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推动的节流新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缓缓扩散。
宫廷用度的裁减章程尚在拟定,各衙门的浮费核查也刚刚开始,但这股务实节俭的风气已然形成。
然而,无论是杨廷和还是皇帝朱厚照都清楚,节流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军编练、水利兴修等庞大的开支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真正的难题,始终在于“开源”。
这一日,例行的阁议在文华殿进行。议题很快便转向了国库空虚的现实。
户部尚书老调重弹,将去岁亏空、各地欠饷的账目又细细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元辅,非是户部推诿,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各项用度皆已紧缩,若再无开源之策,莫说编练新军,便是维持九边日常粮饷,今岁恐也难以为继。”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开源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加征田赋?那是逼反百姓的速亡之道。
提高商税?且不说执行难度,朝中与商贸利益相关的官员首先就会激烈反对。
次辅李东阳沉吟片刻,谨慎开口道:“或可考虑,清理盐政积弊?若能使盐课足额入库,亦是一大进项。”
这确实是个方向,但盐政牵扯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可成。
就在这时,杨廷和轻轻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发出清脆的磕碰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他目光扫过同僚,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盐政之弊,确需整顿,然远水难解近渴。仆近日反复思量,或有一策,可作权宜,亦可图长远。”
他稍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然后才缓缓说道:“东南沿海,私船往来,贸易繁盛,其利甚巨。然因海禁之故,此利尽入私囊,朝廷所得寥寥。
陛下登基之初,漕运总督文贵便曾上《请开海禁疏》,言开海通商,既可充实国用,亦可靖清海疆。仆以为……或可再议。”
“开海禁?”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在阁议室内炸响。就连一直垂眸不语的李东阳也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愕与凝重。
另外两位阁臣更是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海禁!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是维系“天朝上国”体面的重要一环!虽然民间走私早已泛滥成灾,但由内阁首辅在正式阁议中提出“再议”,其意义截然不同。
“元辅!”一位较为保守的阁臣立刻出言反对,“海禁乃祖宗成法,岂可轻言更张?且片板不许下海,方能绝倭寇之患,保境安民。若开海禁,恐引来外患,滋扰地方,得不偿失啊!”
“郑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杨廷和并未动怒,语气依旧平和,“然,凡事需察其实际。如今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果真因海禁而绝否?抑或是,正因海禁,官方水师废弛,商民转为走私,反而使得海防更为糜烂,朝廷税收尽失?”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祖宗成法,太祖高皇帝当年行海禁,乃因时制宜。如今时移世易,海外诸国商船频至,我朝物产亦需通道外销。若仍固守旧制,坐视巨利流失,而边镇军饷无着,新军编练停滞,此岂非……因循误国?”
“因循误国”四个字,他说得并不重,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头。这是直接将反对开海与“误国”联系在一起,分量极重。
李东阳眉头紧锁,缓缓道:“介夫,开海之议,事关国体,非同小可。纵有其利,然朝中反对之声必然鼎沸,且具体如何开?于何处开?税收几何?管理何如?水师如何配备?皆需万全筹划。若仓促行事,恐画虎不成反类犬。”
“宾之公虑得是。”杨廷和看向李东阳,态度诚恳,“正因其关系重大,故仆言‘再议’,而非即刻推行。意在请诸位同僚,暂抛却成见,姑且将其视为解决当下财政困局的一条可能路径,共同探讨其可行性、利弊得失。若利大于弊,则徐徐图之,制定万全之策;若弊大于利,则暂且搁置,另寻他法。总好过固步自封,坐困愁城。”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推动的意图,又展现了谨慎务实的态度,将可能扣上的“违背祖制”的帽子,巧妙地转化为“为解决现实困境而进行的务实探讨”。
阁议最终并未达成任何决议,但“开海”这个禁忌性的话题,已经被杨廷和以首辅的身份,正式摆到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桌面上进行讨论。
可以想见,此事一旦传出文华殿,必将在整个朝堂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消息自然也第一时间传到了朱厚照耳中。他放下手中的密报,嘴角微微上扬。
杨廷和果然没有让他失望,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稳妥的方式,将他早已埋下的种子,催生出了第一株嫩芽。
风暴将至,但他已做好了准备。
接下来,就该他这位皇帝,在合适的时机,为这株嫩芽,挡一挡最初的风雨了。
宫廷用度的裁减章程尚在拟定,各衙门的浮费核查也刚刚开始,但这股务实节俭的风气已然形成。
然而,无论是杨廷和还是皇帝朱厚照都清楚,节流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军编练、水利兴修等庞大的开支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真正的难题,始终在于“开源”。
这一日,例行的阁议在文华殿进行。议题很快便转向了国库空虚的现实。
户部尚书老调重弹,将去岁亏空、各地欠饷的账目又细细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元辅,非是户部推诿,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各项用度皆已紧缩,若再无开源之策,莫说编练新军,便是维持九边日常粮饷,今岁恐也难以为继。”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开源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加征田赋?那是逼反百姓的速亡之道。
提高商税?且不说执行难度,朝中与商贸利益相关的官员首先就会激烈反对。
次辅李东阳沉吟片刻,谨慎开口道:“或可考虑,清理盐政积弊?若能使盐课足额入库,亦是一大进项。”
这确实是个方向,但盐政牵扯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可成。
就在这时,杨廷和轻轻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发出清脆的磕碰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他目光扫过同僚,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盐政之弊,确需整顿,然远水难解近渴。仆近日反复思量,或有一策,可作权宜,亦可图长远。”
他稍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然后才缓缓说道:“东南沿海,私船往来,贸易繁盛,其利甚巨。然因海禁之故,此利尽入私囊,朝廷所得寥寥。
陛下登基之初,漕运总督文贵便曾上《请开海禁疏》,言开海通商,既可充实国用,亦可靖清海疆。仆以为……或可再议。”
“开海禁?”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在阁议室内炸响。就连一直垂眸不语的李东阳也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愕与凝重。
另外两位阁臣更是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海禁!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是维系“天朝上国”体面的重要一环!虽然民间走私早已泛滥成灾,但由内阁首辅在正式阁议中提出“再议”,其意义截然不同。
“元辅!”一位较为保守的阁臣立刻出言反对,“海禁乃祖宗成法,岂可轻言更张?且片板不许下海,方能绝倭寇之患,保境安民。若开海禁,恐引来外患,滋扰地方,得不偿失啊!”
“郑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杨廷和并未动怒,语气依旧平和,“然,凡事需察其实际。如今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果真因海禁而绝否?抑或是,正因海禁,官方水师废弛,商民转为走私,反而使得海防更为糜烂,朝廷税收尽失?”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祖宗成法,太祖高皇帝当年行海禁,乃因时制宜。如今时移世易,海外诸国商船频至,我朝物产亦需通道外销。若仍固守旧制,坐视巨利流失,而边镇军饷无着,新军编练停滞,此岂非……因循误国?”
“因循误国”四个字,他说得并不重,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头。这是直接将反对开海与“误国”联系在一起,分量极重。
李东阳眉头紧锁,缓缓道:“介夫,开海之议,事关国体,非同小可。纵有其利,然朝中反对之声必然鼎沸,且具体如何开?于何处开?税收几何?管理何如?水师如何配备?皆需万全筹划。若仓促行事,恐画虎不成反类犬。”
“宾之公虑得是。”杨廷和看向李东阳,态度诚恳,“正因其关系重大,故仆言‘再议’,而非即刻推行。意在请诸位同僚,暂抛却成见,姑且将其视为解决当下财政困局的一条可能路径,共同探讨其可行性、利弊得失。若利大于弊,则徐徐图之,制定万全之策;若弊大于利,则暂且搁置,另寻他法。总好过固步自封,坐困愁城。”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推动的意图,又展现了谨慎务实的态度,将可能扣上的“违背祖制”的帽子,巧妙地转化为“为解决现实困境而进行的务实探讨”。
阁议最终并未达成任何决议,但“开海”这个禁忌性的话题,已经被杨廷和以首辅的身份,正式摆到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桌面上进行讨论。
可以想见,此事一旦传出文华殿,必将在整个朝堂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消息自然也第一时间传到了朱厚照耳中。他放下手中的密报,嘴角微微上扬。
杨廷和果然没有让他失望,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稳妥的方式,将他早已埋下的种子,催生出了第一株嫩芽。
风暴将至,但他已做好了准备。
接下来,就该他这位皇帝,在合适的时机,为这株嫩芽,挡一挡最初的风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