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绝唱:歌姬刘采春与《啰唝曲》的传奇浮沉-《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元和十二年(817 年)暮春,江南苏州的阊门外突然热闹起来。漕运码头旁临时搭建的木构戏台上,挂着半旧的青布幔帐,帐角绣着褪色的莲花纹样 —— 这是当地伶人班子 “周家班” 的记号。台下挤满了人,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乌篷船的船夫、穿着绫罗的商人妇,连苏州刺史府的幕僚也捧着茶碗站在后排。

  “来了来了!” 人群中一声骚动,幔帐被两个梳着双丫髻的小丫鬟拉开。一个身着月白襦裙、外披水红披帛的女子缓缓走出,她手中握着一支竹制拍板,鬓边斜插着一朵新鲜的晚樱。这便是周家班的台柱子,时年二十出头的刘采春。她没有像其他伶人那样浓妆艳抹,只在眉梢轻点了些许黛色,可当她抬起眼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 —— 那双眼睛像江南的春水,带着几分清澈,又藏着几分说不尽的温柔。

  “今日为诸位唱一段新制的《啰唝曲》。” 刘采春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她轻轻敲响拍板,节奏缓慢而悠扬,紧接着,一段婉转的曲调从她口中流出:“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歌声刚落,台下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船夫抹了把眼角,喃喃道:“这唱的,不就是我家那口子的心思嘛!” 旁边的商人妇也红了眼眶,握着帕子轻轻点头。此时的刘采春还不知道,这首她为江南商妇所作的曲子,日后会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被收录进《全唐诗》,让她的名字永远留在唐朝的艺术史册上。

  刘采春的出身并无详细史料记载,但从她早年加入周家班的经历来看,她大概率出身于江南的伶人世家。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北方经济凋敝,江南却因远离战乱,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随着漕运的兴盛,苏州、杭州、越州等地的市井文化日益繁荣,伶人班子成为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当时的伶人表演主要以 “参军戏” 为主,这种起源于北齐的表演形式,最初以讽刺朝政为主题,到中唐时逐渐融入民间故事与歌谣,形成了 “唱念做打” 结合的艺术风格。

  刘采春的丈夫周季崇,便是周家班的班主,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参军戏演员。两人的结合,既是生活伴侣,也是艺术搭档。周季崇擅长扮演 “参军”(戏中的官员角色),而刘采春则以 “苍鹘”(戏中的民间角色)见长,两人常常在戏中饰演夫妻,他们的表演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很快便在江南一带打响了名气。

  不过,真正让刘采春脱颖而出的,并非参军戏的表演,而是她的歌唱才华。据晚唐文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记载,刘采春 “喉啭一声,响传十里”,她的嗓音清亮婉转,尤其擅长演唱民间歌谣。当时江南一带的歌谣多以 “啰唝” 为和声,“啰唝” 本是船家摇橹时的号子声,后来逐渐成为民间歌谣的固定曲调。刘采春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结合江南商妇的生活场景,创作了一系列《啰唝曲》,这些曲子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恰好契合了中唐时期百姓的心声。

  元和十四年(819 年),刘采春随周家班来到浙西节度使治所润州(今江苏镇江)。此时的浙西节度使是李绅,这位写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诗人,不仅政绩卓着,还十分重视民间文艺。李绅听说周家班的刘采春擅长唱《啰唝曲》,便邀请他们到节度使府演出。

  演出当天,节度使府的后花园里摆满了桌椅,浙西的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刘采春演唱的第一首曲子便是《啰唝曲?其二》:“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当唱到 “错认几人船” 时,她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似有泪光闪动。坐在主位的李绅不禁抚掌赞叹:“此曲只应江南有,中原哪得几回闻!”

  演出结束后,李绅特意留下刘采春,与她探讨《啰唝曲》的创作。刘采春告诉李绅,她的《啰唝曲》大多取材于身边的真实故事。润州作为漕运重镇,每天都有无数商人乘船离开,他们的妻子只能在家中日夜期盼,有的甚至等到青丝变白发,也不见丈夫归来。她曾亲眼见过一位商妇,每天都到江边眺望,有一次把别人的船当成了丈夫的,激动地跑过去,结果发现认错人后,当场痛哭流涕。这些场景,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李绅被刘采春的真诚所打动,当即写下一首《赠刘采春》诗:“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秋娘度与千般曲,不及采春一曲多。” 诗中不仅赞美了刘采春的容貌与舞姿,更称赞她的言辞堪比鹦鹉,文章不输凤凰,甚至认为当时着名的歌姬秋娘(杜牧曾为其作《杜秋娘诗》)的千首曲子,也比不上刘采春的一首《啰唝曲》。

  得到李绅的赏识后,刘采春的声名迅速传遍浙西。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拜访,与她唱和诗词。当时的着名诗人张祜也曾到润州与刘采春相会,他在《听歌》诗中写道:“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描绘的正是刘采春演唱时的情景 —— 她手持玉钗轻敲台阶旁的竹子打节拍,清亮的歌声在月光下回荡,宛如寒霜般清冷动人。

  随着名气的增大,周家班的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足迹遍布浙西、浙东的各个州县。在杭州,刘采春曾在西湖边的画舫上为游客演唱,她的歌声与西湖的美景相映成趣,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聆听;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她在兰亭的曲水流觞宴上演唱《啰唝曲》,让在场的文人雅士纷纷提笔作诗,称赞她的歌声 “能使江山增秀色”。

  不过,成名也给刘采春带来了烦恼。当时的伶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便声名远播,也难免受到权贵的轻视与骚扰。有一次,浙西的一位富商想以重金邀请刘采春单独到家中演出,遭到刘采春的拒绝后,便派人到周家班的住处闹事,甚至砸坏了他们的乐器。周季崇为了保护刘采春,与富商的手下发生冲突,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件事让刘采春深刻地意识到,伶人即便拥有再高的艺术才华,在权贵面前也如同蝼蚁般渺小。

  长庆二年(822 年),元稹调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这位曾写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诗人,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