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婚房里的旧地图(1954.5.20,公安部家属院小平房)-《烽火神忆破敌》

  (上章回顾:上海、广州仓库接连遭纵火,现场留下分叉爪形标记,与1946年晋察冀特务策反案的“金雕”标记同源。

  林建军带来当年案宗,陈宇与林悦敲定6月1日婚礼,却在备案时接到急报——特务密电与金雕的关联,让这场婚礼前的反特较量更添紧迫感。)

  公安部家属院的小平房里,白墙刚刷过,泛着淡淡的石灰味。

  75平米的空间被收拾得整齐利落,靠东墙摆着张榆木床,床板打磨得发亮,西墙钉着的全国地图旁,挂着两顶洗得发白的军帽,是陈宇和林悦的常用物件。

  “再往左边挪一点。”林悦扶着窗帘杆,手指捏着蓝布窗帘的边角。

  陈宇照做,窗帘杆“咔嗒”卡在卡扣里,阳光透过缝隙洒进来,在地上投下细长的光斑。

  院外传来自行车的“叮铃”声,林母陈兰推着车进来,车后座绑着个印花布包。“悦悦,小陈,”她嗓门洪亮,推开木门时带进股槐花香,“你们看我带什么来了!”

  布包打开,一床绣花被单露了出来,青绿色的绸缎上绣着并蒂莲,针脚细密。

  “这是你外婆传下来的,”陈兰把被单铺在床上,眼角带着笑意,“当年我嫁你父亲,就用的这床,现在传给你们,寓意和和美美。”

  林悦摸过绣花的花瓣,指尖能感受到针脚的纹路,耳尖泛红:“妈,这太珍贵了。”

  陈兰拍了拍她的手:“你们守护国家,妈也得给你们守护好小家。”

  她转头看向陈宇,“小陈,悦悦从小性子烈,以后你多让着她点,出任务也得互相照应。”

  陈宇点头,心里暖融融的:“您放心,我会护着她。”

  他转身去整理墙角的行李箱,那是从石家庄调来北京时带的,边角有些磨损。

  箱子打开,几件换洗衣物下,一张折叠的旧地图滑了出来。

  是1947年皋平的军用地图,纸页泛黄发脆,边缘被摸得卷了边。陈宇指尖按在地图中央的“狼道”标记上,指腹蹭过粗糙的纸面,突然闪回:

  1947年秋,皋平狼道的碎石路上,他和林悦带着粮车转运物资。

  秋风卷着黄土,粮车“轱辘”作响,突然一声枪响,流弹朝着他的胸口飞来——林悦猛地扑过来,将他推开,流弹擦着她的肩膀飞过,打在旁边的岩石上,溅起火星。

  当时他蹲在地上,看着林悦肩头渗血的军装,喉结滚动,手心冒汗,却只能紧紧按住她的伤口,声音发颤。

  “为什么要替我挡?”林悦咬着牙,额头渗着冷汗,却笑着说:“你是队长,不能出事。”

  “在想什么?”林悦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

  陈宇抬头,看见她正站在身边,眼神带着关切。

  他把地图展开,铺在桌上:“想起1947年狼道转运粮车,你替我挡流弹的事。”

  林悦的指尖落在“狼道”标记上,睫毛颤了颤:“那时候你还怪我鲁莽。”

  她顿了顿,补充道,“流弹离你胸口只有15厘米,不推开你,后果不堪设想。”

  陈宇伸手,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那里曾留过疤痕,1秒即收:“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院外的脚步声急促起来,王秀兰抱着电报机跑进来,机器的“滴答”声还没停。

  “陈部长,林科长,截获特务密电!”她把电报纸拍在桌上,纸上的字迹还带着油墨印,“内容是‘鹰巢已筑,猎物在西’!”

  林悦立刻拿起放大镜,凑近电报纸:“‘鹰巢’应该是特务的据点,‘猎物’大概率是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她转身翻出全国工业基地分布图,指尖点在西北方向,“‘西’指西北工业基地!那里正在建机床厂和发电站,是一五计划的核心。”

  王秀兰捻着碘酒棉签,指尖还沾着显影液的痕迹:“密电频率和之前金雕的一致,是用1946年的旧密码发的,破译花了20分钟。”

  她抬头看向陈宇,“要不要立刻给西北公安厅发报,让他们加强布防?”

  “发报的同时,北京这边也得查。”陈宇攥紧拳头,指节发白,“金雕既然留了分叉爪形,肯定在北京有潜伏点,‘鹰巢’说不定就在市区。”

  他看向小李,“你立刻发动北京市民,尤其是西北郊的群众,找可疑人员——测绘地形、打听工业基地消息的,都要上报。”

  小李立刻应声,抓起公文包就往外跑:“我这就去贴通告,联系各街道的群众联防队!”木门“吱呀”关上,他的脚步声很快消失在胡同里。

  陈兰看着桌上的电报和地图,叹了口气:“这特务真是阴魂不散,你们结婚前还得操心这些。”

  她起身拿起水壶,“我去给你们烧点热水,忙活半天,也该喝点水歇歇。”

  傍晚时分,小李带着个退休工人走进小院。

  老工人姓赵,穿着蓝布褂,手里攥着张草图:“陈同志,俺在西北郊的荒坡上,看见个可疑的人!”

  他把草图放在桌上,上面画着简单的地形标记,“那人拿着标尺,一直在测绘,还打听机床厂的位置。”

  “他长什么样?”林悦立刻掏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

  赵大爷挠了挠头,仔细回忆:“身高大概1米75,穿灰布褂,左手有老茧,像是常年握工具的,说话带点河北口音,眼神躲躲闪闪的。”

  陈宇的瞳孔微缩,突然想起林建军身边的老警卫员老周——也是1米75左右,河北人,早年参战时握枪握刀,左手确实有老茧。他不动声色地问:“大爷,您看他的年纪,大概多大?”

  “四十多岁吧,头发有点花白。”赵大爷补充道,“俺觉得不对劲,就悄悄跟着他走了一段,他最后进了二龙路的一条胡同,没再出来。”

  二龙路正是公安部家属院附近的胡同,距离这里不过两公里。

  林悦的指尖停在笔记本上,抬头看向陈宇,眼神里带着疑惑——老周是林建军的老部下,1946年就跟着他,怎么会和可疑人员的体貌特征吻合?

  “赵大爷,谢谢您提供的线索。”陈宇递过一杯热水,“您先回去,后续有需要,我们再上门请教。”

  赵大爷接过水杯,点点头:“俺就住在附近的胡同里,有事您喊一声,俺们街坊邻居都愿意帮忙!”

  送走赵大爷,小院里的气氛沉了下来。

  陈兰端着热水出来,见两人神色凝重,问道:“怎么了?线索有眉目了?”林悦摇摇头,把笔记本合上:“还不确定,得再核实。”

  陈宇拿起那张旧地图,指尖再次落在“狼道”标记上。

  1947年挡流弹的林悦,1946年的金雕案,现在体貌特征吻合的老周,还有西北工业基地的威胁——所有线索像缠在一起的线,找不到头绪。

  “我父亲明天要过来看看婚房,”林悦突然开口,“老周肯定会跟着,到时候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她看着陈宇,“不过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怀疑——老周跟着我父亲出生入死,应该不会有问题。”

  陈宇点头,把地图叠好,放进抽屉:“我知道,所以得谨慎。”

  他转身看向林悦,眼底带着暖意,“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尽快查清,不能让特务破坏西北工业基地,也不能让婚礼前出岔子。”

  林悦拿起绣花被单的一角,轻轻抚平褶皱:“放心吧,有群众联防队帮着,还有我们一起,肯定能找到线索。”

  她抬头,正好对上陈宇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疑虑和压力,仿佛都在这默契的眼神中淡了些。

  院外传来鸽哨声,胡同里的煤烟味渐渐浓了。

  陈宇走到门口,看向二龙路的方向,夜色正慢慢降临。

  他知道,一场关于信任与背叛、守护与破坏的较量,已经在这平静的胡同里悄然展开——而老周,究竟是忠诚的警卫员,还是潜伏的特务,答案即将揭晓。

  突然,王秀兰的电报机又“滴答”响了起来。

  她快步走到机器旁,抄录着电文,脸色越来越沉:“陈部长,林科长,西北公安厅发来电报——西北工业基地附近,发现了硝铵炸药的残留痕迹,和1946年案中的配比一致!”

  硝铵炸药的线索,再次将怀疑指向了与金雕案有关的人。

  陈宇的下颌线绷得更紧了:“立刻给西北公安厅回电,让他们加强巡逻,重点排查外来人员。

  同时,北京这边,小李继续带着群众联防队,盯着二龙路的胡同,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上报!”

  林悦拿起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三条线索:

  “一、可疑人员体貌特征与老周吻合。

  二、西北工业基地发现金雕惯用炸药。

  三、密电‘鹰巢’位置不明。”她把笔记本递给陈宇,“这三条线索,必须尽快闭环,否则西北工业基地就危险了。”

  陈宇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字迹:“明天我陪你父亲去西北郊看看,借口考察地形,顺便核实可疑人员的情况。

  你留在北京,对接王秀兰和小李,继续分析线索。”

  他看着林悦,补充道,“注意安全,有任何情况,立刻用电报联系。”

  林悦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块手帕,递给陈宇:“你明天出去,把这个带上,擦汗用。”

  手帕上绣着小小的梅花,是她亲手绣的。陈宇接过手帕,攥在手里,暖意顺着指尖传到心里。

  夜色渐深,小平房里的灯光亮着,映着墙上的全国地图和床上的绣花被单。

  窗外的胡同里,偶尔传来脚步声和狗吠声,而房间里的两人,正为了守护国家的新生和自己的小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历史档案:1954年公安部家属院多为单位分配的小平房,面积15-20平米,陈设简朴,以木质家具为主。

  白墙水泥地是常见配置,绣花被单、手工手帕等手工制品是当时婚礼的重要嫁妆,体现“厉行节约、注重实用”的社会风气。

  群众联防队是当时公安系统的重要辅助力量,街道、胡同均设有联络点,退休工人、街坊邻居等均为义务成员。

  通过“口头传达、张贴通告”的方式收集线索,无现代通讯设备,却能快速覆盖辖区,成为反特工作的重要支撑。

  此外,1954年的西北工业基地是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集中了机床制造、发电等关键产业。

  因地处偏远、安保难度大,成为特务破坏的重点目标,硝铵炸药因取材方便(化肥与柴油混合),是当时特务常用的爆破物资。

  【线索标注】

  1. 旧地图“狼道”标记(关联1947年转运粮车案、林悦挡流弹)【待闭环】

  2. 密电“鹰巢已筑,猎物在西”(指向西北工业基地)【待闭环】

  3. 可疑人员体貌特征(与林建军警卫员老周吻合)【待闭环】

  (下章预告:林建军带着老周到访婚房,陈宇借机观察,发现老周左手的老茧形状、走路姿势与赵大爷描述的完全一致!

  更可疑的是,老周借口买烟,偷偷往二龙路胡同的墙缝里塞了张纸条。

  陈宇悄悄跟踪,却发现纸条被一名陌生男子取走,而男子的口袋里,露出了半截刻有分叉爪形的钥匙!

  距西北工业基地的设备安装仅剩72小时,老周究竟是不是特务?纸条上的内容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