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啸”计划掀起的全面战略反攻中,陆军主力重装集团军作为陆上决战的铁拳,在近乎绝对的空中优势和远程火力的精准掩护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台岛腹地关键战略地域实施多路高速突进,上演了一场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大纵深、高速度装甲突击作战。
______
场景一:开路先锋——远程火力的“钢铁梳蓖”
时间: H时后30分钟。
地点: 敌纵深防御地带。
行动:
火箭炮洗地: 03式远程火箭炮营进行多轮齐射,密集的火箭弹如同钢铁暴雨,对敌预设的防线、雷场、反坦克壕和支撑点进行覆盖式打击,为装甲部队开辟安全通道。
精确点穴: PCL-191箱式火箭炮系统发射精确制导火箭弹,对敌指挥所、通讯节点、炮兵阵地和后勤中心等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
空中犁地: 歼-16机群挂载精确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对远程火力未能完全摧毁的顽固火力点和装甲目标进行补充打击。武直-10机群低空突进,用反坦克导弹清除沿途零散抵抗。
场景二:中路突破——重装集群的“闪电突击”
主攻方向: 台岛西海岸南北向主干道(如纵贯线公路)及并行的高速公路。
先锋部队: 某重型合成旅担任箭头。
前锋: 99A主战坦克连呈进攻队形展开,厚重的装甲和125滑膛炮提供强大的正面突击火力。
伴随: 04A步战车紧随坦克,车载步兵随时准备下车清剿残敌。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提供远程反装甲能力。
支援: 自行榴弹炮连和防空排(红旗-17A)混编在纵队中,提供随行火力和防空掩护。
推进速度: 部队以每小时30-40公里的速度高速推进,遇小股敌人则直接碾压或呼叫随行炮兵快速清除,遇坚固据点则绕行或召唤空军拔除,绝不恋战。目标是直插敌纵深,分割其防御体系。
场景三:翼侧卷击——轻型高机动部队的“迂回穿插”
辅助方向: 主力装甲集群的侧翼,地形相对复杂的丘陵、乡镇区域。
执行部队: 中型合成旅和轻型高机动步兵部队。
装备: 以“大八轮”系列(08式步战车等)和“猛士”高机动车辆为主,配备突击炮、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
战术: 利用其出色的机动性,沿乡村道路、河堤甚至田野实施快速迂回,包抄敌主防线侧后,攻击其脆弱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节点,造成敌军全线动摇。
遭遇战: 在穿插途中,与敌溃退或试图建立阻击线的部队发生激烈遭遇战。我军的快速反应和火力优势往往能迅速击溃敌人。
场景四:空地协同——“飞行炮兵”的精准支援
指挥链路: 每个装甲连/营都配有前沿观察员(或无人机),发现目标后,通过数据链直接将目标信息传回营/旅级指挥所或空中的战机。
呼叫流程: 前锋坦克连遭遇敌隐蔽反坦克阵地阻击 -> 连长通过车载信息系统上报 -> 营指挥所瞬间将目标分配给正在战区巡逻的歼-16双机编队 -> 飞行员接收目标数据 -> 发射激光制导炸弹/小直径炸弹 -> 数十秒后,敌阵地被精确摧毁 -> 坦克部队继续前进。
效果: 这种无缝衔接的“发现即摧毁”能力,使得敌任何试图迟滞我进攻的行动都难以奏效,极大保障了装甲突击的速度和锐势。
场景五:势如破竹——敌防线的全面崩溃
敌军状态: 在首轮战略打击中,敌指挥体系已遭重创,前线部队失去有效指挥和后勤支援。面对我军空地一体、高速度、大纵深的装甲突击,零星抵抗迅速被粉碎。
崩溃景象: 公路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敌军士兵成群结队地向后溃逃或举手投降。试图建立阻击线的敌军往往还未完成部署,就被我先锋部队击穿或包抄。
战果: 开战仅数小时,我军主力已向纵深推进数十公里,成功将敌北部集团与中部集团分割,并兵临数个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外围。
章节结尾:
夕阳下,一支望不到头的钢铁洪流——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防空车、工程保障车——沿着公路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一辆99A坦克的车长打开舱盖,望着前方已被硝烟染红的地平线,对着电台说道:“报告营指,先锋已抵达预定坐标点A3,未遇有力抵抗。请求向下一目标继续突击!”
电台里传来营长斩钉截铁的命令:“批准!各车注意,保持队形,高速通过危险区域,目标——敌核心枢纽‘清泉岗’!前进!”
铁流狂飙,势不可挡。陆军主力集团军的迅猛突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联军的陆上防御体系彻底撕碎。
______
场景一:开路先锋——远程火力的“钢铁梳蓖”
时间: H时后30分钟。
地点: 敌纵深防御地带。
行动:
火箭炮洗地: 03式远程火箭炮营进行多轮齐射,密集的火箭弹如同钢铁暴雨,对敌预设的防线、雷场、反坦克壕和支撑点进行覆盖式打击,为装甲部队开辟安全通道。
精确点穴: PCL-191箱式火箭炮系统发射精确制导火箭弹,对敌指挥所、通讯节点、炮兵阵地和后勤中心等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
空中犁地: 歼-16机群挂载精确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对远程火力未能完全摧毁的顽固火力点和装甲目标进行补充打击。武直-10机群低空突进,用反坦克导弹清除沿途零散抵抗。
场景二:中路突破——重装集群的“闪电突击”
主攻方向: 台岛西海岸南北向主干道(如纵贯线公路)及并行的高速公路。
先锋部队: 某重型合成旅担任箭头。
前锋: 99A主战坦克连呈进攻队形展开,厚重的装甲和125滑膛炮提供强大的正面突击火力。
伴随: 04A步战车紧随坦克,车载步兵随时准备下车清剿残敌。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提供远程反装甲能力。
支援: 自行榴弹炮连和防空排(红旗-17A)混编在纵队中,提供随行火力和防空掩护。
推进速度: 部队以每小时30-40公里的速度高速推进,遇小股敌人则直接碾压或呼叫随行炮兵快速清除,遇坚固据点则绕行或召唤空军拔除,绝不恋战。目标是直插敌纵深,分割其防御体系。
场景三:翼侧卷击——轻型高机动部队的“迂回穿插”
辅助方向: 主力装甲集群的侧翼,地形相对复杂的丘陵、乡镇区域。
执行部队: 中型合成旅和轻型高机动步兵部队。
装备: 以“大八轮”系列(08式步战车等)和“猛士”高机动车辆为主,配备突击炮、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
战术: 利用其出色的机动性,沿乡村道路、河堤甚至田野实施快速迂回,包抄敌主防线侧后,攻击其脆弱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节点,造成敌军全线动摇。
遭遇战: 在穿插途中,与敌溃退或试图建立阻击线的部队发生激烈遭遇战。我军的快速反应和火力优势往往能迅速击溃敌人。
场景四:空地协同——“飞行炮兵”的精准支援
指挥链路: 每个装甲连/营都配有前沿观察员(或无人机),发现目标后,通过数据链直接将目标信息传回营/旅级指挥所或空中的战机。
呼叫流程: 前锋坦克连遭遇敌隐蔽反坦克阵地阻击 -> 连长通过车载信息系统上报 -> 营指挥所瞬间将目标分配给正在战区巡逻的歼-16双机编队 -> 飞行员接收目标数据 -> 发射激光制导炸弹/小直径炸弹 -> 数十秒后,敌阵地被精确摧毁 -> 坦克部队继续前进。
效果: 这种无缝衔接的“发现即摧毁”能力,使得敌任何试图迟滞我进攻的行动都难以奏效,极大保障了装甲突击的速度和锐势。
场景五:势如破竹——敌防线的全面崩溃
敌军状态: 在首轮战略打击中,敌指挥体系已遭重创,前线部队失去有效指挥和后勤支援。面对我军空地一体、高速度、大纵深的装甲突击,零星抵抗迅速被粉碎。
崩溃景象: 公路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敌军士兵成群结队地向后溃逃或举手投降。试图建立阻击线的敌军往往还未完成部署,就被我先锋部队击穿或包抄。
战果: 开战仅数小时,我军主力已向纵深推进数十公里,成功将敌北部集团与中部集团分割,并兵临数个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外围。
章节结尾:
夕阳下,一支望不到头的钢铁洪流——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防空车、工程保障车——沿着公路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一辆99A坦克的车长打开舱盖,望着前方已被硝烟染红的地平线,对着电台说道:“报告营指,先锋已抵达预定坐标点A3,未遇有力抵抗。请求向下一目标继续突击!”
电台里传来营长斩钉截铁的命令:“批准!各车注意,保持队形,高速通过危险区域,目标——敌核心枢纽‘清泉岗’!前进!”
铁流狂飙,势不可挡。陆军主力集团军的迅猛突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联军的陆上防御体系彻底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