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的“立信”之策,很快找到了目标。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他雷厉风行,下令锁拿了苏州府户房那名在漕粮收兑中多次利用“踢斛淋尖”手段,贪墨粮食数百石的陈姓书吏,以及与之勾结、坐地分赃的粮长沈荣(懒得取名了,解释下,与前次《京报》披露的吴县沈荣非一人)。
此案人证物证俱全,文贵拟判二人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赔补受损粮户。
此判一出,苏州官场为之震动!虽然处理的只是两个“小角色”,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这意味着文贵真的要动手了,而且是从最基层、最普遍存在的弊端开刀!
陈书吏和沈粮长背后的关系网立刻活动起来。
说情者、施压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试图通过南京守备衙门的关系向文贵施压。
然而,文贵软硬不吃,将所有说情者一律挡驾,并迅速将案卷判决上报刑部复核,同时抄送《京报》编修斋。
消息传到京师,再次引发了朝野热议。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文贵抓住了要害,彰显了朝廷决心。
反对者则暗中诋毁,称其“小题大做”、“沽名钓誉”,甚至暗示文贵借此打击江南士绅。
就在此时,《京报·实务选编》新一期出刊。
费宏秉承皇帝“公正务实”的旨意,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完整地刊载了苏州案的详细案情、证据链、判决依据以及文贵对此案的说明。同时,刊物还另辟一栏,名为“众议”,首次尝试刊载了两位江南籍官员对此事的不同看法。
一位官员认为文贵处置得当,有利于整肃纲纪,清除积弊。
另一位官员则委婉地表示,此类现象在江南并非孤例,若一律严惩,恐牵扯过广,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建议以教化、规范为主。
这种将不同观点并列刊出的做法,再次引起了巨大反响!它打破了官方文书一言堂的传统,让读者能够看到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声音,自己去思考、判断。虽然争论更加激烈,但一种更加开放、理性的议政氛围,似乎在悄然形成。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司礼监刘瑾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打击政敌、扩张权力的好机会。
他指使手下心腹太监,暗中搜集费宏“遴选文章失衡”、“纵容攻讦朝廷大员(指文贵)”的“证据”,并鼓动几个被他控制的言官,准备上疏弹劾费宏“主持《京报》不力,有失朝廷体统,离间君臣”,试图将《京报》这柄刚刚展露锋芒的利剑夺到自己手中,或者至少将其扼杀。
与此同时,江南的反扑也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那些感受到威胁的官绅,不再直接对抗文贵,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京报》和它背后的皇帝。
一些精心炮制的“私刻小报”开始流传,上面的文章不再就事论事,而是开始进行人身攻击和阴谋论揣测。
有的文章含沙射影,指责皇帝“宠信酷吏”、“苛待江南”;有的则渲染“朝廷欲借《京报》钳制言路”、“异端邪说(指天竺数字、新式图表等)横行”;更有人将文贵在江南的整顿,与北宋王安石变法相提并论,暗指其“祸国殃民”。这些言论极其恶毒,试图从根本上动摇皇帝和改革的合法性。
坤宁宫内,夏望舒也看到了这些流传的恶毒小报,她秀眉微蹙,眼中流露出担忧。晚膳时,她轻声对朱厚照说:“陛下,外面那些流言蜚语,甚是猖獗…臣妾听闻,有些话…说得很难听。”她没有明说,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朱厚照放下银箸,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望舒不必忧心。宵小之辈,黔驴技穷,只能行此龌龊伎俩。朕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江山社稷。些许污蔑,动摇不了朕,也动摇不了大势。”他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话虽如此,朱厚照深知舆论战的凶险。他必须做出回应,但不能落入对方胡搅蛮缠的陷阱。
他再次召见了费宏。
这一次,费宏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压力,显然刘瑾和江南势力的攻击让他备受困扰。
“外面的风雨,更大了?”朱厚照问道。
“是,陛下。”费宏苦笑,“弹劾的奏章,污蔑的流言…皆因臣未能…”
“不关你的事。”朱厚照打断他,“你做得很好。《京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对,正说明它打到了他们的痛处,发挥了作用。”
他沉吟片刻,指示道:“下一期《京报》,不必理会那些人身攻击和阴谋论。你去做三件事。”
“第一,继续深入报道苏州案的后续,尤其是被贪墨粮款发还给受损粮户的情形,以及民间对此的反应。用事实说话,看看是谁真正在‘祸国殃民’。”
“第二,刊载一篇杨一清从宣府来的最新奏报,不必涉及军事机密,只谈边关将士在陛下新式练兵思路下的精神风貌和卓绝训练,再次强调巩固国防与内部整顿的关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厚照目光锐利,“开辟一个‘格物新知’的小栏目。首期,就简要介绍‘天竺数字’的来历、写法、以及其在九章算术中的基本应用举例,强调其‘工具’属性,无关华夷,只论效用。同时,可以透露西苑正在进行的、利用新式算法和图表,对漕运、边饷数据进行优化分析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这一手极其高明。你攻击我是“异端邪说”?我偏要大大方方地将其作为“格物新知”来推广,并将其与实实在在的成效挂钩。
这是一种自信的反击,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费宏闻言,眼睛一亮,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陛下圣明!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朱厚照又补充道:“至于刘瑾那边的弹劾,你不必担心,朕自会处置。你只需记住,《京报》的立身之本是‘公’与‘实’,握紧这两点,便无惧任何风雨。”
有了皇帝的明确指示和坚定支持,费宏心中大定,斗志重新燃起。
就在《京报》紧锣密鼓准备新一轮舆论反击的同时,朱厚照在朝堂上,也对刘瑾的小动作做出了回应。
他没有直接斥责刘瑾,而是在一次御门听政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充分肯定了《京报》在“沟通上下、澄清事实、探讨实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特别赞扬了费宏的“持身中正”和“勤勉任事”。
这无异于一道护身符,让刘瑾的弹劾顿时失去了威力,也让朝臣们更加看清了皇帝对《京报》和新学的大力支持。
苏州案的判决,在皇帝的强力支持下,最终得以维持。
陈书吏和沈粮长被依律流放。此案虽小,却如同在江南官场投下了一颗信号弹,宣告了文贵整顿之剑的锋芒所指。
而随之而来的《京报》风云,则是一场更高层面的、关乎话语权和改革方向的较量。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比处理几个贪官污吏更加复杂和漫长。
此案人证物证俱全,文贵拟判二人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赔补受损粮户。
此判一出,苏州官场为之震动!虽然处理的只是两个“小角色”,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这意味着文贵真的要动手了,而且是从最基层、最普遍存在的弊端开刀!
陈书吏和沈粮长背后的关系网立刻活动起来。
说情者、施压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试图通过南京守备衙门的关系向文贵施压。
然而,文贵软硬不吃,将所有说情者一律挡驾,并迅速将案卷判决上报刑部复核,同时抄送《京报》编修斋。
消息传到京师,再次引发了朝野热议。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文贵抓住了要害,彰显了朝廷决心。
反对者则暗中诋毁,称其“小题大做”、“沽名钓誉”,甚至暗示文贵借此打击江南士绅。
就在此时,《京报·实务选编》新一期出刊。
费宏秉承皇帝“公正务实”的旨意,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完整地刊载了苏州案的详细案情、证据链、判决依据以及文贵对此案的说明。同时,刊物还另辟一栏,名为“众议”,首次尝试刊载了两位江南籍官员对此事的不同看法。
一位官员认为文贵处置得当,有利于整肃纲纪,清除积弊。
另一位官员则委婉地表示,此类现象在江南并非孤例,若一律严惩,恐牵扯过广,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建议以教化、规范为主。
这种将不同观点并列刊出的做法,再次引起了巨大反响!它打破了官方文书一言堂的传统,让读者能够看到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声音,自己去思考、判断。虽然争论更加激烈,但一种更加开放、理性的议政氛围,似乎在悄然形成。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司礼监刘瑾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打击政敌、扩张权力的好机会。
他指使手下心腹太监,暗中搜集费宏“遴选文章失衡”、“纵容攻讦朝廷大员(指文贵)”的“证据”,并鼓动几个被他控制的言官,准备上疏弹劾费宏“主持《京报》不力,有失朝廷体统,离间君臣”,试图将《京报》这柄刚刚展露锋芒的利剑夺到自己手中,或者至少将其扼杀。
与此同时,江南的反扑也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那些感受到威胁的官绅,不再直接对抗文贵,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京报》和它背后的皇帝。
一些精心炮制的“私刻小报”开始流传,上面的文章不再就事论事,而是开始进行人身攻击和阴谋论揣测。
有的文章含沙射影,指责皇帝“宠信酷吏”、“苛待江南”;有的则渲染“朝廷欲借《京报》钳制言路”、“异端邪说(指天竺数字、新式图表等)横行”;更有人将文贵在江南的整顿,与北宋王安石变法相提并论,暗指其“祸国殃民”。这些言论极其恶毒,试图从根本上动摇皇帝和改革的合法性。
坤宁宫内,夏望舒也看到了这些流传的恶毒小报,她秀眉微蹙,眼中流露出担忧。晚膳时,她轻声对朱厚照说:“陛下,外面那些流言蜚语,甚是猖獗…臣妾听闻,有些话…说得很难听。”她没有明说,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朱厚照放下银箸,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望舒不必忧心。宵小之辈,黔驴技穷,只能行此龌龊伎俩。朕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江山社稷。些许污蔑,动摇不了朕,也动摇不了大势。”他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话虽如此,朱厚照深知舆论战的凶险。他必须做出回应,但不能落入对方胡搅蛮缠的陷阱。
他再次召见了费宏。
这一次,费宏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压力,显然刘瑾和江南势力的攻击让他备受困扰。
“外面的风雨,更大了?”朱厚照问道。
“是,陛下。”费宏苦笑,“弹劾的奏章,污蔑的流言…皆因臣未能…”
“不关你的事。”朱厚照打断他,“你做得很好。《京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对,正说明它打到了他们的痛处,发挥了作用。”
他沉吟片刻,指示道:“下一期《京报》,不必理会那些人身攻击和阴谋论。你去做三件事。”
“第一,继续深入报道苏州案的后续,尤其是被贪墨粮款发还给受损粮户的情形,以及民间对此的反应。用事实说话,看看是谁真正在‘祸国殃民’。”
“第二,刊载一篇杨一清从宣府来的最新奏报,不必涉及军事机密,只谈边关将士在陛下新式练兵思路下的精神风貌和卓绝训练,再次强调巩固国防与内部整顿的关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厚照目光锐利,“开辟一个‘格物新知’的小栏目。首期,就简要介绍‘天竺数字’的来历、写法、以及其在九章算术中的基本应用举例,强调其‘工具’属性,无关华夷,只论效用。同时,可以透露西苑正在进行的、利用新式算法和图表,对漕运、边饷数据进行优化分析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这一手极其高明。你攻击我是“异端邪说”?我偏要大大方方地将其作为“格物新知”来推广,并将其与实实在在的成效挂钩。
这是一种自信的反击,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费宏闻言,眼睛一亮,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陛下圣明!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朱厚照又补充道:“至于刘瑾那边的弹劾,你不必担心,朕自会处置。你只需记住,《京报》的立身之本是‘公’与‘实’,握紧这两点,便无惧任何风雨。”
有了皇帝的明确指示和坚定支持,费宏心中大定,斗志重新燃起。
就在《京报》紧锣密鼓准备新一轮舆论反击的同时,朱厚照在朝堂上,也对刘瑾的小动作做出了回应。
他没有直接斥责刘瑾,而是在一次御门听政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充分肯定了《京报》在“沟通上下、澄清事实、探讨实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特别赞扬了费宏的“持身中正”和“勤勉任事”。
这无异于一道护身符,让刘瑾的弹劾顿时失去了威力,也让朝臣们更加看清了皇帝对《京报》和新学的大力支持。
苏州案的判决,在皇帝的强力支持下,最终得以维持。
陈书吏和沈粮长被依律流放。此案虽小,却如同在江南官场投下了一颗信号弹,宣告了文贵整顿之剑的锋芒所指。
而随之而来的《京报》风云,则是一场更高层面的、关乎话语权和改革方向的较量。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比处理几个贪官污吏更加复杂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