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六三 ·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本易经超有料》

  译文: 遭遇敌人,或击鼓进攻,或罢兵休战,或哭泣或歌唱。

  含义: 诚信遇阻,如临大敌(得敌),情绪起伏(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象征诚信需经考验,方能坚定。

  六三故事:

  边境谈判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将孚心的名声推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铁面仁心”的狱吏,或是巧破僵局的外交副使,更被视为一位能以“诚”化干戈的贤士。

  这一日,国君特召孚心入宫。

  殿内熏香袅袅,国君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色。

  “孚心,”国君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西境有‘赤岩’与‘黑林’两部族,毗邻而居,本为同源,却因世仇,百年攻伐不休。近年来,仇杀愈演愈烈,已殃及周边属国,威胁西境商路安宁。”

  他目光落在孚心身上,带着期许:“寡人闻卿善以诚心化解纷争。今命你为特使,前往调解两部恩怨。若能成功,功在千秋。”

  孚心心中凛然。

  这绝非易事。世仇如同深扎大地的毒藤,盘根错节,沾满血腥。其间的冤屈、愤怒与猜忌,绝非一次谈判、几句言辞所能化解。

  但他更深知,若任其发展,战火蔓延,最终受苦的还是无辜民众。

  他躬身领命:“臣,愿竭诚一试。”

  半月后,孚心带着少量随从,抵达了西境。

  还未靠近两部族聚居的山谷,一股肃杀之气便扑面而来。

  道路两旁,时见废弃的箭楼和焦黑的土地。偶遇的行人,无不面带警惕,行色匆匆。

  他首先抵达的是占据赤色山岩、以勇悍着称的“赤岩”部。

  通报来意后,他被引入部落议事的大帐。

  帐内,赤岩酋长身材魁梧,面如重枣,一双虎目灼灼逼人。他身旁围坐着的,皆是剽悍的部落勇士,目光如刀,毫不掩饰地打量着孚心这个“外人”。

  “国君特使?”赤岩酋长声如洪钟,带着毫不掩饰的怀疑,“我赤岩与黑林之仇,不共戴天!历代血债,堆积如山!岂是外人几句话就能抹平的?”

  他猛地一拍面前矮几,震得杯盏作响:“黑林之人,狡诈如狐,狠毒如蛇!上月他们还偷袭了我族的狩猎队,伤我三人!此仇必报!”

  帐内顿时群情激愤,勇士们纷纷以拳捶地,怒吼着:“报仇!杀光他们!”

  (得敌,情绪激烈,或鼓——击鼓进攻之势)

  声浪几乎要将帐顶掀翻。

  孚心静立其中,如风中劲草,不言不语,只是平静地承受着这汹涌的敌意。

  待声浪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酋长与诸位勇士之愤,孚心感同身受。血债确在,伤痛犹新。我此来,非为抹杀仇恨,而是想请酋长告知,这百年仇杀,始于何时?最初,又是因何而起?”

  这个问题,让喧闹的帐内为之一静。

  赤岩酋长愣了一下,浓眉紧皱:“年代久远,谁还记得清楚!总之是他们黑林先背信弃义,抢夺我族猎场!”

  “既年代久远,真相或许已蒙尘。”孚心诚恳道,“若连仇怨的根源都已模糊,这无尽的厮杀,除了增添新的血债,又能带来什么?”

  赤岩酋长默然,但眼中的敌意并未减少。

  次日,孚心又前往位于茂密黑森林中的“黑林”部。

  黑林部落的营地更为隐蔽,气氛也更加阴郁。

  黑林酋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闪烁,透着一股精明与猜忌。

  听闻孚心来自国君麾下,又与赤岩部接触过,他立刻冷笑连连。

  “特使大人,莫要被赤岩那些莽夫骗了!”他尖声道,“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屡屡越界,强占我们赖以生存的林场!去年冬天,他们还截杀了我们运盐的队伍,十几个族人活活冻死、饿死在路上!这笔血债,我们一刻不敢忘!”

  他说着,声音竟带上了哽咽,帐内几位老者也随之抹起眼泪,低声咒骂。

  (情绪转换,或泣——哭泣诉冤)

  一时间,帐内悲声与恨意交织。

  孚心依旧沉默倾听,心中却如波涛翻涌。

  他看到了与赤岩部如出一辙的悲痛,听到了同样言之凿凿的“真相”。

  双方各执一词,都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将对方描绘成十恶不赦的侵略者。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情绪剧烈起伏,反复无常)

  接下来的日子,孚心没有急于劝说任何一方。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记录者,穿梭于两个充满敌意的部落之间。

  他拜访双方部落中的长者,听他们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祖辈流传下来的、真假难辨的恩怨。

  他探望在冲突中伤残的战士,听他们诉说身体的痛苦与家庭的破碎。

  他甚至冒险前往那些争议的猎场、林场、水源地,实地查看。

  他随身携带的木牍,渐渐被密密麻麻的字迹填满。

  那上面记录的,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滚烫的鲜血、破碎的生命和一代代累积的、几乎无法化解的怨毒。

  他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

  今日赤岩部可能因一次小胜而欢欣鼓舞,磨刀霍霍,准备大举进攻(或鼓);

  明日可能因内部纠纷或天气原因,又暂时按兵不动(或罢);

  后日黑林部则可能因为失去了亲人,在祭奠时哭声震天(或泣);

  偶尔两部年轻人私下交易猎物成功,某个边缘地带又会传来短暂的、小心翼翼的歌声(或歌)。

  情绪的极端与反复,让所有人都处在一种紧绷而脆弱的状态。

  孚心自己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诚信,在这片被仇恨浸透的土地上,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使命是否注定失败。

  (诚信遇阻,面临严峻考验)

  但他没有退缩。

  他想起卦象“得敌”的含义,这“敌”并非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这种根深蒂固的仇恨与不信任。

  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正是这种极端环境下,人心最真实的写照。

  他决定,必须创造一个机会,让双方能真正“看见”对方的痛苦,而非只是固守自己的伤痛。

  他在两部落交界处,选择了一处相对中立、有清泉流淌的缓坡,设下简单的营帐。

  然后,他分别向两位酋长送去了邀请。

  “非为谈判,亦非听讼。”他在信使口中留下这样的话,“只请酋长移步,听一听对方族中长者,亲口讲述他们记录下的、最近一次冲突中失去亲人的名字,以及他们是如何死去的。”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动。

  两位酋长最初都勃然拒绝。

  但在孚心连日来展现出的、不偏不倚的诚意与耐心面前,他们最终,竟都带着极大的戒备,勉强同意了。

  中立帐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赤岩酋长带着几位长老和勇士,按刀而坐,面色阴沉。

  黑林酋长同样带着核心成员,眼神警惕。

  孚心没有寒暄,只是命随从点燃篝火,煮上热汤。

  然后,他拿出那厚厚的木牍,声音平静如深潭:

  “鼓噪也罢,哭泣也好,皆因信义尽失,沟通断绝。”

  他看向两位酋长,目光清澈而坚定:

  “鼓罢泣歌,皆因信失。今吾在此,唯诚可解。”

  (击鼓、休兵、哭泣、歌唱,都是因为失去了诚信。今日我在这里,唯有以诚心方能化解。)

  他先是请黑林部一位失去孙子的老妇人,颤巍巍地念出孙儿的名字,讲述那个年轻人是如何在最后一次冲突中,为了掩护族人撤退,身中数箭而亡。

  老妇人泣不成声。

  赤岩部这边,有人起初面露不屑,但听着那具体的死亡过程,看着老人绝望的眼泪,几个年轻勇士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低下了头。

  接着,孚心又请赤岩部一位断臂的战士,诉说他的队伍如何在运盐途中被伏击,同伴如何一个个冻死在荒原。

  那汉子声音嘶哑,眼中是刻骨的痛。

  黑林部那边,也有人开始眼神闪烁,不再敢直视对方。

  一个又一个名字,一段又一段悲惨的经历,从孚心口中,也从双方族人口中说出。

  没有指责,只有陈述。

  没有咆哮,只有悲伤。

  营帐内,除了哭泣声、叹息声,便是木柴在火中燃烧的噼啪声。

  那积攒了百年的仇恨坚冰,在这具体而微的人性悲怆面前,似乎被烫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孚心最后说道:“仇恨只会孕育新的仇恨。若继续下去,今日在座诸位的儿孙,他们的名字,终有一日也会被对方如此念出。这,真是诸位想要的未来吗?”

  长久的沉默。

  赤岩酋长猛地站起身,吓了众人一跳。

  但他没有拔刀,而是走到帐中,提起那壶热汤,倒了两碗。

  他将其中的一碗,递到了黑林酋长面前。

  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

  黑林酋长看着他,眼神复杂变幻,最终,也缓缓站起身,接过了那碗汤。

  没有言语。

  但这一刻,无声胜有声。

  (诚信经受住考验,引发转变)

  后续的详细谈判依然艰难,但最大的障碍——那堵完全不信任何沟通的墙,已经被孚心的诚心叩开了一道门。

  经过数日的磋商,两部最终达成了初步和解:划定临时猎区,释放部分俘虏,约定遇事需先派使者沟通,而非直接动武。

  当孚心离开西境时,他回头望去,那片山谷依旧笼罩在暮色中,但空气中那股令人窒息的杀伐之气,似乎淡去了少许。

  他深知,百年世仇非一日可解,但他已播下了第一颗名为“诚信”的种子。

  “得敌非敌,乃信之试。”

  (遭遇的敌人并非真正的敌人,而是对诚信的考验。)

  他明白了,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在最对立的情绪中,坚守诚信,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定力。

  唯有经历这般“得敌”的淬炼,诚信方能褪去天真,变得真正坚不可摧。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讲述了孚心奉命调解赤岩、黑林两部族百年世仇。初至时,双方情绪极端对立,时而鼓噪欲战,时而悲泣诉冤,时而暂歇,时而又有小范围缓和,局势反复无常,情绪起伏剧烈(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面对如此复杂艰险的局面,孚心没有畏惧偏袒,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和诚意深入双方,倾听记录冤情,深刻体会仇恨的根源与代价。他顶住压力,巧妙设下中立帐,引导双方直面彼此的具体伤痛,并以“鼓罢泣歌,皆因信失”点明根源,以“唯诚可解”表明心迹。其不偏不倚的赤诚最终打动了两部首领,促使他们放下兵戈,接过同一壶热汤,迈出了和解的第一步。孚心由此领悟到,所遭遇的强烈敌意与情绪波动,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对自身诚信之道的严峻考验与淬炼(得敌非敌,乃信之试)。这生动阐释了中孚卦六三爻辞的深意:在践行诚信的道路上,难免会遭遇如同大敌般的阻碍,并伴随各种激烈的情绪对抗和反复。这正是考验诚信是否坚定的关键时刻。唯有不畏艰难,以真诚、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倾听、沟通,才能穿透表象的敌意,触及人性的共通之处,从而化解仇怨,使诚信之道在磨砺中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