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颁布完毕,嬴政拔出人皇剑,以剑为笔,蘸取渭水之墨,在祭台白玉上写下 “民为天基” 四字。
“今日所封之勋、所布之政,皆刻于祭台石碑,立于渭水之畔,天地见证,永不更改!”
百官、将士与百姓齐齐跪拜,祭台的香火突然暴涨,金色气运从四面八方汇聚,缠绕在 “民为天基” 四字之上,化作一道光柱直冲云霄。
嬴政望着这天地呼应的景象,心中高兴,大秦运朝的根基,不仅立于人皇剑与传国玉玺,更立于这万千百姓的期盼与天地认可的民心之上。
他的人皇之路,从这一刻起,真正与万民、与天地紧紧相连。
…………
天幕历代大秦先祖看到这一幕却各不相同。
“败家子,真是败家子,竟然……竟然……”
秦孝公看到嬴政下达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只觉得嬴政是个天大的败家子。
你祖宗我在这里拼死拼活,你在那里大方的让人心疼。
“孝公不必如此动怒,陛下既然如此说了,肯定是大秦的国力达到此等地步才可,方才臣可是听的清楚,那可是有新粮种,说不定大秦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商鞅说道。
“商君,不必为他辩解,孤知道你变法靠的是‘重农抑商、尽地力之教’,每亩田都要算出产出,如今倒好,十亩‘天授田’全免赋税,全国百姓加起来,每年要少收多少粮食啊!”
嬴渠梁痛心疾首,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积累国力,连宫中用度都缩减三成,甚至亲自下地耕作,只为让秦国多存一粒粮、多练一名兵。
“这嬴政,仗着一统六国的家底,就这般大手大脚!”
秦孝公看着天幕中百姓欢呼的场景,眼中满是心疼,“百姓是要安抚,但也不能这般无度!国库空虚了,将来该怎么办?拿什么养兵?拿什么守城?这不是败家子是什么!””
“孝公勿扰,就算知道我们也不能做什么,而且,你看太子,文武百官都没有丝毫反对,其中肯定有内情。”商鞅继续说道。
嬴渠梁闻言,神色稍微缓和,继续看着天幕。
商鞅也没有打扰,他现在对嬴政无比好奇。
竟然让黎民百姓学习法律,若是自己在那个朝代,是不是就能……
……
秦惠文王身着锦缎朝服,手中把玩着当年张仪献上的玉璧,看到天幕中嬴政 “祭医巡诊,免费为老弱病残取药” 的政策时,猛地将玉璧拍在案几上,玉璧发出清脆的声响。
“简直是败家!” 他怒声说道,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太医院的药材,哪一样不是耗费人力物力从各地运来?老弱病残何其多,全免费问诊取药,太医院的存药撑得过半年吗?”
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夺取巴蜀之地,不惜耗费五年时间,派出数万士兵,才打通蜀道,将巴蜀的粮食、药材运往关中,每一粒药材都浸着士兵的血汗。
“如今倒好,这些救命的药材,说免费就免费!”
秦惠文王指着天幕中堆放的 “祭天草药”,心疼得直跺脚,“医家历经千辛万苦采摘的百草,何其珍贵,用来给百姓治些咳嗽小病,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嬴政,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来得有多难!
真 以为统一了六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充盈的国库,没有足够的储备,大秦的根基迟早要被他败光!””
……
秦昭襄王拄着当年白起献上的青铜拐杖,略显苍老的面容在烛火下泛着银光,望着天幕中嬴政 “设天地赈灾仓,秋收后按人口储备粮食” 的政策,重重地叹了口气,拐杖敲击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罢了罢了,这重孙,真是把秦国几百年的家底当流水用!”
他语气中满是扼腕,“当年长平之战,为了凑够粮草,我连后宫的首饰都变卖了,士兵们甚至要靠吃野菜充饥,才打赢了赵国。
如今倒好,每年秋收都要按人口储备粮食,还要先开赈灾仓放粮,这得存多少粮食才够?”
他想起自己在位五十六年,南攻楚国,东击三晋,每一场战争都要精打细算,生怕粮草不足。
“粮食是国之根本,哪能这般随意动用?”
秦昭襄王看着天幕中嬴政立誓 “官员私吞赈灾粮则天地共诛” 的场景,摇了摇头,“他以为靠誓言就能保住粮食?人心是最复杂的,一旦国库空虚,别说是官员私吞,就是百姓抢粮,都有可能!”
“唉,罢了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让孤这把老骨头在为你多挣一些家底吧!”
……
秦庄襄王身着素色礼服,面容憔悴,望着天幕中嬴政 “祭学启蒙,免费发放课本” 的政策,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中满是忧虑:“设官学、免学费、编课本,哪一样不要花钱?竹简、笔墨、教师俸禄,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支持吕不韦编着《吕氏春秋》,几乎掏空了私库,如今嬴政却要在全国推行免费教育,心中满是不安。
“百姓识字是好事,但也不能急功近利。”
秦庄襄王看着天幕中十岁的小虎子欢呼着要去官学的场景,轻轻摇头,“秦国历来重实用,学律法、学算术便够了,学什么‘天地人三才之道’?这不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财吗?”
他担心这些投入不仅不能为秦国培养有用之才,反而会让百姓变得好逸恶劳,“如今这般优厚的条件,怕是会有人假意求学,只为混口饭吃,到时候官学遍地,却无一人能为国效力,这不是败家是什么?”
历代先王,秦孝公仍在为赋税减少而焦虑,秦惠文王还在为药材免费而愤怒,秦昭襄王依旧心疼国库的粮食,秦庄襄王则忧心教育投入的回报。
他们都觉得嬴政是在挥霍秦国几百年积累的家底,是个不折不扣的 “败家子”,却不知嬴政心中,正以 “民为天基” 的理念,为大秦运朝铺设一条更长远的根基。
而且也不清楚大秦的底蕴才会如此,若是他们知道大秦有亩产百石的粮食,有比竹简轻便的纸张,有强大的军事能力,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吧!
“今日所封之勋、所布之政,皆刻于祭台石碑,立于渭水之畔,天地见证,永不更改!”
百官、将士与百姓齐齐跪拜,祭台的香火突然暴涨,金色气运从四面八方汇聚,缠绕在 “民为天基” 四字之上,化作一道光柱直冲云霄。
嬴政望着这天地呼应的景象,心中高兴,大秦运朝的根基,不仅立于人皇剑与传国玉玺,更立于这万千百姓的期盼与天地认可的民心之上。
他的人皇之路,从这一刻起,真正与万民、与天地紧紧相连。
…………
天幕历代大秦先祖看到这一幕却各不相同。
“败家子,真是败家子,竟然……竟然……”
秦孝公看到嬴政下达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只觉得嬴政是个天大的败家子。
你祖宗我在这里拼死拼活,你在那里大方的让人心疼。
“孝公不必如此动怒,陛下既然如此说了,肯定是大秦的国力达到此等地步才可,方才臣可是听的清楚,那可是有新粮种,说不定大秦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商鞅说道。
“商君,不必为他辩解,孤知道你变法靠的是‘重农抑商、尽地力之教’,每亩田都要算出产出,如今倒好,十亩‘天授田’全免赋税,全国百姓加起来,每年要少收多少粮食啊!”
嬴渠梁痛心疾首,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积累国力,连宫中用度都缩减三成,甚至亲自下地耕作,只为让秦国多存一粒粮、多练一名兵。
“这嬴政,仗着一统六国的家底,就这般大手大脚!”
秦孝公看着天幕中百姓欢呼的场景,眼中满是心疼,“百姓是要安抚,但也不能这般无度!国库空虚了,将来该怎么办?拿什么养兵?拿什么守城?这不是败家子是什么!””
“孝公勿扰,就算知道我们也不能做什么,而且,你看太子,文武百官都没有丝毫反对,其中肯定有内情。”商鞅继续说道。
嬴渠梁闻言,神色稍微缓和,继续看着天幕。
商鞅也没有打扰,他现在对嬴政无比好奇。
竟然让黎民百姓学习法律,若是自己在那个朝代,是不是就能……
……
秦惠文王身着锦缎朝服,手中把玩着当年张仪献上的玉璧,看到天幕中嬴政 “祭医巡诊,免费为老弱病残取药” 的政策时,猛地将玉璧拍在案几上,玉璧发出清脆的声响。
“简直是败家!” 他怒声说道,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太医院的药材,哪一样不是耗费人力物力从各地运来?老弱病残何其多,全免费问诊取药,太医院的存药撑得过半年吗?”
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夺取巴蜀之地,不惜耗费五年时间,派出数万士兵,才打通蜀道,将巴蜀的粮食、药材运往关中,每一粒药材都浸着士兵的血汗。
“如今倒好,这些救命的药材,说免费就免费!”
秦惠文王指着天幕中堆放的 “祭天草药”,心疼得直跺脚,“医家历经千辛万苦采摘的百草,何其珍贵,用来给百姓治些咳嗽小病,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嬴政,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来得有多难!
真 以为统一了六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充盈的国库,没有足够的储备,大秦的根基迟早要被他败光!””
……
秦昭襄王拄着当年白起献上的青铜拐杖,略显苍老的面容在烛火下泛着银光,望着天幕中嬴政 “设天地赈灾仓,秋收后按人口储备粮食” 的政策,重重地叹了口气,拐杖敲击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罢了罢了,这重孙,真是把秦国几百年的家底当流水用!”
他语气中满是扼腕,“当年长平之战,为了凑够粮草,我连后宫的首饰都变卖了,士兵们甚至要靠吃野菜充饥,才打赢了赵国。
如今倒好,每年秋收都要按人口储备粮食,还要先开赈灾仓放粮,这得存多少粮食才够?”
他想起自己在位五十六年,南攻楚国,东击三晋,每一场战争都要精打细算,生怕粮草不足。
“粮食是国之根本,哪能这般随意动用?”
秦昭襄王看着天幕中嬴政立誓 “官员私吞赈灾粮则天地共诛” 的场景,摇了摇头,“他以为靠誓言就能保住粮食?人心是最复杂的,一旦国库空虚,别说是官员私吞,就是百姓抢粮,都有可能!”
“唉,罢了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让孤这把老骨头在为你多挣一些家底吧!”
……
秦庄襄王身着素色礼服,面容憔悴,望着天幕中嬴政 “祭学启蒙,免费发放课本” 的政策,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中满是忧虑:“设官学、免学费、编课本,哪一样不要花钱?竹简、笔墨、教师俸禄,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支持吕不韦编着《吕氏春秋》,几乎掏空了私库,如今嬴政却要在全国推行免费教育,心中满是不安。
“百姓识字是好事,但也不能急功近利。”
秦庄襄王看着天幕中十岁的小虎子欢呼着要去官学的场景,轻轻摇头,“秦国历来重实用,学律法、学算术便够了,学什么‘天地人三才之道’?这不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财吗?”
他担心这些投入不仅不能为秦国培养有用之才,反而会让百姓变得好逸恶劳,“如今这般优厚的条件,怕是会有人假意求学,只为混口饭吃,到时候官学遍地,却无一人能为国效力,这不是败家是什么?”
历代先王,秦孝公仍在为赋税减少而焦虑,秦惠文王还在为药材免费而愤怒,秦昭襄王依旧心疼国库的粮食,秦庄襄王则忧心教育投入的回报。
他们都觉得嬴政是在挥霍秦国几百年积累的家底,是个不折不扣的 “败家子”,却不知嬴政心中,正以 “民为天基” 的理念,为大秦运朝铺设一条更长远的根基。
而且也不清楚大秦的底蕴才会如此,若是他们知道大秦有亩产百石的粮食,有比竹简轻便的纸张,有强大的军事能力,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