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员方向的“猎鲨”舰队派回的运输船,接二连三地驶入陵水秘密军港。
每一次靠岸,都意味着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倾倒。
码头上,早已得到指令的陵水总督孙孟霖亲自坐镇,指挥着大批书记官、库管和护卫军士兵,日夜不停地清点、登记、搬运、入库。
整个港口区域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金银与物资的漩涡中心。
统计工作繁重而细致。
除了堆积如山的稻米、杂粮、干鱼、腌菜等粮食。
还有大量硫磺、硝石、铜料、生铁等战略物资。
以及无数缴获的日本刀、具足、弓矢等军械,这些虽不如陵水自产,但回炉重铸或用于武装辅助部队也是极好的。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沉甸甸的箱笼,里面装满了从萨摩藩府库、武士宅邸及富商家中搜刮来的金银锭、各式金银器、珍珠、玛瑙、珊瑚等财宝。
书记官们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记录册飞快地翻页。
除了物资,更棘手的则是人的安置。
那一千余名从萨摩藩掳来的年轻东瀛女子,被暂时集中安置在港口附近临时设立的、有女兵看守的营区内。
她们大多惊惶不安,语言不通,对未来充满恐惧。
如何处置她们,成了一个需要谨慎解决的问题。
经过数日的紧张统计,一份初步的《萨摩征掠收获汇总及处置预案》被呈送到了吴桥的案头。
同时送来的,还有孙孟霖关于近期陵水自身财政收支的报告。
书房内,吴桥仔细翻阅着这两份报告,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萨摩之战的收获确实惊人,初步折算,金银及贵重物品价值竟高达一千五百余万两白银!
这几乎相当于大明朝廷鼎盛时期一年的岁入!
吴桥心中不由感慨:“果然是杀人放火金腰带……这零元购的买卖,来钱是真快。”
这笔横财,极大地缓解了他心中的财政焦虑。
而关于战利品的分配,吴桥提笔作出批示。
即刻从此次收获中,拨出二百万两,用于对参与萨摩之战的所有海盗舰队官兵进行奖赏。
功劳大小,由余宏、赵三、李横核定,务必公允,尽快发放,以激励士气。
另拨出五十万两,作为战死及重伤致残人员的抚恤金。
对其家眷,予以优厚抚恤,子女由陵水抚养至成年并安排出路,父母由陵水赡养终老。
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拨出三十万两,专门奖赏澳洲探索舰队全体成员。
王海、李闯及有功人员另行重赏。
他们的功绩,丝毫不亚于战场厮杀。
至于那一千多东瀛年轻女子。
允许此次参与萨摩作战的官兵及澳洲探索归来的船员,但限未婚或妻子死于此前灾乱者,依军功和贡献,优先申请婚配,需双方情愿,不得用强,由民政部门统一登记办理。
再抽调二百名女子,随贸易运输船队发往河口堡。
抽调三百名女子发往坤甸。
此两地男多女少问题最为突出,此举可缓解性别失衡,稳定人心,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剩余女子,暂留陵水,妥善安置,可从事纺织、园艺等轻体力劳动,日后逐步配与有功将士或移民中的良善者。
处理完战利品分配,吴桥的思绪转向了更深层的问题。
随着地盘扩大、军队增多、作战形式复杂化,原有的那套简单模仿明军卫所制与家丁制混合的军队体系,已显得臃肿且效率低下。
他需要一套更现代、更高效、更能保证忠诚和战斗力的军事体系。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军衔与编制改革。
以目前陵水控制的海陆两军总兵力,最高编制暂定为旅。
设旅长作为军事主官,负责作战指挥、旅督察官主管思想、纪律、人事、后勤保障,对吴桥直接负责,有一定制衡权。
旅下辖若干团,团设团长、团督察官;团下辖营,营设营长、营指导员,负责基层思想工作和士兵训练作风。
营下辖连,设连长、连指导员;连下辖排,排下辖班。
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和政工体系。
另在旅、团营三级设立参谋部,吸纳有文化、懂军事的青年军官,负责情报分析、作战计划、后勤筹划、训练考核等,使指挥决策专业化、科学化。
吴桥打算引用后世军衔制,但目前规模所限,最高设至中校对应旅长。
以下设少校对应副旅、团长、上尉对应团长、副团长、营长、中尉对应副营、连长、少尉对应副连、排长。
士官设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军衔与职务相对应,但并非完全绑定,可有一定的浮动空间,作为荣誉和资历的体现。
这套体系,融合了指挥、政工、参谋三条线,旨在保证军队的绝对忠诚、高昂士气和专业高效的作战能力。
吴桥深知,思想工作和组织建设,有时比武器装备更重要。
他刚放下笔,孙孟霖便带着财政主管沈文清,以及被特意从东争港召回来的主管梁才文,一同求见。
他们是来正式汇报陵水自身上半年财政情况的。
当沈文清将厚厚一叠账册呈上并简要汇报后,除了早已知情的孙孟霖,吴桥和梁才文都微微吸了口凉气。
收入方面,确实蔚为可观,高达两千九百八十余万两白银。
陵水目前的几发收入有玻璃工坊,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镜子、望远镜片乃独家暴利,远销大明、日朝、南洋乃至通过葡萄牙人销往印度,收入七百余万两。
还有糖厂,陵水及琼州南部甘蔗种植园产出优质白糖、冰糖,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行销大明和日朝南洋等地,收入四百余万两。
陵水的纺织厂,采用新式纺织机织出的棉布,由于质地优良,价格适中,不仅在南洋、日朝大受欢迎,在大明市场也逐步打开局面,收入更是高达五百五十余万两。
至于吴林两家的传统南洋贸易,南洋粮食贸易,从暹罗、占城等地购粮,部分供应自身,大部分销往缺粮的大明东南沿海,对于大明一直以来的粮荒,这买卖一直都是利润丰厚,收入有六百万两。
还有南洋香料贸易,销往大明、日朝,收入二百余万两。
每一次靠岸,都意味着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倾倒。
码头上,早已得到指令的陵水总督孙孟霖亲自坐镇,指挥着大批书记官、库管和护卫军士兵,日夜不停地清点、登记、搬运、入库。
整个港口区域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金银与物资的漩涡中心。
统计工作繁重而细致。
除了堆积如山的稻米、杂粮、干鱼、腌菜等粮食。
还有大量硫磺、硝石、铜料、生铁等战略物资。
以及无数缴获的日本刀、具足、弓矢等军械,这些虽不如陵水自产,但回炉重铸或用于武装辅助部队也是极好的。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沉甸甸的箱笼,里面装满了从萨摩藩府库、武士宅邸及富商家中搜刮来的金银锭、各式金银器、珍珠、玛瑙、珊瑚等财宝。
书记官们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记录册飞快地翻页。
除了物资,更棘手的则是人的安置。
那一千余名从萨摩藩掳来的年轻东瀛女子,被暂时集中安置在港口附近临时设立的、有女兵看守的营区内。
她们大多惊惶不安,语言不通,对未来充满恐惧。
如何处置她们,成了一个需要谨慎解决的问题。
经过数日的紧张统计,一份初步的《萨摩征掠收获汇总及处置预案》被呈送到了吴桥的案头。
同时送来的,还有孙孟霖关于近期陵水自身财政收支的报告。
书房内,吴桥仔细翻阅着这两份报告,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萨摩之战的收获确实惊人,初步折算,金银及贵重物品价值竟高达一千五百余万两白银!
这几乎相当于大明朝廷鼎盛时期一年的岁入!
吴桥心中不由感慨:“果然是杀人放火金腰带……这零元购的买卖,来钱是真快。”
这笔横财,极大地缓解了他心中的财政焦虑。
而关于战利品的分配,吴桥提笔作出批示。
即刻从此次收获中,拨出二百万两,用于对参与萨摩之战的所有海盗舰队官兵进行奖赏。
功劳大小,由余宏、赵三、李横核定,务必公允,尽快发放,以激励士气。
另拨出五十万两,作为战死及重伤致残人员的抚恤金。
对其家眷,予以优厚抚恤,子女由陵水抚养至成年并安排出路,父母由陵水赡养终老。
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拨出三十万两,专门奖赏澳洲探索舰队全体成员。
王海、李闯及有功人员另行重赏。
他们的功绩,丝毫不亚于战场厮杀。
至于那一千多东瀛年轻女子。
允许此次参与萨摩作战的官兵及澳洲探索归来的船员,但限未婚或妻子死于此前灾乱者,依军功和贡献,优先申请婚配,需双方情愿,不得用强,由民政部门统一登记办理。
再抽调二百名女子,随贸易运输船队发往河口堡。
抽调三百名女子发往坤甸。
此两地男多女少问题最为突出,此举可缓解性别失衡,稳定人心,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剩余女子,暂留陵水,妥善安置,可从事纺织、园艺等轻体力劳动,日后逐步配与有功将士或移民中的良善者。
处理完战利品分配,吴桥的思绪转向了更深层的问题。
随着地盘扩大、军队增多、作战形式复杂化,原有的那套简单模仿明军卫所制与家丁制混合的军队体系,已显得臃肿且效率低下。
他需要一套更现代、更高效、更能保证忠诚和战斗力的军事体系。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军衔与编制改革。
以目前陵水控制的海陆两军总兵力,最高编制暂定为旅。
设旅长作为军事主官,负责作战指挥、旅督察官主管思想、纪律、人事、后勤保障,对吴桥直接负责,有一定制衡权。
旅下辖若干团,团设团长、团督察官;团下辖营,营设营长、营指导员,负责基层思想工作和士兵训练作风。
营下辖连,设连长、连指导员;连下辖排,排下辖班。
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和政工体系。
另在旅、团营三级设立参谋部,吸纳有文化、懂军事的青年军官,负责情报分析、作战计划、后勤筹划、训练考核等,使指挥决策专业化、科学化。
吴桥打算引用后世军衔制,但目前规模所限,最高设至中校对应旅长。
以下设少校对应副旅、团长、上尉对应团长、副团长、营长、中尉对应副营、连长、少尉对应副连、排长。
士官设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军衔与职务相对应,但并非完全绑定,可有一定的浮动空间,作为荣誉和资历的体现。
这套体系,融合了指挥、政工、参谋三条线,旨在保证军队的绝对忠诚、高昂士气和专业高效的作战能力。
吴桥深知,思想工作和组织建设,有时比武器装备更重要。
他刚放下笔,孙孟霖便带着财政主管沈文清,以及被特意从东争港召回来的主管梁才文,一同求见。
他们是来正式汇报陵水自身上半年财政情况的。
当沈文清将厚厚一叠账册呈上并简要汇报后,除了早已知情的孙孟霖,吴桥和梁才文都微微吸了口凉气。
收入方面,确实蔚为可观,高达两千九百八十余万两白银。
陵水目前的几发收入有玻璃工坊,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镜子、望远镜片乃独家暴利,远销大明、日朝、南洋乃至通过葡萄牙人销往印度,收入七百余万两。
还有糖厂,陵水及琼州南部甘蔗种植园产出优质白糖、冰糖,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行销大明和日朝南洋等地,收入四百余万两。
陵水的纺织厂,采用新式纺织机织出的棉布,由于质地优良,价格适中,不仅在南洋、日朝大受欢迎,在大明市场也逐步打开局面,收入更是高达五百五十余万两。
至于吴林两家的传统南洋贸易,南洋粮食贸易,从暹罗、占城等地购粮,部分供应自身,大部分销往缺粮的大明东南沿海,对于大明一直以来的粮荒,这买卖一直都是利润丰厚,收入有六百万两。
还有南洋香料贸易,销往大明、日朝,收入二百余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