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暗夜驰援-《怒海争锋》

  东海战区 23:47

  徐静舰长的手指在电子海图上划出一道红线。和平方舟号的航线穿过两片标红的雷区,像手术刀切入溃烂的伤口。窗外,被磷光弹照亮的夜空中,防空导弹的尾迹如同死神随手画的涂鸦。

  国际海事法规定...大副的声音卡在喉咙里。他们都清楚,医疗船闯入交战区意味着什么——那枚击中圣玛丽号的红十字标志还在海底锈蚀。

  徐静调整着头顶的舰徽。这艘洁白如天使的医疗船,此刻正驶向恶魔的狂欢场。雷达屏上,代表落水人员的绿点正在减少——要么获救,要么沉没。

  左满舵。她下令,我们走B7通道。

  轮机舱传来抗议的震动。这艘排水量三万吨的巨轮正在做不符合它体型的急转,厨房里的不锈钢托盘滑落一地。徐静知道,那些抱怨的噪音里,藏着对舰长决策的绝对信任。

  ______

  手术室甲板 00:12

  陈岩的手术刀悬在跳动的心脏上方0.3毫米。这枚来自护卫舰湘潭号的23岁心脏,此刻插着三块弹片,像被顽童撕碎的千纸鹤。

  血压40/20!麻醉师的声音穿透船体钢板传来的闷响。

  手术台下的磁力锁死死固定着伤员,但陈岩必须用膝盖抵住器械台才能站稳。又一枚近失弹掀起浪涌,船体倾斜15度时,无影灯像钟摆般晃动起来。

  给我缝合线!陈岩用左手食指堵住冠状动脉的破口,温热的血液漫过外科手套的纹理。护士递来的持针器在灯光下闪烁——这场景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非洲疫区用铁丝自制手术器械的往事。

  船体突然剧烈震颤。陈岩扑在伤员身上,听到自己肋骨撞在手术台边缘的闷响。某个瞬间,他尝到血腥味——不知是患者的还是自己的。

  导弹命中右舷!广播里的声音带着金属质感,非战斗损伤!

  陈岩的缝合线穿过心肌时,船上的巴基斯坦籍麻醉师正在用中文背诵《心经》。不同国籍的医疗专家此刻共享同一种焦虑——手术灯映照下,每个人额头都泛着相似的水光。

  ______

  烧伤病房 00:35

  林夏的镊子夹着棉球,悬在日军水兵焦黑的皮肤上方。三度烧伤的创面像干涸的沼泽,碘伏滴上去的瞬间,伤员肌肉的抽搐传递到她的指尖。

  名字?她用日语问道,同时瞥向门口持枪的海军陆战队员。

  伤员蠕动的嘴唇吐出几个音节。林夏在他迷彩服残片里摸到张防水照片:年轻夫妇抱着穿和服的女孩,背景是富士山。照片边缘的日文日期显示拍摄于两周前——这些像素可能是某个孩子对父亲最后的记忆。

  消毒水气味突然变得刺鼻。林夏想起去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父亲指着一张泛黄照片里的日军军官说:这个人的孙子,现在是东京大学的教授。当时她不解父亲为何记得如此清晰,此刻却突然明白——有些记忆会通过血脉传递,就像烧伤患者皮肤下的隐痛。

  你会见到女儿的。她用中文说,然后换成日语重复一遍。水兵浑浊的眼球转动着,或许听懂了,或许只是对声波的本能反应。

  ______

  中央走廊 01:20

  医学生张伟抱着3D打印机奔跑的样子像个偷了圣诞礼物的孩子。他撞开临时骨科病房的门,手里那个还带着打印温度的胫骨支架让老军医瞪大了眼睛。

  材料是舰上库存的聚醚醚酮!张伟把支架按在伤员断裂的胫骨上,CT扫描显示匹配度98.7%!

  老军医的银针正扎在伤员足三里穴位。这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此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稳定休克伤员的血压。他瞥了眼充满未来感的支架,嘟囔道:我们当年用树枝和绷带...

  01号伤员需要针灸辅助!护士的喊声打断怀旧。张伟看着老军医的银针在美军飞行员颈部穴位轻颤,伤员青白的脸色竟真的渐渐转红。

  打印机又开始嗡嗡作响。这次是半块髋关节——取自那个被弹片削去右臀的驱逐舰轮机长。张伟突然想到,这场战争或许会催生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完全在战场上完成的3D打印器官移植。

  ______

  舰桥 02:05

  徐静盯着卫星云图上的台风预警。这个代号的热带气旋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逼近战区,它的涡旋边缘已经扫到了医疗船的天线。

  仁慈号医疗船请求协同。通讯官递来消息,他们收治了中方落水飞行员。

  徐静的钢笔在日志上停顿。国际医疗船协作协议像纸一样薄,但今夜,这份脆弱协议可能是穿越火场的唯一护身符。她刚要回应,电子战军官突然递来张便签纸。

  上面写着从美军飞行员呓语中破译的词组:北极圈冰层下的眼睛正在记录。

  徐静想起三小时前福建号发来的警告——某海底设施释放的7.83Hz脉冲。她突然意识到,这场战争可能只是某个更大棋局的序幕。

  仁慈号她撕碎便签,我们将在C3海域与其会合。

  转向大副时,徐静的声音轻得像手术刀划开纱布:通知情报组,重点关注北极圈科研活动报道,尤其是德国与日本的联合极地项目。

  窗外,又一批救护直升机降落在飞行甲板。它们的旋翼搅动着血腥味的海风,像一群不知疲倦的信天翁,在战争与救赎的边界往复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