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透过车窗,在苏寒的衣襟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将车停在一处看似不起眼的青砖院落前,门楣上只有一块乌木牌匾,以遒劲的笔法刻着两个字
——“茗庐”。
外表古朴,甚至带着几分遗世独立的清高,但苏寒知道,内里另有乾坤。
这里是京城真正顶级圈层偏爱的雅集之所,不尚浮华,只论底蕴。
精致的装修并非流于表面的金碧辉煌,而是体现在一木一石、一画一器的考究上。
古典的包间静谧幽深,提供的餐食佳肴并非追求珍稀,而是讲究时令与匠心,是外界用钱也难以品尝到的味道。
能知晓这里、成为会员的,非富即贵只是门槛,更重要的是那份浸淫在骨子里的文化素养与低调的品味。
据说,曾有挥金如土的富二代纨绔想要办理会员,却被婉拒,连门径都未能摸到。
苏寒能成为这里的会员,是得益于林老的引荐。
而林致远作为林老的儿子,自然是这里的常客。
选择在此地与风水建筑师傅会面,既彰显了对此次会面的重视,也确保了谈话的私密与格调。
身着素雅旗袍的侍者无声地将苏寒引入一间名为“听雪”的包间。
门开处,茶香袅袅,林致远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已等候其中。
老者年约六旬,穿着中式盘扣的深色上衣,面容清癯,眼神澄澈而锐利,仿佛能洞穿事物的表象,正是林致远请来的风水建筑师傅——墨先生。
“苏总,您来了。”林致远起身相迎,随即为双方介绍,“墨先生,这位就是我之前跟您提过的,苏寒苏总。苏总,这位是墨老先生,在传统建筑与风水领域,是真正的泰山北斗。”
“墨老先生,久仰。”
苏寒微微颔首,态度不卑不亢,带着对长者和专业人士的尊重。
墨先生目光在苏寒身上停留片刻,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他见过太多急于彰显财力的商人,而眼前这位年轻女子,气质清冷沉静,眼神深邃通透,绝非池中之物。
“苏总,年少有为,气度不凡。”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沉稳。
三人落座,侍者悄无声息地奉上精品武夷岩茶,茶汤橙黄透亮,香气馥郁。
寒暄几句后,话题便直接切入正轨。
“苏总,您委托林总转达的意向,我已大致了解。”
墨先生放下茶盏,开门见山,“想在郊外荒山建宅,注重隐秘、静心,更要能‘纳气’。不知苏总对那块地的具体环境,以及宅邸的构想,还有无更细致的要求?”
苏寒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
她不能直言灵蕴与修炼,但可以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墨老先生,那块地我亲自去看过,山势虽不险峻,但气息……很干净,很宁和。”
她选择着词汇,“我希望房子能建在山顶,不是为了俯瞰,而是为了更贴近自然。它不需要很大,但要坚固、安静,能与山融为一体。内部,我需要一间绝对不受打扰的静室,用于……休养和思考;还需要一间能连接土地、阳光充足的花房。”
她顿了顿,说出了自己思忖已久的名字:“我给那里取了个名字,叫‘漱寒筑’。希望整体的布局和建筑,能契合这个名字的意境。”
“漱寒筑……”墨先生低声重复了一遍,手指在桌上轻轻叩击,似在品味。
“漱石枕流,涤荡尘虑;寒而不冽,清幽自持。好名字,有意境。”他眼中精光一闪,“如此,建筑的形制、方位、选材,都需围绕此意境展开。不仅要藏风聚气,更要引天地清灵之气入室,达到真正的‘漱’与‘涵’之效。”
苏寒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墨先生的理解,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
这正是她想要而未能精准表达的效果。
“至于风水朝向,”墨先生继续道,“仅凭地图和描述,难以定论。风水之道,核心在于‘察形’、‘观势’、‘望气’。必须亲临其地,用脚步丈量,用罗盘定位,感受那里的山川脉络、水流走向、草木荣枯,才能确定最佳的宅基坐向,设计出最适合的建筑格局。”
“墨老先生所言极是。”林致远在一旁点头附和,“实地勘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苏寒自然没有异议,这正是她请墨先生来的目的。
“那就劳烦墨老先生辛苦一趟。”她看向林致远,“林总,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林致远与墨先生对视一眼,显然早有沟通。
“苏总,墨老先生的时间宝贵,但他对您这个项目很感兴趣。”
林致远说道,“我们约定三天后的早上,一同前去勘察,如何?清晨时分,气息最为清明,也便于墨老先生观势望气。”
“好,就定在三天后早上。”苏寒当即拍板,“届时,我来接二位。”
事情就此商定。
三人又就一些初步的设想和可能的难点交流了意见,茶盏续了两次水,相谈甚欢。
墨先生学识渊博,不仅精通风水建筑,对传统文化、养生之道亦有独到见解,与苏寒聊起一些古籍记载的、关于居所与人体气息调和的观点,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让苏寒受益匪浅。
离开“茗庐”时,已是傍晚。
夕阳给青砖院落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苏寒坐进车里,心中一片澄明。
与墨先生的一席谈,让她对“漱寒筑”的构想不再是模糊的蓝图,而是有了更为清晰和充满期待的方向。
三天后的勘察,将决定她这座未来修炼道场、生命方舟的最终定稿。
她期待着,墨老先生能用他专业的眼光和古老的智慧,为她在那片灵蕴之地,寻找到最完美的落点。
她将车停在一处看似不起眼的青砖院落前,门楣上只有一块乌木牌匾,以遒劲的笔法刻着两个字
——“茗庐”。
外表古朴,甚至带着几分遗世独立的清高,但苏寒知道,内里另有乾坤。
这里是京城真正顶级圈层偏爱的雅集之所,不尚浮华,只论底蕴。
精致的装修并非流于表面的金碧辉煌,而是体现在一木一石、一画一器的考究上。
古典的包间静谧幽深,提供的餐食佳肴并非追求珍稀,而是讲究时令与匠心,是外界用钱也难以品尝到的味道。
能知晓这里、成为会员的,非富即贵只是门槛,更重要的是那份浸淫在骨子里的文化素养与低调的品味。
据说,曾有挥金如土的富二代纨绔想要办理会员,却被婉拒,连门径都未能摸到。
苏寒能成为这里的会员,是得益于林老的引荐。
而林致远作为林老的儿子,自然是这里的常客。
选择在此地与风水建筑师傅会面,既彰显了对此次会面的重视,也确保了谈话的私密与格调。
身着素雅旗袍的侍者无声地将苏寒引入一间名为“听雪”的包间。
门开处,茶香袅袅,林致远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已等候其中。
老者年约六旬,穿着中式盘扣的深色上衣,面容清癯,眼神澄澈而锐利,仿佛能洞穿事物的表象,正是林致远请来的风水建筑师傅——墨先生。
“苏总,您来了。”林致远起身相迎,随即为双方介绍,“墨先生,这位就是我之前跟您提过的,苏寒苏总。苏总,这位是墨老先生,在传统建筑与风水领域,是真正的泰山北斗。”
“墨老先生,久仰。”
苏寒微微颔首,态度不卑不亢,带着对长者和专业人士的尊重。
墨先生目光在苏寒身上停留片刻,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他见过太多急于彰显财力的商人,而眼前这位年轻女子,气质清冷沉静,眼神深邃通透,绝非池中之物。
“苏总,年少有为,气度不凡。”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沉稳。
三人落座,侍者悄无声息地奉上精品武夷岩茶,茶汤橙黄透亮,香气馥郁。
寒暄几句后,话题便直接切入正轨。
“苏总,您委托林总转达的意向,我已大致了解。”
墨先生放下茶盏,开门见山,“想在郊外荒山建宅,注重隐秘、静心,更要能‘纳气’。不知苏总对那块地的具体环境,以及宅邸的构想,还有无更细致的要求?”
苏寒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
她不能直言灵蕴与修炼,但可以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墨老先生,那块地我亲自去看过,山势虽不险峻,但气息……很干净,很宁和。”
她选择着词汇,“我希望房子能建在山顶,不是为了俯瞰,而是为了更贴近自然。它不需要很大,但要坚固、安静,能与山融为一体。内部,我需要一间绝对不受打扰的静室,用于……休养和思考;还需要一间能连接土地、阳光充足的花房。”
她顿了顿,说出了自己思忖已久的名字:“我给那里取了个名字,叫‘漱寒筑’。希望整体的布局和建筑,能契合这个名字的意境。”
“漱寒筑……”墨先生低声重复了一遍,手指在桌上轻轻叩击,似在品味。
“漱石枕流,涤荡尘虑;寒而不冽,清幽自持。好名字,有意境。”他眼中精光一闪,“如此,建筑的形制、方位、选材,都需围绕此意境展开。不仅要藏风聚气,更要引天地清灵之气入室,达到真正的‘漱’与‘涵’之效。”
苏寒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墨先生的理解,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
这正是她想要而未能精准表达的效果。
“至于风水朝向,”墨先生继续道,“仅凭地图和描述,难以定论。风水之道,核心在于‘察形’、‘观势’、‘望气’。必须亲临其地,用脚步丈量,用罗盘定位,感受那里的山川脉络、水流走向、草木荣枯,才能确定最佳的宅基坐向,设计出最适合的建筑格局。”
“墨老先生所言极是。”林致远在一旁点头附和,“实地勘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苏寒自然没有异议,这正是她请墨先生来的目的。
“那就劳烦墨老先生辛苦一趟。”她看向林致远,“林总,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林致远与墨先生对视一眼,显然早有沟通。
“苏总,墨老先生的时间宝贵,但他对您这个项目很感兴趣。”
林致远说道,“我们约定三天后的早上,一同前去勘察,如何?清晨时分,气息最为清明,也便于墨老先生观势望气。”
“好,就定在三天后早上。”苏寒当即拍板,“届时,我来接二位。”
事情就此商定。
三人又就一些初步的设想和可能的难点交流了意见,茶盏续了两次水,相谈甚欢。
墨先生学识渊博,不仅精通风水建筑,对传统文化、养生之道亦有独到见解,与苏寒聊起一些古籍记载的、关于居所与人体气息调和的观点,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让苏寒受益匪浅。
离开“茗庐”时,已是傍晚。
夕阳给青砖院落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苏寒坐进车里,心中一片澄明。
与墨先生的一席谈,让她对“漱寒筑”的构想不再是模糊的蓝图,而是有了更为清晰和充满期待的方向。
三天后的勘察,将决定她这座未来修炼道场、生命方舟的最终定稿。
她期待着,墨老先生能用他专业的眼光和古老的智慧,为她在那片灵蕴之地,寻找到最完美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