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章 世界纪录!世界名画!虽迟但到!!!-《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爆发出来的解说声就变成了。

  “比赛开始。”

  “谢正业启动不错……但是博尔特很快就杀了出来!整个人速度快的惊人?”

  就连李韬都在同时说道:“他今天的切线好漂亮。”

  的确是很漂亮,并不是因为它的切线技术一下子就达到了第几页,而是说配合他的身体姿态,只需要到这个程度,只需要到a级的技术就已经能够展现出极佳的美感。

  就是这么的不公平。

  所以其实才有很多人说过,人类发展到后面还真的有可能会变成类似于超人族群那样。

  每个人生出来就会被鉴定天赋,然后去做自己最有天赋的事。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阻碍了自己的自由,但事实上你稍微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你就会发现……

  特么的。

  一直在试错,一直找不到自己天赋点。

  一直在做自己没有天赋的事情。

  那才叫做痛苦。

  看到有天赋的人一日千里。

  自己却是一日一里。

  你难过吗?

  所以啊。

  任何东西都需要天赋,天赋就是你在这个项目上能够走多远的一个基础。

  没有天赋,你做任何项目都免谈。

  “博尔特加速,快的速度,一瞬间就拉开了所有人!”

  “一个身位,两个身位,三个身位……”

  “天呐,在这里我好像看到了柏林的他?!”

  其实还真没说错。

  为什么杨剑会有这样的幻视感。

  其实就是因为如果你还有印象,你就会记得,他在柏林……

  在这一世。

  也是在这个跑道上,在同样的道次。

  再加上莫斯科也是蓝色的跑道。

  这是世界大赛罕见的两次蓝色。

  那么。

  怎么能不出现这样的幻视感?

  而且博尔特这一枪还跑得极其的出色。

  劲头十足。

  甚至美观度都直逼柏林,甚至是超越了柏林。

  那你看到这个画面的第一瞬间。

  你想到的自然就是09年划破柏林夜空的那个他。

  “切入弯道……好深!”

  李韬则是更多在技术点上进行反馈。

  启动、切入弯道、弯道加速三个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身体姿态、速度储备、发力模式的“预设置”。

  这都直接决定了弯道途中跑向心力的大小、稳定性及控制难度。

  他这里的弯道切入这么好,其实和他的前面几十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且在这里。

  甚至开始对于弯道的向心力。

  进行主动的掌控。

  比如启动。

  就是为向心力控制奠定“姿态势能”基础。

  他在这里启动阶段的核心作用是通过身体姿态的“预倾斜”和步频步长的“克制性加速”,为后续向心力的逐步增长预留调整空间。

  避免途中跑阶段因姿态突变导致的向心力失控。

  这一点是今年博尔特新加上的。

  比如启动时的“内侧倾斜趋势”,右脚蹬地偏左、左脚尖内扣,就可以让身体提前适应“向心发力”的肌肉记忆。

  这种预调整让肌肉在切入弯道后能更快募集侧向发力肌群,当途中跑向心力从180N增至238N时,肌肉的反应延迟比“零预调整”状态缩短0.05-0.1秒,确保向心力增长与发力强度同步。

  有比如步长递增平缓,前5步增幅≤5%,避免了速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向心力从启动到途中跑呈现“线性递增”。这种线性增长可使途中跑阶段的重心波动幅度减少15%,降低向心力控制的难度。

  又比如切入弯道阶段。

  就是构建向心力控制的“动态平衡框架”。

  切入弯道是向心力从“零”到“稳定值”的过渡阶段,其技术质量直接决定途中跑向心力的“基准稳定性”。

  即向心力是否能围绕目标值,8-10度倾斜对应的水平分力,小幅波动,而非大幅震荡。

  就比如他在切线这里的展示,是“内收外展”的步点调整,内侧脚内移10-15cm,形成的“倾斜链条”,使得踝-膝-髋-肩连贯倾斜,为途中跑的向心力提供了“刚性传导通道”。

  而当途中跑外侧脚蹬地产生向前 向心的复合力时,这一链条能将70%的力直接转化为向心力,而他之前因为根本不注意,这里的转化率仅为50%-60%。

  还有动态倾斜角度,从3-5度增至8-10度,使向心力在切入阶段完成“基础值构建”,这是为途中跑的“增量调控”奠定基准。

  这种阶梯式增长让途中跑只需微调倾斜角度即可匹配向心力变化,而非重新建立发力模式。

  在苏神眼里,这整体都是——

  博尔特对自己途中跑向心力的重新塑造。

  这么做的连锁反应就是:

  若切入时倾斜角度固定,如始终保持5度,进入途中跑后需突然增加5度倾斜才能匹配238N的向心力,这种“急倾斜”会导致重心瞬间外移3-5cm,迫使向心力出现10%-15%的波动,影响途中跑的速度稳定性。

  这就是博尔特之前用的模式。

  只是他依靠自己恐怖的身体天赋,能够尽量抵消这些副作用。

  但要注意,只是抵消并不是完全没有。

  只是他跑的太快了,你感觉好像不明显。

  可现在呢?

  博尔特现在采取的叫做“动态调整”。

  本质是为后续向心力“平滑增量”铺路。

  然后就是弯道加速。

  也开始为途中跑注入“向心力增效动能”。

  所以他刚刚做的外侧脚“切线蹬地”,角度外偏10度,使每步的推进力与向心力形成“4:1”的黄金配比,这种配比在途中跑阶段被延续。

  也就是说当速度不断增加的时候……

  弯道向心力随推进力同步增长。

  这就避免了“为追向心而牺牲推进”或“为加速而忽略向心”的矛盾。

  髋部转动发力,外侧腿蹬地时髋外旋8-10度,是延长了向心发力的时间。

  使得单脚支撑时向心发力阶段占比从直道的30%增至50%。

  这让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能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撑期,而非集中在蹬地瞬间,减少了向心力的“脉冲式波动”。

  这样一来,博尔特原本因为弯道加速时依赖膝关节发力,会导致向心发力时间缩短至支撑期的20%,途中跑向心力会呈现“峰值过高、谷值过低的震荡,迫使身体频繁调整姿态,步频被迫降低0.2-0.3步/秒。

  这么一改。

  博尔特的“髋部引领”本质就可以让向心力与速度增长……“同频共振”。

  三阶段联动对途中跑向心力的终极影响,就是——形成“低损耗、高适配”的闭环!

  启动的“预调整”、切入的“框架构建”、加速的“增效动能”三者形成闭环,使博尔特在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控制呈现新的优势。

  第一稳定性。

  向心力围绕目标值的波动幅度≤3%,而普通运动员波动幅度≥8%,也低于自己之前的5%。

  第二效率。

  每牛顿向心力的能量消耗比普通运动员低12%-15%,因为力的传导消耗开始减少。

  第三适应性。

  当风速、跑道摩擦系数等外部因素导致向心力异常时,身体的调整速度比对手快0.08秒,比自己之前提升0.02。

  这种闭环的核心逻辑是——前序阶段不直接“产生”向心力,而是通过姿态、速度、发力模式的设计,让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自然适配”身体能力。

  即向心力的大小由速度决定,而控制向心力的“工具”,使得肌肉、姿态、传导效率由前序技术铺垫。

  这也是博尔特能在弯道途中跑实现“速度与稳定性双高”的底层原因。

  明显开始对于向心力主动掌控。

  那这样他的弯道途中跑。

  肯定会提升。

  肯定能跑得更快。

  苏神说的当然没错。

  因为跑步时的向心力并非主动“产生”。

  而是通过身体向内侧倾斜,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向心力。

  因此,向心力的控制本质是对“倾斜角度”和“支撑力方向”的调控。

  若向心力不足,倾斜角度偏小,身体会因离心力外推导致重心偏移,被迫增加脚外侧摩擦发力,额外消耗15%-20%的能量。

  若过度提供,倾斜角度偏大,则会增加躯干与地面的夹角,导致垂直支撑力不足,步频被迫降低。

  而博尔特今天做了这些操作,包括前面的启动切入弯道以及弯道加速,竟然都是为了后面弯道途中跑对于向心力的主动掌控。

  苏神跟打包票之前的博尔特肯定没这个能力。

  甚至没这个想法。

  那如果这样的话。

  他整个弯道……

  怕是会起飞。

  砰砰砰砰砰。

  支撑脚的“发力方向调整”!

  外侧脚,蹬地时脚尖指向弯道外侧切线,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方向与运动轨迹切线更一致。

  其蹬地时踝关节外旋角度随速度提升增加2-3度,确保支持力的水平分量精准指向圆心,减少力的“横向损耗”。

  内侧脚落地时脚尖内扣角度从5度增至7度,支撑阶段膝关节内扣幅度加大。

  通过脚掌内侧与地面的摩擦,额外提供5%-10%的侧向力,辅助补充向心力。

  尤其在速度峰值瞬间。

  40米。

  离心力已随速度提升达到稳定阈值,此时身体姿态需从切入阶段的“动态调整”转向“刚性稳定”。

  即通过固定倾斜角度与核心张力,构建高效的力量传递框架。

  这是……

  倾斜角度的精准锁定?

  博尔特在此阶段将身体倾斜角度稳定在8-10度。

  根据公式F离心= mv/r m为体重,v为速度,r为弯道半径,当速度稳定在10-11m/s、弯道半径约36.5米时。

  8-10度的倾斜可使重力的水平分力……恰好抵消离心力!

  确保重心垂线始终落在支撑脚内侧1/3区域!

  避免脚外侧过度承重导致的能量损耗!

  核心肌群的“超刚性支撑”。

  这一点百米的时候,他倒是已经见识过。

  只是没有想到在弯道200米中,他竟然同样能够调动。

  这样做可以避免躯干在步频交替中出现左右晃。

  将重心波动幅度控制在±3厘米内。

  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而且还能作为上下肢力量传递的“刚性杠杆”,将下肢蹬地力量通过髋部直接传递至躯干,再配合摆臂形成整体向前的合力。

  50米。

  基于弯道加速弧线运动的能量转化策略。

  步频与步长的“黄金配比”开始出现。

  在这里,博尔特竟然刻意降低了一点点步频?

  你要知道,博尔特之前可是彻彻底底的步频流。

  之前的200米也是步频猛轰。

  结果他在这里竟然开始刻意降低了一点?

  太熟悉博尔特的跑动节奏,这两辈子都不知道看了多少回,几乎第一时间就察觉出来了,他在这里控制了自己的步频。

  虽然没控制下降多少,但是绝对是下降了一点。

  这一点别人可能搞错,但是苏神绝对不可能搞错。

  他这是在做什么?

  下一瞬间。

  苏神却微微睁大了双眼。

  因为博尔特下降了一点不平之后反而在弯道上……

  变得更快了!

  不慢反快?

  降低步频怎么可能还快了呢?

  当然可能。

  尤其是在弯道上。

  弯道中每次脚落地时,支撑脚需同时承担垂直支撑、水平蹬地及对抗离心的侧向力。

  博尔特如果步频过快会导致单脚支撑时间缩短,肌肉无法完成完整的收缩-舒张周期,发力效率下降。

  这样的话,步频与离心力的波动周期,因跑道弧线曲率导致形成共振,就可以恰好与弯道离心力的稳定周期同步,避免因“步频-离心力”错位导致的重心震荡。

  减少支撑点切换损耗……

  匹配离心力变化节奏……

  居然是这个。

  这个家伙竟然突然把技术做到了这个程度?

  这个时候弯道的极速即将来临。

  弯道极速即将解放。

  前面就说过。

  采取现有的这个技术。

  当博尔特速度不断增加的时候……

  弯道向心力随推进力同步增长。

  随着他的速度越来越快。

  向心力也开始同步增长。

  倾斜角度的“梯度控制”!

  脚踝——内侧脚踝微微内扣,外侧脚踝保持自然伸展,形成“内侧低、外侧高”的支撑基底。

  膝关节——内侧腿膝关节屈曲角度比外侧腿大3-5°,通过下肢姿态差异强化倾斜趋势。

  躯干——从髋部以上整体向内侧倾斜,肩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等于倾斜角,且肩部、髋部、脚踝三点保持在同一垂面。

  避免躯干扭曲。

  这么做就使得他自己向心力与速度的平方达到……高度正相关。

  这一波调整直接使得博尔特的梯度调整避免了“角度不足导致离心力失控”或“角度过大导致垂直支撑不足”的问题。

  让他利用弯道弧度的能力。

  让他利用向心力的能力。

  同比增加。

  那么他在极速区。

  在弯道极速解放上。

  同样就能更进一步。

  虽然不可能达到弯道的六秒爆发第四阶段。

  这可以比他原本的弯道六秒爆发第三阶段。

  更胜一筹。

  这就。

  足够了。

  “博尔特弯道速度爆发了,彻底起来了,我的天呐,他一口气就拉开了所有的人!!!”

  “这里的速度都快的……不像真的!!!”

  的确不像真的。

  因为很简单,苏神都不用想就知道。

  他在这里应该是突破了原本的弯道速度极限。

  人类的弯道极致数据。

  肯定被破了!

  砰砰砰砰砰。

  重心的“低平轨迹”?

  极速时,屈膝幅度,每步落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比直道增加5°,通过“深蹲式”支撑降低重心。

  骨盆略微前倾,使得骨盆保持5°前倾,腹部核心收紧,避免臀部后坐导致重心后移。

  摆臂高度为双臂摆动时,肘关节最高点不超过肩部,避免上肢抬高带动重心上升。

  这是因为,重心降低可减小身体绕支撑点的转动惯量,使相同向心力下的身体稳定性提升。

  转动惯量越小,抗干扰能力越强。

  同时,低重心让地面支持力的向心力更接近重心作用线。

  以此减少因力臂过长导致的“翻转力矩”,避免身体向外倾倒。

  向心力的本质是“持续的指向圆心的力”,而步频决定了力的作用次数。

  根据冲量定理,每步蹬地产生的向心力冲量需等于动量的径向变化。

  博尔特通过稳定步频,确保每步的冲量均匀分布。

  使总冲量与速度提升所需的向心力变化完全匹配,大幅度避免原本因步频忽快忽慢导致的“力的空缺”。

  力的空缺被补填上后。

  发力自然,更加的流畅,更加的扎实,更加的有效果。

  然后借助步幅的“内外侧差异化”。

  来做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优化!

  砰砰砰砰砰。

  只见博尔特在极速上,右脚落地时,脚尖指向弯道外侧切线方向,蹬地时髋关节向外旋转10°,延长蹬地距离。

  砰砰砰砰砰。

  左脚落地位置比外侧腿向内侧偏移10-15cm,脚尖内扣8°,落地后迅速过渡到支撑阶段,缩短触地时间。

  砰砰砰砰砰。

  从弯道起点到中段,步幅以每5步增加1cm的速率递增,确保向心力随速度提升同步增长。

  这是在利用外侧腿沿切线方向蹬地,可使蹬地力量的有效分力,沿运动方向占比提升,减少因方向偏差导致的能量损耗。

  同时,外侧步幅大于内侧步幅,符合圆周运动的“外侧弧长更长”的几何特性,使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更接**滑弧线。

  避免“折线式”前进导致的向心力突变。

  但想要完全做好,完全利用好向心,不仅要依赖“产生足够的力”,更需要“将力精准传递到重心”。

  这一点你怎么做?

  这一点他不相信,牙买加的科学体系现在可以做得到。

  如果说前面这些东西米尔斯还能交给他,这一点不可能。

  因为米尔斯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原理。

  但是苏神似乎忘记了。

  他在对决博尔特百米的时候。

  博尔特是怎么做的?

  在进入了某种状态后。

  他可以依靠自己的田径圣体。

  天赋本能。

  跟着天赋的本体感觉。

  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原理,不需要方法。

  就是跟随自己的跑动触感本身。

  去做让自己身体舒服的事情。

  就可以了。

  他只知道这么做更舒服。

  更流畅。

  发力更爽快。

  具体是什么?

  不要问他。

  他不知道。

  问了也白问。

  因为现在米尔斯。

  也不知道这个理了。

  核心点苏神当然知道,是外侧腿的“三维蹬地”!

  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弯道上力的合成与分解。

  想要做到这一点。

  外侧腿需要作为向心力的主要发生器。

  其蹬地动作包含“向前、向内、向上”三个方向的分力。

  也就是踝关节——蹬地时踝关节先跖屈,脚尖向下,产生向上的垂直分力,支撑体重。

  再伴随轻微内翻产生向内的水平分力,提供向心力。

  膝关节——伸膝动作从140°到180°的过程中,发力方向从垂直逐步转向切线方向。

  使向前的推进分力占比从30%增至60%;

  髋关节——蹬地末期,髋关节向外旋转10°,带动骨盆沿弧线前移。

  将下肢力量传递至躯干。

  外侧腿蹬地的三个分力形成“合力矢量”,其中:

  垂直分力(F垂)平衡体重。

  向前分力(F前)提供加速度。

  向内分力(F内)即为向心力。

  最难的就是,要在极速的时候,在弯道上,把三者的比例,随速度动态进行即时调整!

  这一点苏神自己现在都还没做到。

  当然也是因为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百米上。

  200米上自然没有投入那么多的精力。

  而且200米现在也不是他的主项。

  但是这个原理和模式他是知道的。

  而且现在这个时间线上。

  也理所当然。

  只有他知道。

  可是他看到了什么?

  博尔特这个家伙。

  在第4道上。

  在莫斯科的蓝色跑道下。

  竟然就这样。

  水灵灵。

  赤裸裸。

  风骚风骚。

  将其做了出来。

  这……

  苏神是绝对不相信博尔特知道这个原理的!

  他的团队包括米尔斯也不可能知道!

  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

  这个家伙跑着跑着就跑出来了。

  就是这么一个无厘头的原因。

  但是就和博尔特跑出9秒。58被无数人研究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他跑出19秒19被无数人也研究出各种各样的200米模型。

  很多东西从他身上才发现了这些原理。

  然后才开始分解,渐渐形成理论体系,慢慢地推广到别的运动员身上。

  因此千万不要说什么莱尔斯之类的,放个博尔特的时代就能跑这么快。

  根本不可能。

  因为莱尔斯请的教练之一。

  帮他做力学变化的教练之一。

  帮他做弯道改进的教练之一。

  其中之一就是拉尔夫.曼。

  而拉尔夫.曼,又是在这些专业的运动员,这些超一流的历史级别运动员的比赛跑动中不断的分析,巩固总结而来。

  也就是说没有这些人。

  没有这些人提供的一些在当时看起来超常规的力学模式以及跑动模型。

  即便是你拥有超人一等的科研能力。

  即便是你是科研性运动员。

  拥有运动员的经验以及专业人士的科研能力。

  两者结合起来。

  你也不容易办到这件事情。

  因为没有样本让你去发现。

  因此莱尔斯他们是乘了博尔特他们这代人的东风。

  就像是科比是借助了乔丹的东风,学习了乔丹各种各样的技术动作一样。

  如果没有前者。

  那后者也很难达到现在的这个高度。

  那这样一来。

  苏神已经提前知道了答案。

  这场比赛恐怕已经没有悬念了。

  博尔特在这里竟然做出了自己对抗他的解法。

  博尔特现在也很明白自己在后面,也就是200米的大直道。

  对抗不了布雷克。

  这一点他之前当然是不承认,但是现在承认了。

  人就是这样,一旦承认这一点,就会用心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连面都没有面对,你根本不可能潜心去做改进。

  而他现在钻研出来的这一套。

  就是用来针对布雷克的。

  既然你是拥有世界无解的超级后程。

  那么行啊。

  我就用同样无解。

  同样你难以追上的超级弯道前程。

  解决你。

  让你后面跑得再快。

  也追不上我!

  这是冬训的时候。

  米尔斯给他提供的思路。

  博尔特刚开始的时候当然是有些抗拒,因为听起来好像要学习苏神。

  毕竟他今年做梦都想击败苏神。

  可米尔斯这个时候跟他说了一句话,让他一瞬间就没有犹豫了——

  难道你200米不想击败尤罕吗?

  是啊。

  难道我不想击败布雷克吗?

  布雷克也击败了我呀。

  100米的仇敌是苏。

  那200米的仇敌就是布雷克呀。

  都是我的仇敌啊。

  只要能赢。

  我就什么都能做。

  博尔特对于胜利的渴望。

  尤其是输了之后对于胜利的渴望。

  突然就会升级。

  你可以说他赢多了或者叫做赢麻了之后……

  没有多少对于胜利的渴望。

  但是要是输了或者输多了。

  你看看他有没有。

  砰砰砰砰砰。

  布雷克都不知道为什么博尔特前面可以跑得这么快。

  这种快已经超出了他承受的范围。

  已经快的有点不像话了。

  尤其是在过弧顶的那一下。

  那真是纯粹的天赋。

  这么恐怖的弯道极速下。

  他竟然在过弧顶的一瞬间。

  整个人宛如。

  如履平地。

  就像是设定好的程序似的。

  根本就不减速。

  在弯道的弧顶一扫而过!

  弯道弧顶是200米跑中曲率最大、离心力峰值出现的关键节点,此时运动员面临“维持弧线轨迹”与“保持加速趋势”的双重矛盾。

  弧顶处身体重心的旋转半径最小,稍有倾斜角度偏差,就会导致重心偏离支撑面,迫使运动员通过“缩短步长、降低步频”来维持平衡。

  形成“减速-失衡-更减速”的恶性循环。

  你要知道从入弯到弧顶,弯道的转弯半径通常是先减小,接近弧顶时,弯道最“急”,半径最小,因此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向心力会逐渐增大。

  可是在过弧顶后到出弯,转弯半径开始增大,弯道逐渐变“缓”,开始慢慢接近直道。此时若速度保持稳定或略有提升,向心力会逐渐减小。

  这个时候,因为向心力从最大值突然开始缩小。

  运动员会有一个不适应的感觉。

  或者说只要是人类就会有。

  无非是你做的,这个不适应更小或者更大。

  博尔特这里就做的。

  比所有的人都。

  要更小。

  适应的程度要更高。

  而更可怕的是。

  他的速度在过弯的这一瞬间。

  还是最快的。

  这就。

  没地方说理了。

  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

  弧顶瞬间的支撑时间仅0.12秒!

  博尔特通过“踝-膝-髋”三关节的协同发力,完成了“向心力-推进力”的矢量合成。

  对应“功率迭加原理”。

  支撑脚的“抓地-蹬伸”双阶段发力,

  第一阶段缓冲期,只有0-0.05秒。

  第二阶段蹬伸期,只有0.05-0.12秒。

  你说说看,在人类第一弯道极速下,他只有这么点过弧顶支撑时间。

  这真是人类吗?

  “布雷克已经被完全甩开了,天呐,一米两米三米……”

  “博尔特竟然在这里把布雷克拉成了小学生!”

  “这一幕真是像极了09年的柏林啊!”

  “完美过弧顶!”

  “下来继续拉开,布雷克这里输了多少?”

  输了多少?

  其实布雷克自己都不知道了,他脑子有点乱。

  这和他之前设想的可不一样啊。

  大大的不一样。

  和伦敦都完全不同啊。

  其实肯定会不同。

  因为伦敦的博尔特因为没有控制身体状态,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也不够努力和自律,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健康度相比09年都有下滑。

  再加上和苏神对拼100。

  在消耗很大的情况下,没有干过布雷克。

  可是现在的他。

  你需要对标的不再是伦敦的。

  你需要对标的是。

  09年在柏林夜空下的他。

  “弯道进直道!弯道果然还是博尔特更快一些!”

  “他领先的优势很明显!和伦敦不同,布雷克差距有些大呀!”

  “但是布雷克进入直到之后开始追击!”

  “现在200米的大直道是布雷克的天下!”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放松!”

  “都在全力的冲刺!!!”

  “布雷克奋力追赶!他在缩小差距!”

  “这是200米的极限之战!”

  “会出现和伦敦一样的奇迹吗?”

  博尔特其实知道布雷克在后面大幅度的追击自己,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现在此时此刻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

  原来苏在前面领跑,被后面追击的时候是这样的感觉。

  不过既然苏能赢。

  那我也可以。

  用他的方式。

  战胜布雷克!

  用他的方式!

  冲击极限!!!

  冲击极限是什么意思?

  博尔特的极限。

  不就是人类的历史200米极限吗?

  他这是要干什么?

  因为大家都紧紧的盯着博尔特和布雷克。

  因为去年伦敦布雷克后尘追上反杀,博尔特的印象太过于深刻。

  因为不是博尔特一个人遥遥领先,所以你没有时间去看计时器。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包括杨剑。

  都是死死的盯着这两个人。

  没有人发现。

  即将诞生什么。

  甚至一向观察比较仔细的李韬。

  也都完全被这两个人的对决吸引了进去。

  已经无暇他顾。

  真正还有时间想到这一茬的。

  除了博尔特他自己。

  就只有知道历史的苏神了。

  苏神看了两个人的距离,在150米之后略微瞟了一眼,坐落在跑到左方的计时器。

  卧槽。

  这是他内心的第一个想法。

  然后。

  150米160米170米。

  布雷克的确开始发力这个地方,博尔特的速度继续下降。

  布雷克在这个地方吃掉了一米多。

  180米190米195米。

  这里又吃掉了接近一米。

  可惜。

  布雷克的实力没话说。

  他在这个时间线上的后程也变得更强了。

  可惜。

  到了195米的时候。

  首先觉得自己没有可能。

  首先丢掉斗志的人。

  反倒是布雷克自己。

  因为最后5米的时候。

  他居然距离博尔特。

  还有特么的……

  一米多的差距。

  这在5米,除非你的脚上长了飞毛腿。

  不然你是不可能追上了。

  这也就让布雷克最后5米泄了口气。

  博尔特在冲过终点的瞬间。

  他竟然还做出了用手指放在自己嘴唇上的动作。

  一瞬间。

  全场都被点爆了。

  这个动作原本应该出现在苏神记忆里的2012伦敦之战。

  结果。

  伦敦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了这里。

  果然历史是有惯性的。

  任何人即便是出现了小幅度的打破,如果你想持续的撼动,也不能掉以轻心。

  “太夸张了,博尔特在冲过终点线的时候,他竟然还伸出了自己的手指,放在了自己的嘴唇上?!!!”

  “就好像是在告诉全世界……”

  杨剑还没说完。

  他旁边的李韬仿佛看见了什么不得了的数字。

  喃喃道。

  “19……10。”

  什么?

  杨剑光顾着看两个人的精彩对决,好不容易松下一口气,又被博尔特的嚣张重现动作给吸引。

  第一时间有些错过了直接看计时器。

  结果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

  等他反应过19秒10代表着什么的时候。

  一阵阵的热血直接冲上了他的头顶。

  然后他喊出了宛如在柏林之夜的吼声。

  “世界……世界纪录!!!!!!!!!!!”

  “19.10!!!!!!!!!!!!!!”

  “他把自己的世界纪录提高了0.05秒!!!!!!!!”

  “最后修正时间……”

  “19.0……”

  19后面跟着零,杨剑觉得这个数字是如此的陌生和小众。

  但他还是很快就说了出来。

  不对。

  应该是喊了出来。

  声音再次提高了三分。

  “19.09!!!!!!!!!!!!”

  “最后修正时间是19秒09!!!!!!!!!”

  “他不仅仅在这里宣告自己还是200米的神!!!!!!!!同时人类历史上第1个19秒10以内的成绩诞生了!!!!!”

  “创造他的人你依然是,牙买加的黑色闪电!!!!”

  “尤塞恩!!!!!!”

  “博尔特!!!!!!!!!!!!!”

  “黑色闪电划破了莫斯科的夜空啊!!!!!!!!”

  而博尔特这个时候冲过终点线,他的手也一直放在自己的嘴唇上。

  直到所有的镜头对着他。

  直到他转身后,看着同样渐渐停下脚步的布雷克。

  这一瞬间似乎是在对布雷克说。

  你觉得你比我强吗?

  请闭嘴。

  也似乎是对着全程在说。

  你们觉得有人比我强吗?

  请闭嘴。

  也不知道是不是苏神给了他灵感。

  看到摄像车走了过来。

  他竟然把自己放在嘴边,闭嘴的动作,漫步靠近了摄像机。

  让自己的这个特写。

  呈现在了所有人的屏幕画面里。

  仿佛是在说。

  200米。

  我依然是最强的神!

  不服的。

  请闭嘴。

  真应了那句话。

  世界名画……

  虽迟但到。

  ps:加更到求票票,2万大章节直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