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你服不服-《大明:我朱老三,解锁吕布模版!》

  朱棡说得轻描淡写,但皇子皇孙们,却听得心潮澎湃。

  原来……兵法还可以这样用!

  “再比如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朱棡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雄英,你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朱雄英立刻回答。

  “回三皇叔,此句意为。”

  “如果早上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那么就算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是在说求道的决心。”

  “嗯,标准答案。”

  朱棡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嘴角又咧开了那抹熟悉的笑容。

  “但在我这本《抡语》里,它的意思是……”

  “如果我早上探听到了敌人大营的具体位置(朝闻道)。”

  “那当天晚上,他们就都可以去死了(夕可死矣)!”

  他猛地一挥手。

  “当年洪都之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城,我军只有区区两万守军。”

  “我夜袭陈友谅大营,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连营,这才为洪都解围创造了机会!”

  “这就是‘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最好诠释!”

  “哇!”

  “原来是这样!”

  朱棣、朱桢等人听得是双眼放光。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荒谬!”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国子监五经博士方孝孺,正从旁听的席位上站了起来。

  他指着朱棡的手指都在哆嗦。

  “晋王殿下!”

  “孔圣人所言,乃是教化万民的仁义之道!”

  “岂能被你这般粗鄙武夫,肆意曲解为杀伐之术!”

  “你这是在亵渎圣人!你这是在误人子弟!”

  方孝孺的声音尖锐而刺耳。

  大本堂内刚刚还热烈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弟弟们的脸上露出了不满的神色,就连宋濂也皱起了眉头。

  朱棡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地收敛了起来。

  他缓缓转过身,那双眸子,此刻已经变得冰冷。

  “方孝孺。”

  朱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寒意。

  “你口口声声说我亵渎圣人。”

  “我倒想问问你,你,真的了解孔子吗?”

  “在你们这些迂腐的读书人眼里。”

  “孔圣人是不是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夫子?”

  方孝孺被朱棡的气势所摄,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但嘴上依旧强硬。

  “圣人以仁德教化天下,自然是以文载道,何须武力?”

  “哼,以文载道?”

  朱棡发出一声冷笑,充满了不屑。

  “真正的儒家,是文武双全!”

  “孔子周游列国,若无武力傍身,凭什么在那个乱世安身立命?”

  “凭你所谓的‘以德报怨’吗?”

  “圣人早就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后面还有一句。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方孝孺是没读过,还是故意不说?”

  朱棡步步紧逼,言辞直戳方孝孺的肺管子。

  “我……”

  方孝孺被怼得哑口无言。

  他当然读过,只是他们向来只选择性地解读他们需要的部分。

  朱棡看着他那副窘迫的样子,眼中的轻蔑更甚。

  “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

  朱棡的声音陡然拔高。

  “《史记·孔子世家》有载。”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时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方孝孺,我问你,九尺六寸是多高?”

  “换算成今日之尺,接近两米!”

  “《吕氏春秋》更是明言,孔子力能扛关!”

  “何为扛关?就是能凭一人之力,抬起城门的门闩!你方孝孺行吗?”

  朱棡每说一句,便向前踏出一步。

  方孝孺被这股气势冲击得连连后退。

  “我……我……”

  方孝孺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眼看气氛已经剑拔弩张到了极点,宋濂终于坐不住了。

  “好了,晋王殿下。”

  他起身走到两人中间。

  朱棡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师,深吸一口气,身上那股杀气缓缓收敛。

  他对着宋濂微微躬身。

  “老师。”

  宋濂点了点头,算是给了他一个台阶。

  朱棡这才直起身,不再去看那个已经快被吓破胆的方孝孺。

  他重新走上讲台,目光扫过下面一群心有余悸的弟弟侄子们。

  “你们要记住。

  “孔子也好,孟子也罢,他们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是行走于乱世的强者。”

  “你们将他们供奉在庙堂之上。”

  “却忘了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曾奔走呼号,甚至也曾面临生死。”

  “真正的尊敬,不是把他们变成一尊冰冷的泥塑,”

  “而是要学习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学习他们经世致用的学问。”

  “而不是抱着几句教条,就以为自己得了圣人真传。”

  朱棡重新站定,目光死死锁住摇摇欲坠的身影。

  “方孝孺。”

  “我再问你一遍。”

  “你服不服?”

  这三个字,狠狠砸在方孝孺的心口上。

  他怎么能服?

  他可是状元出身,是当今士林清流的代表人物。

  在一个粗鄙的武夫藩王面前低头认错,他以后还如何在朝堂立足。

  可若说不服……

  方孝孺的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看着朱棡,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朱棡嘴角的弧度愈发冰冷。

  “你不服,我知道。”

  “在你这种自诩清高的读书人眼里,我朱棡,不过是一个武夫。”

  “你瞧不起我,对不对?”

  方孝孺的身体猛地一颤,嘴唇翕动,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朱棡的声音陡然拔高。

  “你瞧不起我这个武夫,就是瞧不起‘力能扛关’的孔圣人!”

  “你这是数典忘祖,是欺师灭祖!”

  对于一个将儒家门楣看得比性命还重的读书人而言。

  这无疑是最恶毒的指控。

  方孝孺的心理防线在这一刻被击溃。

  “我没有!”

  他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

  “我没有欺师灭祖!我没有!”

  朱棡却根本不理会他的辩解。

  “真正的读书人。”

  “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伸手指了指自己,胸膛挺得笔直。

  “我朱棡,奉父皇之命,与蒙元鞑子浴血厮杀,才换来我大明北境数年的安宁。”

  “这算不算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接着,他的手指又猛地指向方孝孺。

  “你呢?”

  “你方孝孺做了什么?”

  “你除了抱着几本经义,在这国子监里夸夸其谈。”

  “你还为这个天下,为这天下的百姓,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