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能源黎明-《怒海争锋》

  合肥科学岛上,深夜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控制中心内,百余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屏息凝神地盯着中央大屏幕。今天,他们将挑战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让“人造太阳”持续燃烧1000秒。

  “当前放电时间786秒,等离子体温度1.2亿摄氏度,所有参数稳定。”首席科学家张建国教授的声音在寂静的控制中心响起,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这是EAST第137次尝试突破千秒大关。过去三个月,团队解决了磁约束稳定性、热负荷控制等数十个技术难题。此刻,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900秒!”有人轻声报时,手心出汗。

  张建国回想起2028年的那个转折点。当时EAST团队在高温等离子体控制方面遇到瓶颈,正是借鉴了战时开发的电磁场精准控制技术,才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950秒!等离子体密度波动仍在安全阈值内。”

  突然,警报声响起。

  “偏滤器热负荷超标!”工程师紧急报告,“建议终止实验!”

  张建国快速浏览数据:“降低辅助加热功率5%,调整磁场构型。我们继续。”

  这个决定风险极大,但基于对新型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信心,他选择了坚持。

  “993,994,995...”

  控制中心内,所有人大气不敢出,目光紧锁屏幕。

  “1000秒!”

  欢呼声瞬间爆发,许多人相拥而泣。这一刻,人类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千秒级持续放电,意味着离“无限能源”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科技部在第二天宣布,将全部实验数据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共享。

  “能源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核聚变能应该是全人类的财富。”新闻发布会上,张建国这样说道。

  数据共享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法国ITER团队根据EAST的数据,改进了等离子体控制方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激光约束团队获得了新的启发;日本那珂聚变研究所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杂质控制问题。

  三个月后,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连锁突破:

  欧盟的JT-60SA装置成功实现1.5亿摄氏度高温维持500秒;

  美国的NIF装置通过新方法大幅提升能量产出;

  中国的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设计进度提前两年。

  最令人振奋的是,基于这些突破,ITER宣布其建设进度将大幅提前,预计2035年前后实现首次放电。

  能源领域的变革随之而来。沙特宣布将逐步转型为“绿氢出口国”;澳大利亚加速推进聚变电站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一度停滞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也重现曙光——因为人类终于看到了替代化石能源的现实路径。

  在最新一届全球能源峰会上,张建国展示了一张令人震撼的图表:如果全球聚变发电比例在2040年达到30%,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一半,能源成本下降70%,因能源短缺引发的地区冲突将减少90%。

  “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张建国说,“更是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峰会结束后,来自刚果的年轻科学家找到张建国:“教授,聚变能源真的能让非洲村庄不再缺电吗?”

  张建国打开平板电脑,展示CFETR的设计图:“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我向你保证,十年后,你们村庄的孩子们将在电灯下读书,而不是在油灯下。”

  回到科学岛,新一代“东方超环”已经开始建设。张建国站在实验室窗前,望着晨光中的装置轮廓。他知道,这条路还很漫长,但人类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能源黎明的曙光,终于开始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