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初夏,已有几分燥热。
但比天气更让朱厚照心头灼热的,是文贵从江南送来的一份关于漕运新规试行首月的总结密奏,以及随之附上的一份由西苑王良团队制作的、密密麻麻布满“天竺数字”与对比图表的分析附件。
奏报的内容喜忧参半。
喜的是,在文贵的强力推行和巡查组的严密监督下,漕运主干线的收兑环节,明面上的“踢斛淋尖”、“浮收”等陋规得到了有效遏制。
根据王良的数据,试行新规的苏州、松江等几个主要州府,首月上报的漕粮入库损耗率,已从以往动辄一成以上,显着下降至六分左右,虽仍高于文贵设定的半成理想目标,但已是巨大的进步。
民间粮户的怨气有所平息,那几个设立在码头的“投诉木匮”中,收到的举报信也从最初每日数十封,锐减至寥寥数封,且多为陈年旧账或琐碎纠纷。
忧的是,阻力以更隐蔽的方式浮现。
一些胥吏和基层官员,虽然不敢公然违背新规,却开始消极怠工。
原本一日可验收完毕的漕船,如今拖到两三日;文书流转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一些“意外”,如称量工具“恰好”损坏、记录账册“不慎”被水打湿等,导致效率不升反降。
更令人警惕的是,江南官场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抵触情绪,对文贵的命令,表面应承,背后却缺乏执行的积极性,使得“定耗羡”、“明折色”等具体细则在向州县下层推行时,遇到了无形的软钉子。
“阳奉阴违,惰政对抗…”朱厚照放下密奏,指尖轻轻敲打着桌面。
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任何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都会遭遇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
这比公开对抗更棘手,因为它难以抓住把柄,却足以让新政的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流于形式。
他知道,仅仅依靠文贵的个人权威和临时性的巡查是不够的。
必须有一套更系统、更常态化的制度,来确保政令的畅通和执行力度。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之前与杨廷和探讨的“考成法”思路。
但同时,朱厚照也清醒地认识到,推行任何涉及官员切身利益的考核制度,都必须建立在绝对稳固的权力基础之上。
否则,一旦激起官僚体系的集体反弹,甚至引发朝局动荡,改革将寸步难行。而权力的根基,无非两点: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掌控,二是在朝堂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和平衡各派系的能力。
军队…朱厚照的思绪飘向了北疆。杨一清在宣府、大同的试点已有时日,那支立下奇功的“快速反应分队”也证明了新思路的可行性,但军队的分量还不够,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军事力量。
是时候将这种探索更进一步,并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控京畿乃至全国的军事力量了。
他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了几道命令。
第一道,给杨一清。在嘉奖其前捷并批准其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后,他写道:“…宣大试点,成效卓着,朕心甚慰。然此仅为一隅之光,朕欲使此光,照彻九边。着卿即日统筹,于宣大、蓟辽、延绥等紧要边镇,各选一至两卫精锐,参照宣府之法,进行强化操练,重点演练小队协同、长途奔袭、火器应用及野外生存。所需额外钱粮器械,朕会命兵部、户部优先拨付。另,着卿留意选拔忠勇果敢、通晓兵事之中下层军官,将其姓名、履历、所长密奏于朕,朕另有用处。”
他这是在扩大军事改革的试点范围,并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物色和储备新一代的军事骨干。
这些中下层军官,尚未被旧的勋贵体系完全侵蚀,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也更容易对直接提拔他们的皇帝效忠。
第二道,给京营总督和五军都督府。他以“宣府前捷,彰显新练之效,京营乃国家根本,不可落后”为由,下令从京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中,各抽调五百精锐,组建一支一千五百人的“京营教导队”,驻扎于西苑附近,由皇帝亲自指定教官(人选自然来自杨一清推荐和周遇吉等西苑人员),进行“新式操典”的训练。名义上是“教导队”,未来负责向京营推广新式训练方法,实则是朱厚照直接掌控的一支核心武装力量,如同嵌入京营的一颗钉子。
第三道,则是给司礼监和御马监。他以“西苑扩编,需加强宿卫”为名,下令从御马监勇士营(由太监掌控的宫廷禁卫部队)中,选拔三百名绝对忠诚、身手矫健的壮士,充实西苑的护卫,并由张永直接负责统领。这既加强了他个人的安全,也进一步将宫廷武装力量牢牢抓在手中。
通过这三步棋,朱厚照初步勾勒出了他对军队的掌控蓝图:边镇通过杨一清推行改革,培养新人;京营通过“教导队”进行渗透和影响;宫廷禁卫则直接掌握于心腹太监之手。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布局。
在布局军权的同时,朱厚照也没有放松对朝堂的掌控。
对于文贵在江南遇到的“惰政”问题,他暂时没有急于推出可能引发更大争议的“考成法”,而是采取了更巧妙的策略。
他让内阁下发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旨意,申饬江南某些官员“执行新政不力,推诿塞责”,并明确表示,朝廷将根据漕运整顿的最终成效,作为考核江南官员的重要依据,“其勤勉任事、卓有成效者,不次超擢;其敷衍了事、毫无建树者,立黜勿论!”
同时,他授意费宏,在《京报·实务选编》上刊登了一系列文章,不仅报道漕运新规带来的积极变化,也选取了一些地方官员在推行新政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探讨,甚至隐晦地批评了“惰政”现象,引导舆论关注官员的执行力问题。
这既是在给文贵造势,也是在给那些观望的官员施加压力。
做完这些部署,朱厚照才稍稍松了口气。他知道,巩固权力根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目前来看,军队的布局在稳步推进,朝堂的舆论也初步引导起来。
现在,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考成法”的试点正式推出,也需要等待杨一清那边关于军官选拔的名单。
他走到坤宁宫,夏望舒正在灯下绣着一方手帕,上面是简单的兰草图案,清雅宜人。见他眉宇间带着疲惫,她放下针线,轻声问道:“陛下可是在为江南之事忧心?”
朱厚照叹了口气,在她身边坐下,很自然地握住了她的手:“是啊,改革之难,不在始,而在恒。破除明面上的阻碍或许只需利剑,但消除那些无形的怠惰与敷衍,却需水滴石穿的功夫。”
夏望舒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柔声道:“陛下已然明见万里,布局深远。臣妾虽不懂朝政,但也知水到渠成的道理。只要陛下持身以正,谋国以忠,恩威并施,假以时日,人心自然归附。”
她的言语总是这般熨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他因权谋算计而略显干涸的心田。
朱厚照看着她温婉的侧脸,心中一片宁静。至少在这深宫之中,他还有这一方可以全然放松的天地。
这让他有更多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前朝的风风雨雨。
但比天气更让朱厚照心头灼热的,是文贵从江南送来的一份关于漕运新规试行首月的总结密奏,以及随之附上的一份由西苑王良团队制作的、密密麻麻布满“天竺数字”与对比图表的分析附件。
奏报的内容喜忧参半。
喜的是,在文贵的强力推行和巡查组的严密监督下,漕运主干线的收兑环节,明面上的“踢斛淋尖”、“浮收”等陋规得到了有效遏制。
根据王良的数据,试行新规的苏州、松江等几个主要州府,首月上报的漕粮入库损耗率,已从以往动辄一成以上,显着下降至六分左右,虽仍高于文贵设定的半成理想目标,但已是巨大的进步。
民间粮户的怨气有所平息,那几个设立在码头的“投诉木匮”中,收到的举报信也从最初每日数十封,锐减至寥寥数封,且多为陈年旧账或琐碎纠纷。
忧的是,阻力以更隐蔽的方式浮现。
一些胥吏和基层官员,虽然不敢公然违背新规,却开始消极怠工。
原本一日可验收完毕的漕船,如今拖到两三日;文书流转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一些“意外”,如称量工具“恰好”损坏、记录账册“不慎”被水打湿等,导致效率不升反降。
更令人警惕的是,江南官场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抵触情绪,对文贵的命令,表面应承,背后却缺乏执行的积极性,使得“定耗羡”、“明折色”等具体细则在向州县下层推行时,遇到了无形的软钉子。
“阳奉阴违,惰政对抗…”朱厚照放下密奏,指尖轻轻敲打着桌面。
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任何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都会遭遇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
这比公开对抗更棘手,因为它难以抓住把柄,却足以让新政的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流于形式。
他知道,仅仅依靠文贵的个人权威和临时性的巡查是不够的。
必须有一套更系统、更常态化的制度,来确保政令的畅通和执行力度。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之前与杨廷和探讨的“考成法”思路。
但同时,朱厚照也清醒地认识到,推行任何涉及官员切身利益的考核制度,都必须建立在绝对稳固的权力基础之上。
否则,一旦激起官僚体系的集体反弹,甚至引发朝局动荡,改革将寸步难行。而权力的根基,无非两点: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掌控,二是在朝堂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和平衡各派系的能力。
军队…朱厚照的思绪飘向了北疆。杨一清在宣府、大同的试点已有时日,那支立下奇功的“快速反应分队”也证明了新思路的可行性,但军队的分量还不够,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军事力量。
是时候将这种探索更进一步,并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控京畿乃至全国的军事力量了。
他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了几道命令。
第一道,给杨一清。在嘉奖其前捷并批准其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后,他写道:“…宣大试点,成效卓着,朕心甚慰。然此仅为一隅之光,朕欲使此光,照彻九边。着卿即日统筹,于宣大、蓟辽、延绥等紧要边镇,各选一至两卫精锐,参照宣府之法,进行强化操练,重点演练小队协同、长途奔袭、火器应用及野外生存。所需额外钱粮器械,朕会命兵部、户部优先拨付。另,着卿留意选拔忠勇果敢、通晓兵事之中下层军官,将其姓名、履历、所长密奏于朕,朕另有用处。”
他这是在扩大军事改革的试点范围,并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物色和储备新一代的军事骨干。
这些中下层军官,尚未被旧的勋贵体系完全侵蚀,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也更容易对直接提拔他们的皇帝效忠。
第二道,给京营总督和五军都督府。他以“宣府前捷,彰显新练之效,京营乃国家根本,不可落后”为由,下令从京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中,各抽调五百精锐,组建一支一千五百人的“京营教导队”,驻扎于西苑附近,由皇帝亲自指定教官(人选自然来自杨一清推荐和周遇吉等西苑人员),进行“新式操典”的训练。名义上是“教导队”,未来负责向京营推广新式训练方法,实则是朱厚照直接掌控的一支核心武装力量,如同嵌入京营的一颗钉子。
第三道,则是给司礼监和御马监。他以“西苑扩编,需加强宿卫”为名,下令从御马监勇士营(由太监掌控的宫廷禁卫部队)中,选拔三百名绝对忠诚、身手矫健的壮士,充实西苑的护卫,并由张永直接负责统领。这既加强了他个人的安全,也进一步将宫廷武装力量牢牢抓在手中。
通过这三步棋,朱厚照初步勾勒出了他对军队的掌控蓝图:边镇通过杨一清推行改革,培养新人;京营通过“教导队”进行渗透和影响;宫廷禁卫则直接掌握于心腹太监之手。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布局。
在布局军权的同时,朱厚照也没有放松对朝堂的掌控。
对于文贵在江南遇到的“惰政”问题,他暂时没有急于推出可能引发更大争议的“考成法”,而是采取了更巧妙的策略。
他让内阁下发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旨意,申饬江南某些官员“执行新政不力,推诿塞责”,并明确表示,朝廷将根据漕运整顿的最终成效,作为考核江南官员的重要依据,“其勤勉任事、卓有成效者,不次超擢;其敷衍了事、毫无建树者,立黜勿论!”
同时,他授意费宏,在《京报·实务选编》上刊登了一系列文章,不仅报道漕运新规带来的积极变化,也选取了一些地方官员在推行新政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探讨,甚至隐晦地批评了“惰政”现象,引导舆论关注官员的执行力问题。
这既是在给文贵造势,也是在给那些观望的官员施加压力。
做完这些部署,朱厚照才稍稍松了口气。他知道,巩固权力根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目前来看,军队的布局在稳步推进,朝堂的舆论也初步引导起来。
现在,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考成法”的试点正式推出,也需要等待杨一清那边关于军官选拔的名单。
他走到坤宁宫,夏望舒正在灯下绣着一方手帕,上面是简单的兰草图案,清雅宜人。见他眉宇间带着疲惫,她放下针线,轻声问道:“陛下可是在为江南之事忧心?”
朱厚照叹了口气,在她身边坐下,很自然地握住了她的手:“是啊,改革之难,不在始,而在恒。破除明面上的阻碍或许只需利剑,但消除那些无形的怠惰与敷衍,却需水滴石穿的功夫。”
夏望舒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柔声道:“陛下已然明见万里,布局深远。臣妾虽不懂朝政,但也知水到渠成的道理。只要陛下持身以正,谋国以忠,恩威并施,假以时日,人心自然归附。”
她的言语总是这般熨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他因权谋算计而略显干涸的心田。
朱厚照看着她温婉的侧脸,心中一片宁静。至少在这深宫之中,他还有这一方可以全然放松的天地。
这让他有更多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前朝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