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科技与军事革命-《怒海争锋》

  场景一:最高层级的反思——联指中心的复盘

  地点: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一场高级别、绝密的战后战略评估会议正在举行。

  核心讨论:

  体系破击的胜利: 最高指挥官总结道:“这场战争,不是单一武器或兵种的胜利,而是体系对抗的胜利。我们成功地将火箭军的‘撒手锏’、战略支援部队的‘信息伞’、空军的‘制空权’和海军的‘战场控制’无缝融合,形成了对敌的体系性压制。下一步,要深化‘多域融合’(Multi-Doin Integration)概念,实现从物理域、信息域到认知域的全面掌控。”

  “发现即摧毁”的极限: 一位资深将领指着沙盘说:“敌方的航母战斗群,从被发现到被摧毁,时间窗口极短。这证明了战场透明度的重要性。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侦察-打击一体化’体系,将OODA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缩短到分钟甚至秒级。”

  后勤的战略价值: 后勤保障负责人强调:“远海作战的持续能力,直接决定了战役的规模和深度。必须建立更强大的战略投送和预置储备能力,包括大型运输机队、高速运输舰和海外补给点的建设。”

  场景二:军事科学院的激辩——理论创新的前沿

  地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一场学术研讨会气氛热烈。

  前沿议题:

  “忠诚僚机”与无人化战场: 年轻的研究员展示推演结果:“有人战机(如歼-20)指挥大量低成本、高性能的‘忠诚僚机’(如攻击-11)进行集群突击,是未来空战的核心模式。我们必须加速无人作战体系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马赛克战”与弹性指挥: 信息战专家提出:“面对强电磁干扰和网络攻击,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树状指挥结构。应推广‘马赛克战’(Mosaic Warfare)理念,将大量分散的、功能单一的作战平台,通过自适应网络快速组合,形成弹性、抗毁的杀伤链。”

  认知域作战的深化: 心理战专家指出:“除了传统的宣传战,未来要更注重利用大数据和AI分析敌国军民心态,进行精准的认知影响和信息推送,从精神上瓦解敌方抵抗意志。”

  场景三:装备发展的转向——实验室与兵工厂的聚焦

  地点: 各大军工集团的设计所和试验场。

  研发重点调整:

  从平台中心到网络中心: 工程师们不再孤立地追求单一武器平台的极致性能,而是专注于如何让新装备(如新一代隐身轰炸机、智能水雷)更好地接入体系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作战。

  “低成本可消耗”装备崛起: 针对敌方昂贵的隐身战机、驱逐舰,我军大量使用的无人机、无人艇和智能弹药以低成本实现了高效交换。未来将大力发展此类 “低成本、高性能、可消耗” 的装备,形成不对称优势。

  定向能武器的紧迫性: 战争中,敌方使用大量低成本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进行饱和攻击,防御成本高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 定向能武器 的研发被提升到最高优先级,以求实现低成本高效拦截。

  场景四:训练模式的革命——从“练为看”到“练为战”

  地点: 大型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训练变革:

  “强敌”模拟: 专业的蓝军部队(“磨刀石”部队)不再模拟传统对手,而是完全模仿潜在强敌的作战理念、装备性能和战术特点,设置极端复杂的电磁环境和网络攻击,让红军部队在“准战场”环境中磨砺。

  AI驱动的“兵棋推演”: 指挥员们在超级计算机支持的兵棋系统上进行对抗。AI不仅扮演敌军,还能实时评估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优化建议,极大提升了指挥培训的效率和深度。

  场景五:面向未来的宣言——下一场战争的雏形

  场景: 一份呈送最高决策层的《未来战争形态与我军变革纲要》的最终稿正在定稿。

  核心结论:

  “未来战争是智能化战争。其核心是数据、算法和算力。优势不在于拥有最多的钢铁,而在于拥有最聪明的‘大脑’(AI)和最迅捷的‘神经’(网络)。”

  “军队建设应从‘火力制胜’向‘信息主导、智能赋能’根本转变。”

  “必须率先在太空、网络、电磁等新兴领域建立规则和优势。”

  章节结尾:

  镜头给到一所军事院校的教室。一位两鬓斑白的教授,曾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此刻正对着一群年轻的学员,身后的投影上是复杂的作战体系图。

  他沉声说道:“同志们,我们刚刚经历的这场战争,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最宝贵的教案。它告诉我们,过去的经验可能瞬间过时。我们未来的敌人,可能不是另一支军队,而是一种算法,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战争形态。你们要做的,不是重复我们的胜利,而是思考如何赢得下一场,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战争。”

  台下,年轻学员们眼中闪烁着思考与决心的光芒。他们,将是这场军事革命的火种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