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退守汉城-《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他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地走出寝帐,望着东方泛起的、冰冷而无情的鱼肚白,眼中布满了蛛网般的血丝,那里面充满了不甘、愤怒。

  清晨,中军大帐再次聚将。

  所有将领都注意到,太阁殿下那令人恐惧的、火山般的狂怒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更加不安的、死水般的平静。

  丰臣秀吉缓缓扫视了一圈帐下诸将,目光在一些面露焦虑的西国大名脸上停留了片刻,又在加藤清正等主战派不甘的眼神上掠过。

  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仿佛每一个字都用尽了全身力气。

  “传令……全军,停止北上。”

  帐内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顿了顿,喉结滚动了一下,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了后面的话:“后队变前队,各部依次序……保持警戒……撤回汉城。”

  这道命令如同一声闷雷,在所有人心中炸响。

  虽然不少人早有预感,但真正从至高无上的太阁口中说出,依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一种梦想破碎的虚无感。

  “太阁殿下!不可啊!” 加藤清正猛地出列,情绪激动,“我军已近平壤,岂能不战而退?末将愿为前锋,必为殿下攻破此城!”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够了!” 丰臣秀吉猛地打断他,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如刀,但那锐利背后是深深的疲惫,“执行命令!若有延误,畏缩不前者——军法处置!”

  他不能再冒险,也冒不起这个险了。

  相比于一场胜负难料、甚至极有可能赔上他全部政治资本和军事老本的攻城战,保住现有的成果,稳住内部岌岌可危的人心,才是他现在唯一、也是最后的选择。

  尽管,这个选择充满了无尽的屈辱和挫败感。

  日军的北进攻势,就这样在明军骑兵持续不断的狠辣打击和内部愈发沉重的压力下,戛然而止,狼狈收场。

  庞大的军队开始缓慢而混乱地向南转向,撤回汉城。

  平壤之围,未战先解。

  ……

  定北港的码头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十二艘一千二百料的大型广式福船稳稳地停靠在加固过的水泥码头上,它们那高耸的桅杆和硬质的帆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穿着短褂、皮肤黝黑的工人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如同蚂蚁搬家般,将一袋袋沉甸甸的麻包从仓库中搬出,在装上码头上新装的畜力吊车,这种装了铁滑轮,用数头牛拉动的吊车能一次就吊运将近10石粮食,大大加快了装船的速度。

  吊运上船的麻包里装的,正是从日本四国、九州等地劫掠来的大米和豆子。

  这些原本应该滋养倭寇军队的粮秣,此刻却成了支援抗倭前线的军需。

  吴桥和陈五常站在码头旁一处稍高的栈桥上,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东家,首批一万石大米,五百石豆子,都已经清点完毕,正在装船。分成两批,第一批六艘船三日后出发,第二批六艘五日后启航,目的地是铁山港,宋侍郎那边已经派人接应了。”

  陈五常低声汇报着,手里拿着账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笔数字。

  吴桥点了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装满粮食的福船上。

  若是在平常年月,或者说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这么大张旗鼓地组织船队,满载粮食在黄海、渤海海域航行,简直就是给倭寇水师送菜上门。

  倭寇的那些关船、安宅船,肯定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上来,劫掠这些宝贵的补给。

  但现在嘛……

  想到刚刚由快船送来的、还带着海风咸味的情报,吴桥嘴角不由微微勾起。

  丰臣秀吉那老猴子,已经灰头土脸地从平壤城外缩回汉城去了!

  李如松和李如柏、祖承训他们干得漂亮,一番敌后骚扰,直接把日军北进的势头给掐断了。

  “听说,丰臣秀吉退回汉城了?”陈五常也知道了消息,小声确认道。

  “嗯,”吴桥淡淡应了一声,“被李如松派骑兵抄了后路,烧了粮草,断了补给,本土又被我们搅得天翻地覆,他不敢再往前走了。”

  这正是吴桥想要的结果。

  他麾下那支“海盗”舰队持续不断地袭击日本沿海,不仅仅是为了财物和人口,更深层的目的,就是配合朝鲜正面的明军,极大地牵制、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和后勤供应。

  现在看来,效果显着。

  丰臣秀吉现在恐怕连往朝鲜运兵运粮都得提心吊胆,倾尽全力派出战船护卫,哪还有多余的兵力和船只跑到大明沿海来搞袭击、截粮道?

  “如此一来,我们这运粮的差事,倒是安全了不少。”陈五常笑道。

  “安全是相对的,小心驶得万年船。”吴桥嘱咐道,“告诉船队的把头们,航线尽量靠北,避开日军可能活动的区域,到了朝鲜海域,也要和朝鲜水师或者陈磷将军的船队取得联系,确保万无一失。”

  “明白,东家放心。”陈五常郑重记下。

  看着眼前这十二艘即将满载启航的粮船,吴桥心中大定。

  他知道,自己这边能做的,已经做到了极致。

  持续给日军放血,扰乱其后方,现在又为前线大军提供了宝贵的粮食补给。

  剩下的正面战场上的硬仗,就该由李如松和他的大明雄师去跟丰臣秀吉慢慢掰扯了。

  “只要李如松不是太蠢,凭借现在的局面,把丰臣秀吉这几十万大军拖死在朝鲜,问题不大。”吴桥心里盘算着,“就算不能立刻把他们赶下海,也能把他们耗得油尽灯枯。”

  他对李如松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历史上这位猛将就在朝鲜打出了威风。

  如今自己又在背后给了这么多“助攻”,要是李如松还不能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那他也无话可说了。

  “五常,”吴桥收回目光,转向陈五常,语气变得严肃,“接下来,我们的重心要稍微调整一下。”

  “东家请吩咐。”

  “加大对那个德川家康的贸易力度。”吴桥眼中闪过一丝算计,“他躲在后面,看着丰臣秀吉在前面拼命消耗,心里指不定怎么乐呢。我们多卖给他一些他需要的物资,加大供应淘汰下来的旧式火铳还有太刀,要让他更有底气。”

  “另外,”他顿了顿,继续道,“让我们在日本的人,密切留意倭寇国内的动向,尤其是那些对丰臣秀吉不满的大名,还有京都朝廷那边的反应。丰臣秀吉这次退兵,威信大损,国内肯定暗流涌动。我们要掌握第一手消息。”

  “是!我立刻去安排!”陈五常心领神会,知道东家这是要继续给丰臣秀吉上眼药,从内部瓦解敌人的力量。

  吴桥最后看了一眼那浩浩荡荡的运粮船队,转身离开了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