策展模式着称。

  亚历克斯与苏晚的第一次视频会议就火花四溅。他没有客套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对苏晚混乱的初期构想提出了极其尖锐却又一针见血的批评,同时给出了数条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他的思路天马行空,却又逻辑严密,恰好弥补了苏晚在大型装置和跨媒介表达上的经验不足。

  “苏,你的想法很棒,但不够狠,”亚历克斯在屏幕那头,眼神锐利,“纽约的观众见过太多东西了,你需要给他们更强烈的冲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观念上的。我们可以试试把这个算法伦理的概念,和更具体的、关于亲密关系的数据化隐喻结合起来……”

  与亚历克斯的交流,让苏晚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他不仅能理解她最前沿的想法,还能将其推向更深处,激发她更多的创作潜能。他是专业的同行者,是能与她进行高水平智力博弈的伙伴。这种精神上的同频共振,是她从陈哲那里无法获得的。

  陈哲察觉到了苏晚的变化。她与亚历克斯视频会议的时间越来越长,挂断电话后,她常常会陷入沉思,眼神发光,有时甚至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记录灵感。那种专注和兴奋,与他交谈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有时是刻意)的分享,截然不同。

  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陈哲心中蔓延。他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失去苏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了,而是因为他们的世界正在加速分离。他试图融入,报名参加了一个当代艺术欣赏的短期课程,但收效甚微。

  一天晚上,苏晚又一次和亚历克斯讨论到很晚。陈哲坐在客厅里,听着画室里传来的、苏晚用流利英语激烈讨论的声音,以及她偶尔爆发出的、因为思路被打开而发出的畅快笑声,他默默地关掉了电视。

  ......

  纽约佩斯画廊的个展,如同在苏晚人生中投下的一颗核弹。爆炸当量远超香港,冲击波席卷全球艺术圈。

  媒体用词极尽奢华——“东方美学与科技哲思的完美融合”、“年度最令人惊艳的个展”、“苏晚:定义下一代艺术的女性力量”。她的作品价格在拍卖行一路飙升,打破多项纪录。她不再是“新锐”,而是被冠以“大师”的称号,尽管她本人对此深感惶恐。

  苏晚的生活彻底脱离了地心引力。她在纽约上东区的顶层公寓(佩斯画廊临时租用)里醒来,窗外是曼哈顿令人窒息的天际线。她的日程被助理精确到秒,采访、拍摄、与顶级藏家共进午餐、参加名流云集的晚宴……她像一件被精心包装的艺术品,在世界最顶级的橱窗里旋转、展示。

  亚历克斯·陈作为她的策展人,几乎全程陪同。他游刃有余地周旋于这个浮华的名利场,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为苏晚的作品进行最精准的注解和最高级的营销。他们之间的默契与日俱增,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在无数闪光灯下,他们是天造地设的“黄金搭档”,是纽约艺术圈最炙手可热的组合。

  偶尔,在某个深夜,应付完无尽的应酬回到空旷的公寓,苏晚会感到一种灵魂被抽空的虚无。她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想听听念安软糯的声音,想听听陈哲温和的唠叨。

  但巴黎与纽约的时差,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她这边是深夜,巴黎已是清晨,陈哲正要送念安去学校,或者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视频通话时,背景常常是匆忙的洗漱声、念安的催促声,或者陈哲略带疲惫却强打精神的脸。

  “晚晚,在纽约还好吗?看你又瘦了。”

  “还好,就是有点累。念安呢?”

  “刚送去学校,很乖。就是总念叨你什么时候回来。”

  “快了,等这边……”

  话还没说完,往往就被助理提醒下一个行程的声音打断。

  通话变得越来越短,交流越来越流于表面。苏晚能感觉到陈哲的努力,也能感觉到他努力背后的无力。他寄来的贴心包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