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导弹风暴-《怒海争锋》

  尽管空中力量已遭重创,指挥体系深陷电子迷雾,残存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在极度绝望中,依然迸发出困兽般的反击意志。数艘较新的“摩耶”级和“爱宕”级驱逐舰,凭借其先进的“宙斯盾”基线9系统,在强电磁干扰的夹缝中,捕捉到了中国航母编队的模糊踪迹。

  一、决死反击

  “各舰注意!目标数据装订!全员齐射!为了帝国海军的荣耀!”

  第八护卫队司令官的声音在嘈杂的通讯频道中断断续续地响起,带着破釜沉舟的悲壮。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们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攻击机会。

  刹那间,残存的日军驱逐舰上,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舱盖接连掀开。不是一两枚试探,而是倾尽所有——每艘舰将其携带的数十枚美制“标准-6” Dual II型导弹(具备对海攻击模式)和日制改进型“12式”超音速反舰导弹,以极高的发射速率,倾泻向远方的中国舰队。

  海平面上,一幕钢铁风暴骤然成形。数十枚导弹拖着炽热的尾焰,如同复仇的蜂群,先后突破音障,发出刺耳的尖啸,以低空或高弹道的方式,扑向预定的目标海域。这是日本海军在彻底覆灭前,所能发动的、最密集、也是最绝望的反击。

  二、死亡风暴的构成

  这场“导弹风暴”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威胁混合组成,极具挑战性:

  “标准-6”导弹: 采用中段惯性/GPS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飞行速度高达3.5马赫以上,射程远,具备一定的“A射B导”能力,主要从高空俯冲攻击,旨在突破舰队远程防空圈。

  “12式”改进型导弹: 典型的超低空掠海反舰导弹,采用惯导 地形匹配 主动雷达末制导,以略高于2马赫的速度贴海飞行,利用地球曲率和海面杂波隐蔽突防,攻击舰船水线部位。

  高低空、远近程结合的饱和攻击,意图在瞬间压垮中国舰队的防空反导体系。

  三、泰山压顶

  中国航母编队的指挥中心内,刺耳的联合警报声响成一片。大屏幕上,从预警机、侦察卫星、舰载雷达传来的数据融合成一片令人窒息的红色光点,正从多个方向高速逼近。

  “侦测到大规模反舰导弹齐射!数量……超过六十枚!混合弹道,高低空结合!”

  “判定为饱和攻击!”

  战斗情势瞬间紧张到极致。

  四、体系的考验

  面对这波决死的导弹风暴,中国航母编队强大的、多层级的舰队防空反导系统(IFPC)被瞬间激活至最高效率。这不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整个作战体系综合能力的终极考验。

  最外层拦截(远程区域防空):

  编队核心的055型驱逐舰“南昌”舰和“拉萨”舰,其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AFPARS)在极端杂波和干扰环境下,死死锁定了高空来袭的“标准-6”导弹群。

  “垂直发射单元,冷热共架发射!海红旗-9B,拦截高空目标!发射!”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枚枚海红旗-9B远程防空导弹冲天而起,如同逆行的流星,迎向高空俯冲下来的死亡之雨。

  中层拦截(中近程点防御):

  052D型驱逐舰和054B型护卫舰的H/PJ-38型130毫米主炮和海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全力运转,构成第二道防线,重点拦截突破远程拦截的低空目标和中层目标。

  730/1130型近防炮(CIWS)开始预转,炮口对准低空来袭方向,准备进行最后的钢铁弹幕拦截。

  软杀伤手段(电子对抗):

  编队中的电子战飞机和舰载有源/无源干扰系统全开,释放出强大的电磁干扰波和箔条诱饵,试图欺骗、致盲来袭导弹的雷达导引头。

  五、钢铁与意志的碰撞

  海天之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拦截大战。

  高空不断爆开一团团火球,那是海红旗-9B与“标准-6”同归于尽的景象。

  中低空,海红旗-16的连续射击和近防炮形成的密集弹幕,将一枚枚试图突防的“12式”导弹凌空打爆。

  然而,饱和攻击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数量。仍有漏网之鱼穿透了层层拦截,嘶吼着冲向航母!

  “左舷30度,导弹逼近!两枚!”

  “右舷,一枚超低空!”

  近防炮的怒吼达到顶点,炽热的弹幕如同死神的镰刀,扫向最后的目标。

  轰!轰!

  最终,绝大部分导弹被成功拦截。但一枚“12式”导弹在最后关头成功突防,击中了护航的一艘054B型护卫舰“黄石”号的舰艉,引发爆炸和大火。

  六、风暴过后

  导弹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海天之间逐渐恢复平静,只剩下硝烟和零星坠海的导弹残骸。

  “南昌舰报告:拦截成功率超过92%。‘黄石’舰中弹受损,正在组织损管!”

  编队指挥官深吸一口气,抹去额角的汗水。他望向日军舰队最后的方向,目光冰冷。

  “威胁解除。记录战果。命令各舰,救助落水人员(包括日军),评估损伤。下一步,该我们了。”

  这场惊涛骇浪般的导弹风暴,最终被更为强大的防空体系所化解。日军的决死一击,未能逆转战局,反而加速了其自身覆灭的到来。中国海军用钢铁和意志,证明了其舰队拥有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并取胜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