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章 新纪录诞生!这一世,没有遗憾-《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男子两百米谢正业大战阿隆索·爱德华。

  这巴哈马的哥们,其实之前就很有实力。20岁的时候就拿下过逆风19秒81的成绩。

  但是很可惜,后来因为伤病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今年。

  突然一下再次找到了合适自己的技术体系。

  重新爆发出了生机。

  这场比赛没有沃伦.威尔。

  原本谢正业是感觉有些无聊。

  虽然还有阿什米德。

  但是阿什米德这个水平在他看来实在是有些低。除非他还能拿出2012年的状态,不过就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了。

  再加上小赛一年。

  没有太多的斗志。

  至于白人一哥,勒梅特里,就更是不用多说。虽然100米的最好成绩,他是比谢正业要好,可是200米,他的Pb早就已经被后者超过。

  而且2012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打开过20秒。

  虽然今年也有逆风下跑出20秒08的情况,但终究还是硬实力难开20秒。

  对于现在的谢正业来说。

  如果你都打不开20秒。

  那你还是去下一桌吧。

  和煎饼哥一桌就行。

  周兵:……

  但事实上就是这样。

  周兵现在到时候和他伯仲之间。

  你还别不服气。

  从比赛开始,就已经能看出端倪。

  set。

  嘭——————————

  发令枪响,五人同步启动,核心差异集中在“摆臂模式与发力传导”的技术选择。

  谢正业的“曲臂起跑”技术核心是“摆臂节能与发力链优化”。

  双臂自始至终保持45度微屈,肘部贴近躯干,摆动时以肩关节为轴,前臂与上臂夹角稳定在110-120度,避免直臂摆动时肩部三角肌的过度牵拉。

  高速肌电监测显示,其肩部肌群活动强度比采用直臂起跑的爱德华低18%,减少了上肢能量无效消耗。

  启动后,他的发力呈现“髋部先导”特征:髋关节先于膝、踝启动伸展,蹬地时髋部伸展速度比爱德华慢0.02秒,但膝踝关节随髋部同步发力,形成“链式传导”。

  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占比达65%。

  虽前10米直接就是第一。

  这速度启动,却未出现任何躯干晃动,为后续入弯的重心控制铺垫基础。

  说明谢正业身体素质。

  进一步增强。

  爱德华采用“直臂爆发式启动”:双臂完全伸直撑地,蹬地瞬间肩、髋、膝、踝四关节同步发力,后脚蹬地时间仅0.16秒,蹬地力度峰值达3.1倍体重,前20米便凭借爆发力建立第二的为主。

  阿什米德,勒梅特里,范·尼凯克启动技术中规中矩。

  阿什米德摆臂幅度偏大,前后摆动距离45厘米,能量消耗偏多。

  勒梅特里启动后躯干前倾角度达12度,空气阻力系数比谢正业高0.05。

  范·尼凯克则因蹬地时踝关节跖屈不足,推进力稍弱。

  这三个人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

  入弯。

  谢正业本赛季的“渐进式倾身”技术极具针对性。

  从启动开始,躯干以每秒3度的速度缓慢倾斜,入弯完成时,倾身角度稳定在28度,整个过程无任何突然倾身动作。

  同时,他的头部与脊柱保持直线,目光平视弯道内侧切线,避免因低头导致的重心前移。

  同时,外侧腿蹬地时膝关节稍内扣,脚掌内侧发力,内侧腿落地时脚掌外侧先触地,形成“内外侧交替发力”的向心力控制。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入弯阶段的重心轨迹偏差仅2厘米,远低于爱德华的5厘米。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渐进倾身,让身体逐步适应弯道向心力,避免突然倾身导致的平衡失衡”。

  去年在高倍速的摄像机回放下,能看见他在入弯的时候身体还是会有一些松散。

  针对这个问题。

  今年冬训的时候进行了强化。

  目前看起来效果不错。

  尤其是又长一岁20岁的经历和身体机能。

  开始走向巅峰。

  爱德华选择“激进切弯”策略。

  毕竟他如果不这么做,恐怕就追不上了。只见他入弯的时候,将躯干倾身角度提升至32度,虽然超过最佳范围上限,可他的目的是……试图通过更陡的倾身抢占内侧赛道。

  增加自己的整体跑动距离。

  因为如果越靠向外,你在整个比赛里面你可能会跑出比200米更多的路程。

  别看就这么点,但是累积在一起可不少。

  会让你的成绩出现巨大波动。

  但很可惜,想法虽然好,但过度倾身导致他的重心投影点超出支撑点外侧3厘米。

  入弯的时候,出现轻微“外甩”趋势,为维持平衡,他不得不加大外侧腿的蹬地力度,外侧腿蹬地力度比内侧腿高20%。

  这又导致双腿受力不均。

  却出现两次步长波动。

  左右步幅差从0.5厘米扩大至1.2厘米。

  其余三人入弯技术各有短板:

  阿什米德倾身角度忽大忽小,26-31度波动,切线选择混乱。

  看来2012年的风范,很难续写。

  勒梅特里入弯时摆臂与下肢发力协同性差,摆臂频率比步频慢0.1次/秒。

  范·尼凯克则因核心肌群力量不足,倾身角度仅25度,向心力不足,不得不偏离最佳切线10厘米,三人入弯后名次未发生变化。

  当然范.尼凯克本身就是400米为主。

  有很多特点,还是以400米为标准。

  这里跑的不如这些人精细,也很正常。

  而且在今年之前他200米跑的很少,100米也几乎还没有开始修炼,今年才算是更多的开始参与200米的跑。

  目前还没有什么竞争力。

  作为人类最全能的选手之一,100米200米400米全都有竞争力。

  不过。

  目前还没有他的机会。

  他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拿到什么好名次,这场比赛也是给自己过来找找经验。

  和这些200米高手过过招。

  看看自己降级来打200米会有怎么样的效果。

  弯道加速。

  技术核心是“蹬地发力效率与向心力保持”的平衡。

  谢正业凭借技术稳定性实现进一步拉开差距。

  谢正业在此阶段启动“蹬伸链强化”技术。

  入弯后,他的外侧腿蹬地时,髋关节伸展角度从140度提升至150度。

  膝关节伸展角度从160度提升至170度。

  踝关节跖屈角度从35度提升至40度。

  三关节形成“同步蹬伸”的发力链。

  蹬地效率达88%,强压爱德华的82%。

  同时,他的摆臂进行“差异化调整”。

  外侧臂摆动幅度比内侧臂大10厘米。

  摆动时肩部稍向内侧旋转。

  通过上肢摆动辅助身体维持向心力。

  每一步落地时,脚掌与赛道的接触面积保持在25平方厘米。

  作为对比,爱德华因过度倾身降至20平方厘米。

  避免打滑导致的推进力损耗。

  爱德华因启动阶段过度消耗,进入弯道加速后他的蹬地力度峰值从3.1倍体重降至2.8倍体重,外侧腿蹬地时间从0.16秒延长至0.18秒,推进力明显下降。

  阿什米德此阶段试图加速,但因摆臂与步频协同性差,摆臂频率4.4次/秒,步频4.6次/秒,能量浪费严重,速度仅提升至8.8米/秒。

  勒梅特里核心稳定性不足,弯道加速时躯干出现左右晃动,速度提升缓慢。

  范·尼凯克则因踝关节发力不足,速度停滞在9.1米/秒,三人仍位列3-5名。

  当然挑这些人的毛病,那是因为。

  他们现在和谢正业在对比。

  如果你换个人和他们比。

  那可能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甚至变成溢美之词。

  竞技运动就是这样,人比人气死人。

  你原本是得到赞美的方面,和某些人一比可能就变成了缺点。

  就是这么简单。

  没有任何的道理可言。

  比不过。

  就是缺点。

  就得被拿来说。

  如果你能赢。

  即便是你的技术不怎么样,跑得很一般,那也会有人把你吹上天。

  参考之前的博尔特。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弯道途中跑。

  技术核心是“维持速度稳定与重心持续控制”,谢正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

  谢正业的“重心稳定控制”技术展现极致精准。

  此阶段他的躯干倾身角度始终保持28度,无任何波动。

  头部与脊柱的直线状态持续,目光始终锁定弯道弧顶切线。

  外侧腿与内侧腿的蹬地力度比稳定在1.2:1,远远的小于爱德华波动在1.3-1.5:1。

  步长差控制在0.3厘米以内。

  之前的谢正业跑起来如果还是少年义气锐气十足,但是技术的控制力不够。

  那今年跑起来。

  在同样锐气爆发的情况下。

  技术也变得更加的细腻。

  掌控的更好。

  这让他的整体跑动观赏性。

  也看起来更舒服。

  爱德华的“步频波动”问题彻底爆发,为追赶谢正业,他试图提升步频,却因腿部肌肉疲劳,只能稍微放弃。

  让自己多去保留一些体能。

  等极速的时候再把速度提上去。

  肌肉是要稍微休息休息。

  就能够继续爆发。

  就是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神奇。

  阿什米德此阶段出现“摆臂过度内收”问题,内侧臂摆动时贴近躯干,导致上肢辅助向心力不足,躯干不得不额外倾身2度,速度继续拉胯。

  勒梅特里通过加大蹬地力度试图提速,但股四头肌肌电活动强度已降至最大收缩值的80%,效果有限。

  范·尼凯克则凭借较强的核心力量,步频步幅相对稳定,速度维持在9.0米/秒,逐步逼近勒梅特雷,三人名次变为阿什米德第三、范·尼凯克第四、勒梅特里第五。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弯道极速。

  技术核心是“在维持向心力的同时,最大化推进力输出”。

  谢正业的“能量守恒”技术优势凸显。

  谢正业的技术关键是“减少非必要耗能”:他的摆臂幅度始终控制在40厘米,避免过度摆动消耗能量;外侧腿蹬地时,仅动用股四头肌、臀大肌等主要发力肌群,小腿肌肉活动强度控制在最大收缩值的75%,为后续出弯储备体能。

  同时,他的身体与赛道切线的夹角保持在15度,空气阻力系数稳定在0.78,爱德华那边因躯干晃动升至0.83。

  爱德华在稍微休息一下后,重新有了能量。

  极速爆发起来,继续追赶。

  谢正业看着这个20岁就曾经跑出了是19秒81还是逆风局的少年天才。

  还真有些可惜。

  可惜什么呢?

  可惜这么多年。

  你还是这样啊。

  没有寸进。

  反而在不断落后啊。

  后面几人阿什米德第三不变。

  勒梅特里倒反而是在极速上压了过去。

  重新找回了优势。

  回到了第三。

  范天王人整个职业生涯辉煌无比,但是不是现在。

  现在他是主攻400米。

  200米还在开始试水。

  100米甚至都没怎么跑过。

  那自然是在弯道的极速爆发上,处理的不是那么好,不如勒梅特里在这里做的收放自如。

  弧顶要来了。

  弯道弧顶的关键过渡,技术核心是“在弯道最陡处保持发力连贯性,避免节奏中断”。

  谢正业的平顺过渡技术让他继续拉开差距。

  谢正业过弧顶时,采用“渐进式调整切线”策略。

  逐步向弯道外侧切线偏移。

  每10米偏移2厘米。

  至150米弧顶结束时。

  已贴近赛道内侧与外侧的中间切线。

  整个过程无任何突然变线动作。

  他的躯干倾身角度从28度缓慢降至25度,避免因弧顶处向心力变化导致的失衡。

  同时,内侧腿蹬地力度适当提升,与外侧腿力度比从1:1.2调整为1:1.1。

  以此,平衡弧顶处的受力差异。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过弧顶阶段的步长波动仅0.2厘米,蹬地时间稳定在0.17秒,速度维持极佳,节奏未受任何影响。

  爱德华过弧顶时出现“节奏断层”,因肌肉疲劳,他过弧顶时未能及时调整切线,仍沿内侧赛道硬切,导致向心力突然增大。

  不得不紧急提升躯干倾身角度至31度。

  还好他也算是身经百战少年成名,这里的技术调整危机克服都做得很棒。

  弧顶一过,开始进入下弯道。

  这里技术核心是“躯干倾身回正的时机与速度控制”,直接决定后续进直道的衔接效率。

  以往谢正业在这里都做的太毛躁了。

  有点凭自己的身体天赋硬来的感觉。

  现在?

  就要做的好的多。

  谢正业的“倾身回正预判”技术极具前瞻性,从弧顶开始,他便根据直道距离预判回正节奏,躯干以每秒2度的速度缓慢回正,至下弯道结束时,倾身角度降至10度。

  整个过程与步频完全同步。

  每回正1度,对应1步。

  他的外侧腿蹬地力度逐步减弱。

  从2.8倍体重降至2.6倍体重。

  内侧腿蹬地力度相应提升,形成“内外侧发力平衡”的过渡。

  同时,摆臂幅度从弯道时的“外侧大、内侧小”调整为“对称摆动”。

  如果说今年之前他都更多是凭借身体本能天赋本能来带动技术。

  那么现在你就能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技术感。

  这就是普通人第一眼看过去最直观的感受。

  爱德华过这里也做得不错。

  下弯道整个速度都压了过来。

  可,整体还是谢正业更胜一筹。

  爱德华做的还不错,但是另外一个人阿什米德,就没那么幸运。

  阿什米德的“仓促回正”技术漏洞明显。

  过了弧顶突然开始回正躯干,倾身角度从28度骤降至12度。

  回正速度达每秒8度。

  远超合理范围。

  这种突然回正导致他的重心投影点向前偏移8厘米,出现“前冲”趋势,不得不通过减小步长来维持平衡,进直道前已完全失去追赶节奏。

  弯道进直道!

  其实也一直到这个时候,谢正业的领先优势都不明显。

  虽然还是领先。

  但没有想象中能领先那么多。

  有点意思呀。

  本来以为沃伦.威尔不跑。

  其余人就宛如过江之卿。

  没什么特别。

  哪里能想到?

  就在洛桑,居然会突然出现一个爱德华?

  这突然就让谢正业来了兴趣。

  要和这个爱德华一较高下。

  “目前还是谢正业稍微领先一些。”

  “但是有一些优势并没有太明显。”

  “爱德华突然拿出了状态,就像是悄悄回到了他20岁!”

  “看看谢正业怎么面对!”

  怎么面对?

  还能怎么面对啊?

  就是。

  直接面对啊。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谢正业就带着这一个半身位的优势,继续往前冲。

  只见谢正业的“无停顿衔接”技术核心是“发力模式提前切换”。

  弯道进直道!

  躯干已基本回正,倾身角度5度,他提前将弯道时的“内外侧交替发力”切换为直道的“前后蹬伸发力”。

  外侧腿蹬地时膝关节从内扣转为正向伸展,脚掌全掌发力。

  同时,摆臂完全转为直道的“前后对称摆动”,摆动幅度从40厘米扩大至45厘米,摆臂频率与步频保持1:1同步。

  爱德华的“节奏中断”问题在此阶段彻底爆发!

  进直道时,他的躯干仍未完全回正,倾身角度8度,却强行切换直道发力模式,这就导致外……

  他的侧腿蹬地时膝关节出现“外撇”偏差。

  脚掌落地位置偏离最佳支撑点3厘米。

  蹬地推进力骤降15%。

  同时,他的摆臂尚未完成“弯道差异化”到“直道对称”的切换,外侧臂摆动幅度比内侧臂大15厘米,上肢失衡引发躯干轻微晃动。

  尤其是进入150米左右。

  谢正业就像是不会累的永动机。

  一直在强势的往下跑。

  甚至在不断拉开差距。

  别说追上。

  不拉爆就不错了。

  160米。

  他的髋关节伸展角度从150度进一步提升至155度,膝关节伸展角度保持170度,踝关节跖屈角度增至45度,形成“从髋到踝”的完整发力链。

  蹬地力度峰值回升至2.9倍体重。

  每一步蹬地时,脚掌全掌贴地,接触时间稳定在0.16秒,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占比提升至70%,推进效率比爱德华高12%!

  170米。

  进入最后的冲刺。

  谢正业的腰腹核心肌群始终保持紧绷,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5度,避免因后程发力导致的上半身后仰。

  双臂摆动幅度扩大至50厘米,摆臂频率与步频保持1:1同步,步频4.6次/秒,摆臂4.6次/秒,肩部旋转角度控制在6度,通过上肢摆动带动身体向前的“牵引效应”,提升整体冲刺速度。

  180米。

  爱德华其实已经很给力了。

  可是前面他和谢正业对拼,消耗了不少体能。

  弯道就没有处理好,进入直道之后,本以为自己可以一展拳脚。

  却结果和谢正业在直道上对碰。

  这个下场比弯道还要惨。

  因为这家伙你要是强行跟的话,你会发现。

  你不仅耐力不如。

  你的速度维持也不如他。

  简而言之就是。

  你的速耐不如他。

  一个亚洲人怎么会拥有这样的历史级别数速耐呢。

  来不及多想。

  腿部蹬地力度峰值从2.6倍体重降至2.4倍体重,膝关节伸展速度比谢正业慢0.04秒。

  核心肌群失控导致躯干后仰角度达3度,空气阻力系数升至0.85。

  这都是其次。

  最主要的还是。

  他已经消耗了太多的体能。

  这个时候他感觉自己都有些没办法了。

  谢正业反而是在他的逼迫下。

  打出了今年最硬的一场表现,也是最有冲击欲望的一场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苏神一直强调,你一定要给自己找个对手的原因。

  因为有对手激发和没对手的激发,真是……两码事。

  “谢正业进入直到之后,宛如马踏流星!”

  “速度越来越快,爱德华想要跟上,却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

  “谢正业这里正在用纯粹速耐的天赋,交教选手做人!”

  杨剑看到谢正业一路领先。

  也是心情大好。

  解说的声音越来越大。

  语速也越来越快。

  甚至直接提前把冠军奖杯发给了谢正业。

  谢正业也没有辜负。

  180米,190米,195米。

  谢正业这个时候已经带着自己巨大的能量。

  冲向了终点。

  最后面是谁?

  他懒得管了。

  他只想要赢。

  好不容易开一次大招。

  还不让我舒服舒服?

  而且。

  你说你这个爱德华倒不倒霉?

  这场比赛可不仅仅只是小高原。

  而且还有大顺风啊。

  弯道的时候风速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因为弯道是弧度的。

  可是在大直道。

  却没这么多讲究。

  200米有弯道。

  可是200你也有……直道啊。

  这个时候你还给自己一道风。

  谢正业根本不犹豫。

  科学御风技术。

  顿时加持。

  那有这个能力加持。

  就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

  甚至在最后他还要进一步拉开差距。

  让后面的巴拿马选手。

  已经输定了。

  还要挨上一鞭子。

  论会玩。

  还是年轻人更会一点啊。

  呼——————————————

  “谢正业,毫无疑问,以第一的身份冲过终点线!”

  “直接拿下了冠军!”

  “最终成绩是19.70……”

  “19秒70???”

  “那这不是他的个人成绩也被刷新了吗?”

  “就在洛桑福地……”

  “他将自己的成绩提升到了19秒70!!!!”

  “距离19秒60,只剩下一步之遥啊!!!!!!!!!!”

  谢正业在更小的风速更低的海拔上。

  反而跑出了更好的成绩。

  那这个成绩的含金量。

  就是他今年冬训,辛苦付出的回报。

  谢正业看着。

  只想要放声大吼。

  看见了吗?

  洛桑的观众。

  博尔特和布雷克不出来。

  我就是最强。

  其余人。

  没有人能击败我!!!

  这种信念和气势。

  再一次让谢正业对于自己的自信得到强化。

  如果非要说这一世的他和上一世他有什么不同?

  那绝对是自信心上。

  这一世的谢正业。

  当真是把少年天才。

  这四个大字。

  刻在自己脑门。

  而且这次是200米的天才。

  上一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好好跑200米的遗憾。

  在这一个时间线上。

  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