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箭圣的沉默-《天命擂台:我携四十九英灵守国门》

  林凡的意识,如同穿越一条由时光与尘埃构筑的长河,拨开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最终停留在了一片超脱凡俗、意境深远的奇异景象之前。

  此地并非他曾见过的金戈铁马、杀气冲霄的古战场,也非庄严肃穆、承载着王道兴衰的巍峨庙堂,而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生机勃勃却又透着孤高与锋锐的箭竹林。

  竹影摇曳,婆娑起舞,风声穿过竹隙,发出萧瑟而清越的鸣响,宛如自然的丝竹之乐。

  视线所及,每一根竹子都挺拔笔直,倔强地指向苍穹,竹节坚硬如百炼精铁,竹叶边缘锋锐似能割裂空气。

  这片竹海本身,就仿佛是一件巨大而无形的兵器,蕴含着无穷的锐气。

  在竹海的最中央,一座以竹为骨、以茅草为顶的简朴屋舍静静矗立,不染尘埃。

  屋前,有一方巨大而光滑如镜的石台,台上空无一物,却自然散发着一股令人心神悸动、仿佛能被无形锋芒所伤的锐利气息。

  一个孤独的身影,背对林凡,静坐于石台之旁。

  他身着最普通的粗布葛衣,长发未经梳理,随意披散在肩头,身形算不得魁梧雄壮,但坐在那里,却给人一种如同亘古磐石般不可动摇、与天地根基相连的沉凝感觉。

  他手中并无传说中那张震古烁今的神弓,也无寒光闪闪的利箭,只是那般静静地坐着,仿佛他本身便是这片箭竹林的一部分,是这方石台的延伸,是这天地间流动的风的化身。

  万籁似乎都因他的存在而沉寂,唯有道法自然。

  正是养由基,春秋时期楚国神射手,百步穿杨典故的源头,箭无虚发的代名词,被后世尊称为“箭圣”,更有“养一箭”之威名,意指其出一箭,则胜负已分。

  林凡收敛心神,步履放得极轻,缓步上前,在距离石台数丈之外停下,整理衣冠,而后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

  “后世末学林凡,冒昧踏足圣地,拜见养由基将军。”

  那静坐的身影并未回头,甚至连一丝最微小的姿势都未曾改变,只有一道平静得如同古井深水、不起丝毫波澜的声音传来,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岁月风霜,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淡漠:

  “此地,清静已久,已不知多少岁月,无客来访。”

  林凡心中微微一凛。

  养由基的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情绪的色彩,既无对于外来者的欢迎,也无对于被打扰的排斥,只有一种近乎天道运行、冷眼旁观世间万物的极致淡漠。

  “晚辈深知冒昧,然事出有因。”林凡直言不讳,道明来意。

  “今日之华夏,于一场关乎诸天文明的擂台上,遭逢异邦恶意挑衅。

  此挑衅非同小可,其心可诛。

  故,晚辈特来,恳请将军出山,再展昔日神射之威,以正视听,扬我国威于星海之间。”

  “挑衅?”养由基的声音依旧平淡得没有一丝起伏,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

  “王权更迭,霸业兴衰,诸侯相互征伐,此乃春秋之世常态。何日无争执?何日无兵戈?”

  “此次,截然不同。”林凡语气沉凝,加重了分量。

  “对手乃东海之外的东瀛倭国。其心术不正,其意图恶毒至极。

  彼辈竟特意指定‘金陵’古城墙为对决战场,其用心,绝非单纯争胜,而是意在撕裂我民族内心深处尚未完全愈合的古老伤疤,其行径…堪称卑劣无耻!”

  他将日本激进派别那包藏祸心的挑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针对华夏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刻恶意,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传递过去,试图激起这位古老箭圣的共鸣。

  然而,养由基听完这番蕴含着现代民族情绪的叙述,只是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应了一个“哦”字,便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依旧背对林凡,稳坐如松,仿佛林凡所描述的国仇家恨、民族尊严,与此刻萦绕在竹林间的风声、竹叶的摩挲声并无本质区别,皆是过眼云烟。

  林凡等待了许久,周遭只有风声竹韵,不见养由基有任何回应。

  他心中不免有些急切,忍不住再次开口,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将军!此战关系重大,关乎我华夏之国格体面,关乎我民族之尊严荣辱!

  倭人如此猖狂跋扈,若我辈怯战不应,或应战而败,则国威必然受损,天下如何看待?亿万同胞之心,何能得安?”

  石台旁那仿佛亘古不变的背影,终于因林凡这番话而有了细微的动作。

  他并未转身,只是缓缓抬起了右手,伸出一根食指,姿态随意地在他面前的虚空中,轻轻一点。

  “咻——!”

  一道无形无质、肉眼完全无法捕捉,但灵魂却能清晰感知到的、锐利到了极点的意念,如同最纤细却最坚韧的丝线,破空而出!

  这道意念瞬间穿透了前方数十根密集生长的箭竹。

  奇异的是,那些被穿透的竹子,坚硬的外皮上并未留下任何孔洞痕迹,但其内在的生机与灵韵,却仿佛被一股绝对精准的力量瞬间截断、剥离。

  几乎是同时,那些竹子上的翠绿竹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了光泽,变得枯黄,继而纷纷凋零飘落,尚未触及地面,便已化为飞灰。

  “箭之道,其精髓在于‘中’。”

  养由基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依旧不带感情,却字字如锤,敲打在林凡心头。

  “中之要诀,在于‘静’。心若不定,不静,则双眼必受蒙蔽,无法明察秋毫;

  眼既不明,则箭出必偏,难以中的。

  汝此刻心绪已乱,浮躁不安,如此状态,何以妄言迎战强敌?”

  林凡闻言,如遭当头棒喝,猛然惊醒。

  他意识到,自己方才因对方的态度和内心的愤懑,确实心潮起伏,失了平常心,更失了作为一名沟通者应有的沉稳。

  养由基并非不理会,而是在第一时间,便点出了他的问题所在。

  他立刻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气血与杂念,努力让灵台恢复清明。

  再次开口时,他的语气明显变得沉稳、坚定:

  “将军教训的是,是晚辈失态了。

  然,晚辈心神之乱,非为个人一时之荣辱得失,实因倭人所为,已然触及我华夏血脉传承中,那段最为沉痛、至今仍在隐隐作痛的集体记忆。

  此痛,绵延百年,深入骨髓,刻骨铭心!

  晚辈此番恳请将军出手,其本意绝非为了简单的杀戮与征服,实是为了…雪洗国耻!

  是为了告慰那场浩劫中无数枉死的冤魂,为他们,向历史讨还一个早就该有的公道!”

  他将那份深埋于整个民族记忆深处、承载着无数血泪的悲怆与屈辱,不再加以任何掩饰,通过自身最纯粹的精神意念,毫无保留地、汹涌地传递过去,试图让这位千年前的古人,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沉重。

  这一次,养由基沉默了更久。

  竹林间,唯有风声依旧呜咽,仿佛也在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良久,久到林凡几乎以为时间已经凝固,养由基那淡漠的声音才再次幽幽响起,而这一次,那声音里,竟然破天荒地带上了一丝几不可察的…困惑与探寻:

  “某这一生,弓开无数次,箭出如流星。射过噬人猛虎,射过苍穹雕鸷,射过敌军统帅的旌旗,射过叛臣贼子的盔缨…箭离弦,则必中的,从无例外。

  然,箭镞或可穿透最坚韧的甲胄,洞穿最强大的心脏,但是…箭,可能穿透那厚重如山的史册吗?箭,可能涤荡干净这世间存在的、盘根错节的恶业吗?”

  他的疑问,如同空谷回音,在林凡的心湖中投下巨石,漾开层层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