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实务学堂内,气氛与前几日的压抑惶然截然不同。
尽管授官的最终章程比最初预想严苛了许多,品级不过七八品,职权也被限制在“专业”领域,还顶着“试职”的名头。
但终究是得到了一份朝廷的正式任命,一条前所未有的、凭借“实学”踏入仕途的缝隙。
二十八名生员,无人被授予京官,全部外放。
他们的去向,清晰地反映了朝廷,或者说皇帝与杨廷和,对“实务”需求的优先排序。
名单张贴在明伦堂外的照壁上,生员们围拢着,屏息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脸上交织着紧张、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
“……陈恕,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从七品),协理钱粮会计及南洋贸易账目核查。”
“张骏,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从七品),分管军器物料稽核及
格物院协办事宜。”
“李延,月港市舶司,经历(正八品),掌文书出入及夷商往来记录。”
“王瑾,通州漕运卫,经历(正八品),协理漕粮转运及新式漕船试用……”
“蒋元化,宣府镇‘试锋营’,参军(正八品),负责军械统计、新式火器操典记录……”
名字一个个念出,有人低声欢呼,有人暗自握拳,也有人面露思索。
那位曾因算盘还是经义问题与同窗争执的翰林之子,被派往了杭州织造局,担任一个八品的库大使,显然是要用他的“清流背景”去沾染些“铜臭”,也不知是其父的刻意安排,还是命运的玩笑。
而那位出身书办、精于算计的年长生员,则被委以重任,派往了刚刚经历风波、正需精干人手梳理账目的广州市舶司,在王良手下担任一名正八品的核算。
杨廷和亲自出席了简朴的送行仪式。
他没有多言,只是勉励诸生“恪尽职守,勿忘学堂教诲,以实心行实政,上报君恩,下利民生”。话语朴实,却重若千钧。
从他的判断来看,这些年轻人踏入的,并非坦途,而是遍布荆棘的试验场。
他们的表现,不仅关乎自身前程,更关乎实务学堂乃至皇帝新政的声誉。
生员们叩谢师恩,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厚厚的笔记、教材,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这座承载了他们最初梦想与挣扎的学堂,奔赴大明四方。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封盖着兵部火漆、标注“六百里加急”的文书,分别送往通州、杭州、广州、月港乃至宣府。
文书内容大同小异,是皇帝朱厚照通过兵部和内阁,直接发给这些生员即将任职衙门主官的“中旨”,语气温和却带着敲打:
“……该员乃皇家实务学堂首期优等,于(钱谷/律例/匠作/海事等)颇有专长,着该衙门善加任用,使其人尽其才。凡其所呈条陈、所报数据,该堂官需亲自阅看,遇有可行之议,当速速推行,并将成效据实奏报。该员考成,亦需将其‘实务’成效单列呈报……”
这道旨意,如同给这些即将踏入陌生官场、人微言轻的年轻人们,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护身符”。
它明确告诉地方大员,这些年轻人是皇帝和朝廷寄予厚望的“新苗”,不得随意压制、轻慢,他们的专业意见,必须得到重视。
在广州,王良接到这份中旨和那名核算生员的履历,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他正需要这样精通算学、不畏繁剧的帮手,来对付广州这团乱麻。他亲自安排了这名生员的住处和工作,将其直接置于自己麾下,参与对隆昌牙行及关联账目的深度核查。
在宣府,杨一清接到旨意和那位名叫孙元化的年轻参军的任命文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他更关心的是随文书一同抵达的、关于“正德甲型速射炮”生产进度的通报。
但对于这个被派到“试锋营”的年轻人,他也并未轻视,吩咐手下:“按章程安置,让他先跟着孙铁柱熟悉军械,尤其是新式火铳的损耗与维护,如实记录。”
而在月港,文贵对派来的经历官并未过多关注,他的心思全在赵大勇舰队与佛郎机人的对峙,以及顾云卿那边传来的、关于南洋各方势力最新动向的密报上。他只吩咐了一句:“按旧例安置,该他做的文书往来,不得延误。”
这些星星点点的火种,就这样悄然洒向了大明朝庞大官僚机器的不同角落。
他们带着与传统士子截然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行事风格,或踌躇满志,或忐忑不安,开始了他们的仕途初啼。
没有人知道,他们当中,谁会在这僵化的体制中磨平棱角,谁会抓住那微弱的机会崭露头角,谁又会因为触碰了太大的利益而黯然离场。
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发生。
皇家实务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如同投入一潭静水的石子,其泛起的涟漪,正缓缓扩散开来,预示着一种不可逆转的、名为“专业”与“实干”的新风,正在古老帝国的肌理中,悄然萌动。
尽管授官的最终章程比最初预想严苛了许多,品级不过七八品,职权也被限制在“专业”领域,还顶着“试职”的名头。
但终究是得到了一份朝廷的正式任命,一条前所未有的、凭借“实学”踏入仕途的缝隙。
二十八名生员,无人被授予京官,全部外放。
他们的去向,清晰地反映了朝廷,或者说皇帝与杨廷和,对“实务”需求的优先排序。
名单张贴在明伦堂外的照壁上,生员们围拢着,屏息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脸上交织着紧张、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
“……陈恕,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从七品),协理钱粮会计及南洋贸易账目核查。”
“张骏,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从七品),分管军器物料稽核及
格物院协办事宜。”
“李延,月港市舶司,经历(正八品),掌文书出入及夷商往来记录。”
“王瑾,通州漕运卫,经历(正八品),协理漕粮转运及新式漕船试用……”
“蒋元化,宣府镇‘试锋营’,参军(正八品),负责军械统计、新式火器操典记录……”
名字一个个念出,有人低声欢呼,有人暗自握拳,也有人面露思索。
那位曾因算盘还是经义问题与同窗争执的翰林之子,被派往了杭州织造局,担任一个八品的库大使,显然是要用他的“清流背景”去沾染些“铜臭”,也不知是其父的刻意安排,还是命运的玩笑。
而那位出身书办、精于算计的年长生员,则被委以重任,派往了刚刚经历风波、正需精干人手梳理账目的广州市舶司,在王良手下担任一名正八品的核算。
杨廷和亲自出席了简朴的送行仪式。
他没有多言,只是勉励诸生“恪尽职守,勿忘学堂教诲,以实心行实政,上报君恩,下利民生”。话语朴实,却重若千钧。
从他的判断来看,这些年轻人踏入的,并非坦途,而是遍布荆棘的试验场。
他们的表现,不仅关乎自身前程,更关乎实务学堂乃至皇帝新政的声誉。
生员们叩谢师恩,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厚厚的笔记、教材,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这座承载了他们最初梦想与挣扎的学堂,奔赴大明四方。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封盖着兵部火漆、标注“六百里加急”的文书,分别送往通州、杭州、广州、月港乃至宣府。
文书内容大同小异,是皇帝朱厚照通过兵部和内阁,直接发给这些生员即将任职衙门主官的“中旨”,语气温和却带着敲打:
“……该员乃皇家实务学堂首期优等,于(钱谷/律例/匠作/海事等)颇有专长,着该衙门善加任用,使其人尽其才。凡其所呈条陈、所报数据,该堂官需亲自阅看,遇有可行之议,当速速推行,并将成效据实奏报。该员考成,亦需将其‘实务’成效单列呈报……”
这道旨意,如同给这些即将踏入陌生官场、人微言轻的年轻人们,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护身符”。
它明确告诉地方大员,这些年轻人是皇帝和朝廷寄予厚望的“新苗”,不得随意压制、轻慢,他们的专业意见,必须得到重视。
在广州,王良接到这份中旨和那名核算生员的履历,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他正需要这样精通算学、不畏繁剧的帮手,来对付广州这团乱麻。他亲自安排了这名生员的住处和工作,将其直接置于自己麾下,参与对隆昌牙行及关联账目的深度核查。
在宣府,杨一清接到旨意和那位名叫孙元化的年轻参军的任命文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他更关心的是随文书一同抵达的、关于“正德甲型速射炮”生产进度的通报。
但对于这个被派到“试锋营”的年轻人,他也并未轻视,吩咐手下:“按章程安置,让他先跟着孙铁柱熟悉军械,尤其是新式火铳的损耗与维护,如实记录。”
而在月港,文贵对派来的经历官并未过多关注,他的心思全在赵大勇舰队与佛郎机人的对峙,以及顾云卿那边传来的、关于南洋各方势力最新动向的密报上。他只吩咐了一句:“按旧例安置,该他做的文书往来,不得延误。”
这些星星点点的火种,就这样悄然洒向了大明朝庞大官僚机器的不同角落。
他们带着与传统士子截然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行事风格,或踌躇满志,或忐忑不安,开始了他们的仕途初啼。
没有人知道,他们当中,谁会在这僵化的体制中磨平棱角,谁会抓住那微弱的机会崭露头角,谁又会因为触碰了太大的利益而黯然离场。
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发生。
皇家实务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如同投入一潭静水的石子,其泛起的涟漪,正缓缓扩散开来,预示着一种不可逆转的、名为“专业”与“实干”的新风,正在古老帝国的肌理中,悄然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