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昌四年(844 年),钱塘江边的一座雅致宅院深处,时常传出稚嫩却清亮的吟诵声。“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题为《赋得江边柳》的诗作,出自年仅七岁的女孩鱼幼微之手。彼时的她尚不知,这几句即兴之作,不仅让她在钱塘文人圈中崭露头角,更悄然为她一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鱼幼微出生于钱塘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父亲曾是地方小吏,因不善钻营,家境日渐贫寒。好在父亲极重教育,自鱼幼微三岁起便教她识字断句,五岁启蒙作诗,七岁已能独立完成格律工整的五言律诗。父亲常摸着她的头感叹:“吾家幼微,若为男儿,必能登科入仕,光耀门楣。” 可这份夸赞,在重男轻女的唐代社会,却像一根细刺,扎在鱼幼微的心头 —— 她虽有不输男儿的才情,却终究要受限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桎梏。
八岁这年,父亲病逝,家中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鱼幼微与母亲被迫搬到钱塘城西的贫民窟,靠给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即便如此,鱼幼微从未放弃读书。母亲见她深夜仍借着微弱的月光啃读诗书,心疼不已,便用攒下的微薄积蓄,为她买了一盏小油灯。每到夜晚,那盏油灯的光芒便在贫民窟中格外显眼,照亮了鱼幼微满是墨痕的书页,也照亮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唐大中元年(847 年),时任浙东观察使的温庭筠因公务来到钱塘。温庭筠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词人,尤擅宫体诗与花间词,虽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性格放浪,屡试不第,只能在各地节度使幕府中做幕僚。一日,温庭筠听闻钱塘有个七岁便能作诗的奇女子,心中好奇,便特意派人打听鱼幼微的住处,想要亲自考考她。
当温庭筠来到鱼幼微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意外。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院墙早已坍塌,院内只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几卷泛黄的诗书和一盏油灯。鱼幼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裙,正坐在木桌前练字,见有陌生人来访,她并未惊慌,而是起身恭敬行礼,举止得体,全然没有贫民窟孩子的怯懦。
温庭筠开门见山,指着院中的老槐树,让她以 “槐” 为题作诗。鱼幼微略一思索,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庭前槐树阴初合,院里蝉声夏欲阑。寄语行人不须恨,回头犹有岁寒看。” 温庭筠接过诗稿,仔细品读,不禁惊叹。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难得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在诗中蕴含 “岁寒知松柏” 的坚韧之志,这份才情与眼界,远超同龄人。
温庭筠对鱼幼微的才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收她为徒,免费教她作诗填词。此后,温庭筠便成了鱼幼微家的常客,他不仅教她诗词格律,还为她讲解经史子集,带她见识文人雅集。在温庭筠的悉心教导下,鱼幼微的诗词水平突飞猛进,不到两年,便写出了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样饱含感慨的诗句,既展现了她的才情,也道尽了女子无法参加科举、只能空怀壮志的无奈。
随着与温庭筠的接触日益增多,鱼幼微对这位才华横溢、待她温和的老师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她会在温庭筠来访前,特意将院子打扫干净,换上母亲为她缝制的新衣裙;会在作诗时,特意加入一些温柔的意象,希望能引起温庭筠的注意;会在温庭筠离开时,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可温庭筠对这份少女情怀却始终视而不见,他欣赏鱼幼微的才华,也同情她的遭遇,却从未将她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 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温庭筠比鱼幼微大三十多岁),或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给不了她安稳,又或许,他只是将她当作一个值得培养的晚辈。
唐大中四年(850 年),温庭筠因幕府调动,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江陵任职。离别那天,鱼幼微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还写下一首《送温飞卿赴江陵》:“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诗中满是不舍与牵挂,温庭筠读罢,心中虽有触动,却也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嘱咐她 “好生读书,莫负才华”,便转身离去。望着温庭筠远去的背影,鱼幼微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她知道,自己的第一段情愫,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空。
温庭筠离开后,鱼幼微与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繁华的长安 —— 那里不仅是大唐的都城,更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鱼幼微希望能在长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能再次见到温庭筠。
初到长安时,鱼幼微母女只能住在城外的客栈里。长安的繁华远超钱塘,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酒肆茶坊里人声鼎沸,可这繁华却与她们无关。为了攒钱在长安立足,鱼幼微开始替人抄写诗文、代作书信,偶尔也会将自己的诗作投给一些文人雅集。她的诗作风华绝代,很快便在长安的文人圈中传开,人们都知道,有一个从钱塘来的才女,名叫鱼幼微,其才情不输男子。
唐大中六年(852 年),温庭筠因公务再次来到长安。得知鱼幼微也在长安,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她。此时的鱼幼微已长成十六岁的少女,容貌清丽,气质温婉,举手投足间既有江南女子的柔美,又有文人的清雅。温庭筠见她在长安过得艰难,便想为她寻一个安稳的归宿。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李亿,李亿出身名门望族,时任左补阙,年轻有为,且为人温和,是个不错的人选。
温庭筠安排了一场宴席,让鱼幼微与李亿相见。宴席上,鱼幼微身着淡紫色衣裙,静坐一旁,偶尔与众人吟诗作对,言辞清雅,才情逼人。李亿本就听闻过鱼幼微的名声,见她本人如此出众,心中顿时生出好感。而鱼幼微见李亿仪表堂堂,谈吐不凡,且对自己的诗作颇为欣赏,心中也泛起了涟漪。
此后,李亿便经常约鱼幼微出游,他们一起在曲江池边赏荷,在大雁塔下题诗,在芙蓉园里观灯。李亿对鱼幼微温柔体贴,不仅为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时常与她探讨诗词,欣赏她的才华。在李亿的追求下,鱼幼微很快便陷入了爱情,她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然而,鱼幼微不知道的是,李亿早已娶妻,他的妻子裴氏出身河东裴氏 —— 唐代最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一,性格强势,善妒成性。李亿虽爱慕鱼幼微,却不敢违抗妻子的意愿,只能将鱼幼微纳为妾室,且不敢让裴氏知道。
他们在长安城外的一处宅院中建了一个秘密的小家,那段时光,是鱼幼微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李亿会偷偷从家中溜出来,与她共度良宵;会为她带来宫中的点心和名贵的丝绸;会在她作诗时,从身后轻轻为她披上外衣。鱼幼微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写下了许多柔情蜜意的诗句,如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鸳鸯暖卧沙浦,砠?冷浸汀洲。凝情处,落英缤纷;断肠时,飞絮蒙蒙。想人生有限身,浑忘了无限愁。” 字里行间,满是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盼。
可好景不长,裴氏很快便得知了鱼幼微的存在。河东裴氏在朝中势力庞大,裴氏更是骄横跋扈,她怎能容忍丈夫有其他女人?裴氏当即大闹一场,不仅痛骂李亿,还派人找到了鱼幼微的住处,将她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动手打了她。
李亿得知后,既愤怒又无奈。他想保护鱼幼微,却又畏惧裴氏及其家族的势力 —— 若得罪裴氏,他的仕途很可能就此断送。在裴氏的逼迫下,李亿只能选择妥协。他来到鱼幼微的住处,满脸愧疚地告诉她,自己不得不将她送走。
鱼幼微如遭雷击,她不敢相信,那个曾对自己许下 “一生一世一双人” 誓言的男人,竟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她。她哭着质问李亿:“你曾说过会永远保护我,为何如今要弃我而去?” 李亿只是低着头,不停地道歉,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反抗的话。最终,鱼幼微心灰意冷,她知道,在权势与家族面前,自己的爱情不堪一击。
唐大中九年(855 年),李亿将鱼幼微送到了长安城外的咸宜观,让她暂时出家为女冠,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接她回来。临别时,李亿送给鱼幼微一枚玉佩,承诺道:“幼微,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接你出来,绝不负你。” 鱼幼微接过玉佩,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望着李亿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绝望 —— 她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咸宜观是长安着名的道观,里面的女冠大多是因家族变故、情场失意或厌倦尘世而前来出家的女子。按照唐代的规定,女冠可以自由出入道观,与文人墨客交往,不必像普通尼姑那样严守清规戒律。这对于才华横溢又心有不甘的鱼幼微来说,或许是一个暂时的容身之所。
入观后,鱼幼微按照道观的规矩,取道号 “玄机”,从此,世间再无鱼幼微,只有鱼玄机。初到咸宜观时,鱼玄机还对李亿抱有幻想,她每天都会站在观门口,望着长安的方向,期盼着李亿能如约来接她。她写下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的诗句,将对李亿的思念融入其中,字里行间满是痴情。
可日复一日,李亿始终没有出现。后来,鱼玄机从一位来访的文人那里得知,李亿早已被裴氏逼着调往扬州任职,且在扬州又纳了一位妾室,早已将她忘得一干二净。得知真相的那一刻,鱼玄机彻底心死,她将李亿送给她的玉佩摔碎在地上,泪水汹涌而出 —— 她多年的爱恋与期盼,终究成了一场笑话。
心死之后,鱼玄机仿佛变了一个人。她不再执着于爱情,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诗词创作与社交中。她凭借着出众的才情与容貌,很快便成为了长安文人圈中的焦点。每天都有文人墨客慕名来到咸宜观,与鱼玄机吟诗作对、饮酒畅谈。他们中有诗人、画家、官员,甚至还有一些皇室宗亲。
鱼玄机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的温柔婉约渐渐被豪放与洒脱取代。她写下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邀请文人雅士前来做客;写下 “酒恶时拈花蕊嗅,花香醉里厌金杯”,展现自己放浪形骸的一面;写下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表达对传统礼教的蔑视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她的诗句大胆直白,充满了女性意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了诗词,鱼玄机还擅长书法与绘画。她的书法笔力遒劲,风格洒脱,颇有男子气概;她的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意境悠远,色彩淡雅,深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以能得到鱼玄机的字画为荣,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求购。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鱼玄机的生活也变得越发奢靡。她在咸宜观中修建了精致的庭院,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还雇佣了几个侍女伺候自己。她每天穿着华丽的道袍,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通宵达旦。有人说她 “风流不羁,不守清规”,也有人说她 “才情绝世,敢爱敢恨”,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鱼玄机都毫不在意,她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不再受任何人的束缚。
在与文人的交往中,鱼玄机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年轻的诗人左名扬。左名扬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且容貌俊美,与鱼玄机一见如故。他们经常一起在观中赏月、吟诗,左名扬欣赏鱼玄机的才情与洒脱,鱼玄机则
鱼幼微出生于钱塘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父亲曾是地方小吏,因不善钻营,家境日渐贫寒。好在父亲极重教育,自鱼幼微三岁起便教她识字断句,五岁启蒙作诗,七岁已能独立完成格律工整的五言律诗。父亲常摸着她的头感叹:“吾家幼微,若为男儿,必能登科入仕,光耀门楣。” 可这份夸赞,在重男轻女的唐代社会,却像一根细刺,扎在鱼幼微的心头 —— 她虽有不输男儿的才情,却终究要受限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桎梏。
八岁这年,父亲病逝,家中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鱼幼微与母亲被迫搬到钱塘城西的贫民窟,靠给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即便如此,鱼幼微从未放弃读书。母亲见她深夜仍借着微弱的月光啃读诗书,心疼不已,便用攒下的微薄积蓄,为她买了一盏小油灯。每到夜晚,那盏油灯的光芒便在贫民窟中格外显眼,照亮了鱼幼微满是墨痕的书页,也照亮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唐大中元年(847 年),时任浙东观察使的温庭筠因公务来到钱塘。温庭筠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词人,尤擅宫体诗与花间词,虽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性格放浪,屡试不第,只能在各地节度使幕府中做幕僚。一日,温庭筠听闻钱塘有个七岁便能作诗的奇女子,心中好奇,便特意派人打听鱼幼微的住处,想要亲自考考她。
当温庭筠来到鱼幼微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意外。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院墙早已坍塌,院内只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几卷泛黄的诗书和一盏油灯。鱼幼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裙,正坐在木桌前练字,见有陌生人来访,她并未惊慌,而是起身恭敬行礼,举止得体,全然没有贫民窟孩子的怯懦。
温庭筠开门见山,指着院中的老槐树,让她以 “槐” 为题作诗。鱼幼微略一思索,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庭前槐树阴初合,院里蝉声夏欲阑。寄语行人不须恨,回头犹有岁寒看。” 温庭筠接过诗稿,仔细品读,不禁惊叹。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难得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在诗中蕴含 “岁寒知松柏” 的坚韧之志,这份才情与眼界,远超同龄人。
温庭筠对鱼幼微的才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收她为徒,免费教她作诗填词。此后,温庭筠便成了鱼幼微家的常客,他不仅教她诗词格律,还为她讲解经史子集,带她见识文人雅集。在温庭筠的悉心教导下,鱼幼微的诗词水平突飞猛进,不到两年,便写出了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样饱含感慨的诗句,既展现了她的才情,也道尽了女子无法参加科举、只能空怀壮志的无奈。
随着与温庭筠的接触日益增多,鱼幼微对这位才华横溢、待她温和的老师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她会在温庭筠来访前,特意将院子打扫干净,换上母亲为她缝制的新衣裙;会在作诗时,特意加入一些温柔的意象,希望能引起温庭筠的注意;会在温庭筠离开时,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可温庭筠对这份少女情怀却始终视而不见,他欣赏鱼幼微的才华,也同情她的遭遇,却从未将她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 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温庭筠比鱼幼微大三十多岁),或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给不了她安稳,又或许,他只是将她当作一个值得培养的晚辈。
唐大中四年(850 年),温庭筠因幕府调动,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江陵任职。离别那天,鱼幼微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还写下一首《送温飞卿赴江陵》:“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诗中满是不舍与牵挂,温庭筠读罢,心中虽有触动,却也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嘱咐她 “好生读书,莫负才华”,便转身离去。望着温庭筠远去的背影,鱼幼微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她知道,自己的第一段情愫,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空。
温庭筠离开后,鱼幼微与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繁华的长安 —— 那里不仅是大唐的都城,更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鱼幼微希望能在长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能再次见到温庭筠。
初到长安时,鱼幼微母女只能住在城外的客栈里。长安的繁华远超钱塘,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酒肆茶坊里人声鼎沸,可这繁华却与她们无关。为了攒钱在长安立足,鱼幼微开始替人抄写诗文、代作书信,偶尔也会将自己的诗作投给一些文人雅集。她的诗作风华绝代,很快便在长安的文人圈中传开,人们都知道,有一个从钱塘来的才女,名叫鱼幼微,其才情不输男子。
唐大中六年(852 年),温庭筠因公务再次来到长安。得知鱼幼微也在长安,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她。此时的鱼幼微已长成十六岁的少女,容貌清丽,气质温婉,举手投足间既有江南女子的柔美,又有文人的清雅。温庭筠见她在长安过得艰难,便想为她寻一个安稳的归宿。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李亿,李亿出身名门望族,时任左补阙,年轻有为,且为人温和,是个不错的人选。
温庭筠安排了一场宴席,让鱼幼微与李亿相见。宴席上,鱼幼微身着淡紫色衣裙,静坐一旁,偶尔与众人吟诗作对,言辞清雅,才情逼人。李亿本就听闻过鱼幼微的名声,见她本人如此出众,心中顿时生出好感。而鱼幼微见李亿仪表堂堂,谈吐不凡,且对自己的诗作颇为欣赏,心中也泛起了涟漪。
此后,李亿便经常约鱼幼微出游,他们一起在曲江池边赏荷,在大雁塔下题诗,在芙蓉园里观灯。李亿对鱼幼微温柔体贴,不仅为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时常与她探讨诗词,欣赏她的才华。在李亿的追求下,鱼幼微很快便陷入了爱情,她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然而,鱼幼微不知道的是,李亿早已娶妻,他的妻子裴氏出身河东裴氏 —— 唐代最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一,性格强势,善妒成性。李亿虽爱慕鱼幼微,却不敢违抗妻子的意愿,只能将鱼幼微纳为妾室,且不敢让裴氏知道。
他们在长安城外的一处宅院中建了一个秘密的小家,那段时光,是鱼幼微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李亿会偷偷从家中溜出来,与她共度良宵;会为她带来宫中的点心和名贵的丝绸;会在她作诗时,从身后轻轻为她披上外衣。鱼幼微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写下了许多柔情蜜意的诗句,如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鸳鸯暖卧沙浦,砠?冷浸汀洲。凝情处,落英缤纷;断肠时,飞絮蒙蒙。想人生有限身,浑忘了无限愁。” 字里行间,满是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盼。
可好景不长,裴氏很快便得知了鱼幼微的存在。河东裴氏在朝中势力庞大,裴氏更是骄横跋扈,她怎能容忍丈夫有其他女人?裴氏当即大闹一场,不仅痛骂李亿,还派人找到了鱼幼微的住处,将她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动手打了她。
李亿得知后,既愤怒又无奈。他想保护鱼幼微,却又畏惧裴氏及其家族的势力 —— 若得罪裴氏,他的仕途很可能就此断送。在裴氏的逼迫下,李亿只能选择妥协。他来到鱼幼微的住处,满脸愧疚地告诉她,自己不得不将她送走。
鱼幼微如遭雷击,她不敢相信,那个曾对自己许下 “一生一世一双人” 誓言的男人,竟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她。她哭着质问李亿:“你曾说过会永远保护我,为何如今要弃我而去?” 李亿只是低着头,不停地道歉,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反抗的话。最终,鱼幼微心灰意冷,她知道,在权势与家族面前,自己的爱情不堪一击。
唐大中九年(855 年),李亿将鱼幼微送到了长安城外的咸宜观,让她暂时出家为女冠,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接她回来。临别时,李亿送给鱼幼微一枚玉佩,承诺道:“幼微,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接你出来,绝不负你。” 鱼幼微接过玉佩,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望着李亿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绝望 —— 她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咸宜观是长安着名的道观,里面的女冠大多是因家族变故、情场失意或厌倦尘世而前来出家的女子。按照唐代的规定,女冠可以自由出入道观,与文人墨客交往,不必像普通尼姑那样严守清规戒律。这对于才华横溢又心有不甘的鱼幼微来说,或许是一个暂时的容身之所。
入观后,鱼幼微按照道观的规矩,取道号 “玄机”,从此,世间再无鱼幼微,只有鱼玄机。初到咸宜观时,鱼玄机还对李亿抱有幻想,她每天都会站在观门口,望着长安的方向,期盼着李亿能如约来接她。她写下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的诗句,将对李亿的思念融入其中,字里行间满是痴情。
可日复一日,李亿始终没有出现。后来,鱼玄机从一位来访的文人那里得知,李亿早已被裴氏逼着调往扬州任职,且在扬州又纳了一位妾室,早已将她忘得一干二净。得知真相的那一刻,鱼玄机彻底心死,她将李亿送给她的玉佩摔碎在地上,泪水汹涌而出 —— 她多年的爱恋与期盼,终究成了一场笑话。
心死之后,鱼玄机仿佛变了一个人。她不再执着于爱情,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诗词创作与社交中。她凭借着出众的才情与容貌,很快便成为了长安文人圈中的焦点。每天都有文人墨客慕名来到咸宜观,与鱼玄机吟诗作对、饮酒畅谈。他们中有诗人、画家、官员,甚至还有一些皇室宗亲。
鱼玄机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的温柔婉约渐渐被豪放与洒脱取代。她写下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邀请文人雅士前来做客;写下 “酒恶时拈花蕊嗅,花香醉里厌金杯”,展现自己放浪形骸的一面;写下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表达对传统礼教的蔑视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她的诗句大胆直白,充满了女性意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了诗词,鱼玄机还擅长书法与绘画。她的书法笔力遒劲,风格洒脱,颇有男子气概;她的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意境悠远,色彩淡雅,深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以能得到鱼玄机的字画为荣,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求购。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鱼玄机的生活也变得越发奢靡。她在咸宜观中修建了精致的庭院,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还雇佣了几个侍女伺候自己。她每天穿着华丽的道袍,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通宵达旦。有人说她 “风流不羁,不守清规”,也有人说她 “才情绝世,敢爱敢恨”,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鱼玄机都毫不在意,她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不再受任何人的束缚。
在与文人的交往中,鱼玄机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年轻的诗人左名扬。左名扬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且容貌俊美,与鱼玄机一见如故。他们经常一起在观中赏月、吟诗,左名扬欣赏鱼玄机的才情与洒脱,鱼玄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