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院试临近-《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

  时光荏苒。

  转眼间,两月即逝。

  这两月里,“弘文报社”的运作已步入正轨。

  《弘文月报》又出了两期,《小舍旬刊》也发行了四期,凭借着持续优质的内容,尤其是《石头记》情节的层层推进,宝黛钗情感脉络的逐渐展开,以及旬刊上贴近学子生活的时评杂文,使得报纸在青云书院及府城的读书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甚至名声隐隐传到了周边州县。

  报社账面上已积累了近百两银子的盈余,彻底解决了张衍志、王圆几人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以报养读。

  然而,此刻无论是张衍志,还是王圆、高肃,都无暇再去为报社的收益欣喜。

  因为,决定无数读书人命运的第一步,院试,已近在眼前。

  书院里的气氛,仿佛一张逐渐拉满的弓弦,陡然变得紧绷而肃穆。

  往日里随处可见的闲谈、嬉闹消失了,廊下、园中,多是捧着书本埋头苦读,或口中念念有词的身影。

  斋舍的灯火,往往燃至深夜。

  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墨汁与紧张交织的味道。

  赵健已有秀才功名,不必参加院试,他的目标是接下来的乡试,此刻也愈发刻苦。

  而张衍志、王圆、高肃三人,则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所有书院的先生们也调整了教学重心,一切围绕院试展开……

  ……

  这日上午,经义课。

  陈先生手持书卷,面色比往日更加凝重。

  底下坐着的学子们,个个腰背挺直,全神贯注,案头除了必备的典籍,还铺开了笔记用的纸笔,气氛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今日,我等不再逐章逐句讲解经义。”

  陈先生开门见山,声音沉稳而清晰,说道:

  “院试在即,当有的放矢。”

  “我们就来梳理一番,本次院试,经义一科,可能的侧重与主考官的偏好。”

  此言一出,所有学子精神一振,目光灼灼地望向陈先生,手中的笔也已蘸饱了墨。

  “首先,仍是《四书》为重中之重的根本。”

  陈先生踱步道:

  “《大学》、《中庸》,需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

  “尤其是《中庸》里‘致中和’、‘诚明’之论,《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工夫,务求理解透彻,能阐发己见。”

  他停顿一下,看向众人,说道:

  “近来府学风向,以及学政大人多次提及,皆重‘经世致用’。”

  “故而,尔等研读《孟子》‘仁政’、‘王道’、‘民本’诸篇时,切不可空谈道理,需联系时务,思考如何应用于吏治民生。”

  “譬如,‘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可结合当今朝廷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之策论述。”

  学子们纷纷低头疾书,将要点记录下来。

  “再者。”

  陈先生继续道:

  “这次院试的主考官乃本省提学副使汪大人。”

  “汪大人乃隆历二十年进士,为官清正,学问宗程朱理学,尤重‘居敬穷理’。”

  “他极恶浮华空疏之文,欣赏朴实说理、逻辑严密、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诸位行文时,切记戒除骈俪浮词,务求言之有物,理据充分。”

  这时,有学子举手提问,说道:

  “先生,汪大人于《春秋》见解如何?”

  “会否侧重《春秋》大义?”

  陈先生赞许地看了那学子一眼,答道:

  “问得好。”

  “汪大人于《春秋》确有独到见解,尤重‘尊王攘夷’与‘微言大义’。”

  “尔等需对《春秋》中重要事件,如‘郑伯克段于鄢’、‘齐桓晋文之事’等,其背景、是非、寓意了然于胸,并能引伸至忠君爱国、明辨是非之现实意义。”

  又有人问:

  “先生,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古注有出入处,当以何为准?”

  “院试之中,自当以朱注为主流,此为不二法门。”

  陈先生斩钉截铁,说道:

  “然,若能于遵从朱注基础上,稍涉古注以佐证,且言之成理。”

  “或更能显尔等涉猎之广,思考之深,但切记不可偏离朱注根本,画虎不成反类犬。”

  课堂之上,问答不断,气氛热烈而专注。

  陈先生引经据典,分析鞭辟入里,将可能的考点、答题的要点、主考官的偏好,一一剖析明白。

  学子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提问者皆切中要害,显示出这两个月来的全力备考已见成效。

  张衍志坐在其中,听得格外认真。

  他虽自信学识扎实,更有超越时代的见解,但,也深知科举场上的规矩和风向至关重要。

  不敢有丝毫大意,将陈先生所讲要点与自己平日所思相互印证,仔细记录在笔记上,不时凝眉思索,偶有所得,便在一旁写下批注。

  他的目光沉静而专注,与其他同窗一样,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这关乎前途命运的备考之中。

  这两个月报社的成功,带来的些许浮躁早已沉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自信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院试,是他踏入科举仕途的第一步,必须走得稳健,走得漂亮。

  明伦斋内,只有陈先生沉稳的讲授声,学子们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那无声却澎湃的进取之心在跃动。

  所有人都明白,最后的冲刺时刻,已经到了!

  ……

  随后。

  陈先生将主要的考点和注意事项剖析完毕,课堂临近尾声。

  他环视了一圈底下神色各异的学子,沉默了片刻,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又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心脏骤紧的消息:

  “经义学问,固然是根本。”

  “但,科场之事,有时亦讲求几分气运。”

  他缓缓道:“尔等需知,自院试起,为防微杜渐,亦或是……上层默许的汰选之法。”

  “每次阅卷,待同考官批阅完毕,荐上试卷后,主考官或有监临官,会于荐卷之中,随机抽取数份,不问缘由,不看内容,直接以朱笔‘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