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大会结束后,便是盛大的庆功酒宴。
广场上摆开了长长的桌子,上面堆满了美食佳肴,酒水管够。
将士们卸下了连日征战的疲惫,开怀畅饮,互相吹嘘着战场上的英勇,气氛热烈非凡。
吴桥带着核心班子成员,挨桌向将士们敬酒,感谢他们的付出。
所到之处,皆是激动万分的面孔和震天的欢呼。
在这喧闹的背景下,也有一些温馨的角落。
在广场边缘,一位年轻的妇人,怀里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正踮着脚尖在人群中寻找。
她是李成武的妻子翠花。
终于,她看到了穿着崭新尉官制服、正被同僚们围着祝贺的丈夫。
“成武!”她喊了一声。
李成武闻声看来,脸上露出笑容,挤开人群走了过来。
“看你,喝这么多!”翠花嗔怪地替他拍了拍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眼中却满是骄傲,“这下可好了,当上大官了!”
李成武嘿嘿傻笑,摸了摸儿子的小脸:“啥大官,就是替东主和弟兄们办事。以后,咱家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嗯!”翠花用力点头,低声道,“听说这次立功,除了升官,还有不少赏钱和田地……咱家那破房子,是不是可以翻新一下了?娃也大了……”
“翻!必须翻!盖个大瓦房!”李成武意气风发。
不远处,几个普通士兵的妻子聚在一起,一边看着热闹,一边闲聊。
“瞧见没?王家那口子,听说这次砍了三个倭寇脑袋,升了排长,还得了二十两银子的赏钱!”
“啧啧,二十两!够他们家舒舒服服过两年了!”
“还是当兵有出息啊!以前在老家,种地哪年能攒下十两银子?”
“可不是嘛!听说阵亡的抚恤也高,家里老人孩子都有人管……在这陵水,当兵虽然危险,但值!”
“唉,就是苦了那些没回来的……”
气氛稍稍沉默,随即又被更大的喧闹声淹没。
这就是生活,有荣耀,有喜悦,也有无法避免的悲伤,但总体而言,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主导着这里。
……
而在河口基地,刚刚被任命为河口地区参谋官的吴福,正对着地图和一份命令文书发愁。
在参谋人员培训课程学习完的阿福被吴桥打发到了林响身边,跟着林响学习和实战了大半年。
之前阿福死活不肯离开陵水,说要照顾吴桥,吴桥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新青年,怎么可能会适应一个男的来照顾生活起居。
当然,如果要,那也是得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来照顾才合适……
命令是前参谋长、现海军参谋长林响离开前下达的:清剿河口附近海域及岛屿上藏匿的马来海盗。
“我的个娘诶……”吴福挠着头,“桥哥儿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让我打海盗……”
……
陈磷带着海战大捷的露布飞报,以及一份沉甸甸、密级极高的奏章,日夜兼程,赶回了北京城。
按理说,前线指挥官不该亲自回来报捷,但他有不得不回的理由——那支名为“定北”的神秘舰队,以及他们允诺的军械贸易,事关重大,绝非他一个提督能在前线擅自决断,必须当面呈报兵部乃至陛下。
在他离开平壤前,赵三果然如约派人送来了一批“样品”——两支造型精良、配备着刺刀的火铳,以及一大一小两门火炮。
来人告知,这火铳名为“1590式”,而那两门炮则分别是24磅和9磅的“长身管炮”。
就是这几件“样品”,在平壤大营里引起了远比海战捷报更大的轰动!
当陈磷和李如松等人第一次拿起那“1590式”火铳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铳通体打磨光滑,木质枪托线条流畅,金属部件闪着幽蓝冷光,结构紧凑精密。
最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击发机构——没有繁琐的火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夹着燧石的机括!
此时,毕懋康的《军器图说》尚未问世,燧发枪对大明朝堂而言,几乎是传说中的东西。
“这……无需火绳?如何击发?”李如松拿着火铳,翻来覆去地看,满脸不可思议。
陈蚕亲自带人试射。装填、瞄准、扣动扳机——“啪嗒!”燧石撞击药池盖板,火星引燃火药,“砰!”一声脆响,远处木靶应声而碎!
连续试射了数十发,除了几次因操作不熟导致的微小故障,绝大多数都成功击发,其哑火率远低于明军制式的火绳枪!
更妙的是,装上那名为“刺刀”的利刃后,这火铳立刻变成了一杆犀利的长枪!
“神器!真乃神器也!”李如松抚摸着温热的枪管,赞叹连连,“比我军中的三眼铳强出何止一筹!射毕即可搏杀,省却多少长枪手护卫!”
而那两门火炮,更是让见惯了各式大将军炮、佛郎机炮的明军将领们瞠目结舌。
炮身明显比同等级的大明火炮更轻,通体由某种极其坚韧的精钢打造,炮管修长。 试射时,无论是24磅的重炮还是9磅的轻炮,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超明军现有装备,炮弹落点又远又准!
“这定北……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造出如此利器?”李如松看着那泛着金属冷光的炮身,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那么,吴桥为何会拿出燧发枪和现役的先进火炮,而不是畅销南洋的火绳枪和旧炮来糊弄大明呢?
这背后,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灵魂,脑子清醒得很。
这可是万历年间的大明,不是崇祯那个烂摊子!
嘉靖和张居正改革留下的家底还没被彻底败光,九边的精锐边军、庞大的战争潜力都还在。
跟这个时期的明朝硬碰硬?
除非他吴桥脑子被门夹了!
那是自寻死路。
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流淌的是汉家的血。
眼睁睁看着大明继续在原有的历史轨道上滑向衰败,最终让关外的建州鞑子捡了天大的便宜,入主中原,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固然要开拓自己的基业,但也绝不希望故国沉沦,让神州陆沉、衣冠涂炭的悲剧重演。
提供这些领先时代的武器,固然有换取资源、维系关系的现实需求,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份“扶一把”的心思?
他希望大明军队能因此更强一些,哪怕只是强一点点,或许就能在未来改变一些关键节点的走向。
当然,他也有绝对的自信。
这燧发枪的弹簧钢材、枪机精密加工,这火炮的优质钢铸炮技术和身管自紧工艺,以这个时代连基础材料学为何物都不知道的科技水平,就算把图纸和实物摆在明朝工匠面前,给他们十年、二十年,也绝对仿造不出来!
技术代差,就是最坚固的壁垒。
广场上摆开了长长的桌子,上面堆满了美食佳肴,酒水管够。
将士们卸下了连日征战的疲惫,开怀畅饮,互相吹嘘着战场上的英勇,气氛热烈非凡。
吴桥带着核心班子成员,挨桌向将士们敬酒,感谢他们的付出。
所到之处,皆是激动万分的面孔和震天的欢呼。
在这喧闹的背景下,也有一些温馨的角落。
在广场边缘,一位年轻的妇人,怀里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正踮着脚尖在人群中寻找。
她是李成武的妻子翠花。
终于,她看到了穿着崭新尉官制服、正被同僚们围着祝贺的丈夫。
“成武!”她喊了一声。
李成武闻声看来,脸上露出笑容,挤开人群走了过来。
“看你,喝这么多!”翠花嗔怪地替他拍了拍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眼中却满是骄傲,“这下可好了,当上大官了!”
李成武嘿嘿傻笑,摸了摸儿子的小脸:“啥大官,就是替东主和弟兄们办事。以后,咱家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嗯!”翠花用力点头,低声道,“听说这次立功,除了升官,还有不少赏钱和田地……咱家那破房子,是不是可以翻新一下了?娃也大了……”
“翻!必须翻!盖个大瓦房!”李成武意气风发。
不远处,几个普通士兵的妻子聚在一起,一边看着热闹,一边闲聊。
“瞧见没?王家那口子,听说这次砍了三个倭寇脑袋,升了排长,还得了二十两银子的赏钱!”
“啧啧,二十两!够他们家舒舒服服过两年了!”
“还是当兵有出息啊!以前在老家,种地哪年能攒下十两银子?”
“可不是嘛!听说阵亡的抚恤也高,家里老人孩子都有人管……在这陵水,当兵虽然危险,但值!”
“唉,就是苦了那些没回来的……”
气氛稍稍沉默,随即又被更大的喧闹声淹没。
这就是生活,有荣耀,有喜悦,也有无法避免的悲伤,但总体而言,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主导着这里。
……
而在河口基地,刚刚被任命为河口地区参谋官的吴福,正对着地图和一份命令文书发愁。
在参谋人员培训课程学习完的阿福被吴桥打发到了林响身边,跟着林响学习和实战了大半年。
之前阿福死活不肯离开陵水,说要照顾吴桥,吴桥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新青年,怎么可能会适应一个男的来照顾生活起居。
当然,如果要,那也是得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来照顾才合适……
命令是前参谋长、现海军参谋长林响离开前下达的:清剿河口附近海域及岛屿上藏匿的马来海盗。
“我的个娘诶……”吴福挠着头,“桥哥儿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让我打海盗……”
……
陈磷带着海战大捷的露布飞报,以及一份沉甸甸、密级极高的奏章,日夜兼程,赶回了北京城。
按理说,前线指挥官不该亲自回来报捷,但他有不得不回的理由——那支名为“定北”的神秘舰队,以及他们允诺的军械贸易,事关重大,绝非他一个提督能在前线擅自决断,必须当面呈报兵部乃至陛下。
在他离开平壤前,赵三果然如约派人送来了一批“样品”——两支造型精良、配备着刺刀的火铳,以及一大一小两门火炮。
来人告知,这火铳名为“1590式”,而那两门炮则分别是24磅和9磅的“长身管炮”。
就是这几件“样品”,在平壤大营里引起了远比海战捷报更大的轰动!
当陈磷和李如松等人第一次拿起那“1590式”火铳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铳通体打磨光滑,木质枪托线条流畅,金属部件闪着幽蓝冷光,结构紧凑精密。
最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击发机构——没有繁琐的火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夹着燧石的机括!
此时,毕懋康的《军器图说》尚未问世,燧发枪对大明朝堂而言,几乎是传说中的东西。
“这……无需火绳?如何击发?”李如松拿着火铳,翻来覆去地看,满脸不可思议。
陈蚕亲自带人试射。装填、瞄准、扣动扳机——“啪嗒!”燧石撞击药池盖板,火星引燃火药,“砰!”一声脆响,远处木靶应声而碎!
连续试射了数十发,除了几次因操作不熟导致的微小故障,绝大多数都成功击发,其哑火率远低于明军制式的火绳枪!
更妙的是,装上那名为“刺刀”的利刃后,这火铳立刻变成了一杆犀利的长枪!
“神器!真乃神器也!”李如松抚摸着温热的枪管,赞叹连连,“比我军中的三眼铳强出何止一筹!射毕即可搏杀,省却多少长枪手护卫!”
而那两门火炮,更是让见惯了各式大将军炮、佛郎机炮的明军将领们瞠目结舌。
炮身明显比同等级的大明火炮更轻,通体由某种极其坚韧的精钢打造,炮管修长。 试射时,无论是24磅的重炮还是9磅的轻炮,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超明军现有装备,炮弹落点又远又准!
“这定北……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造出如此利器?”李如松看着那泛着金属冷光的炮身,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那么,吴桥为何会拿出燧发枪和现役的先进火炮,而不是畅销南洋的火绳枪和旧炮来糊弄大明呢?
这背后,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灵魂,脑子清醒得很。
这可是万历年间的大明,不是崇祯那个烂摊子!
嘉靖和张居正改革留下的家底还没被彻底败光,九边的精锐边军、庞大的战争潜力都还在。
跟这个时期的明朝硬碰硬?
除非他吴桥脑子被门夹了!
那是自寻死路。
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流淌的是汉家的血。
眼睁睁看着大明继续在原有的历史轨道上滑向衰败,最终让关外的建州鞑子捡了天大的便宜,入主中原,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固然要开拓自己的基业,但也绝不希望故国沉沦,让神州陆沉、衣冠涂炭的悲剧重演。
提供这些领先时代的武器,固然有换取资源、维系关系的现实需求,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份“扶一把”的心思?
他希望大明军队能因此更强一些,哪怕只是强一点点,或许就能在未来改变一些关键节点的走向。
当然,他也有绝对的自信。
这燧发枪的弹簧钢材、枪机精密加工,这火炮的优质钢铸炮技术和身管自紧工艺,以这个时代连基础材料学为何物都不知道的科技水平,就算把图纸和实物摆在明朝工匠面前,给他们十年、二十年,也绝对仿造不出来!
技术代差,就是最坚固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