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王良的法度与旨意-《大明执政官》

  王良的密奏尚在北上途中,广州的暗流却已愈发汹涌。

  核查隆昌牙行账目的事情,虽进行得隐秘,但风声似乎还是走漏了。

  几日来,王良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以往那些在衙门外探头探脑、或是借故前来攀谈打探的各色人等,忽然都销声匿迹了。

  广州市舶司衙门仿佛成了一座孤岛,被一种刻意的安静所包围。

  就连日常采买物资的仆役回来也禀报,说市面上的商贩对他们似乎也客气了许多,但这种客气里透着疏远,价格也较往常高了几分。

  这是一种无声的孤立,意在告诉王良,他在这里没有“自己人”。

  这日午后,王良正在核对一批新到港的暹罗香料的抽分,门外传来一阵喧哗。

  片刻后,书吏引着一位身着八品鹌鹑补子官袍、面色惶恐的中年官员走了进来。

  此人是广州府南海县的知县,姓吴。

  “下官南海知县吴有仁,参见王提举。”

  吴知县躬身行礼,额角带着细汗。

  “吴知县不必多礼,何事匆忙?”

  王良放下手中的账册,语气平和。

  吴知县掏出一份状纸,双手呈上,声音带着哭腔:

  “王大人,您可要为下官做主啊!今日有数十名疍民,聚集在县衙前喊冤,状告市舶司新章断绝了他们生计!说以往他们靠帮海商转运些零散货物,还能勉强糊口,如今一切都要登记引票,抽分纳税,商人们嫌麻烦,都不再用他们了!他们……他们扬言,若官府不给条活路,就要去堵珠江航道!”

  疍民,世代以舟为家,居于水上,是广州港口运转不可或缺却又地位卑微的一环。

  他们人数众多,熟悉水道,若真被煽动起来闹事,确实棘手。

  王良接过状纸,扫了一眼,内容与吴知县所说大同小异。

  他心中冷笑,这一手来得倒是“精准”。

  不去直接冲击市舶司,而是利用最底层的疍民,将矛盾引向地方官府,制造民乱的压力,逼他让步。

  这背后若无人指点和鼓动,绝无可能。

  “疍民生计,本官亦有所虑。”

  王良不动声色。

  “然朝廷法度,不可因噎废食。新章并非要断绝其生路,而是要规范管理。以往他们帮商人夹带私货,风险巨大,所得微薄,岂是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对吴知县道:“吴知县,你且回去,安抚好疍民。告诉他们,市舶司正在拟定章程,凡愿登记在册、依法承运货物的疍民艇户,非但不会断了生计,市舶司还可为其提供统一的标识,优先推荐给守法海商,使其劳作更有保障。至于堵江之事,乃触犯律法之举,万不可行,你需严加告诫,若有人胆敢以身试法,督标水师绝非摆设。”

  吴知县唯唯诺诺地退下了。

  王良知道,光靠安抚和空头许诺是不够的,必须尽快拿出切实的方案。他立刻召集属员,商议如何将疍民纳入新的管理体系,既要便于监管,又要给他们留出合理的生存空间。

  这需要更精细的规划和核算。

  处理完疍民之事,已是傍晚。王良感到一阵心力交瘁。

  这广州的局面,如同一个巨大的泥潭,四面八方都是拉扯的力量。他回到后衙,桌上放着一封刚到的书信,是族兄再次写来的,信中语气更加急切,询问他考虑得如何,并说那侄子如何聪慧伶俐,期盼能追随伯父左右。

  若是往常,王良或许会因公务烦扰而对这家事更加不耐。

  但此刻,在这孤军奋战的困境中,这封来自远方的、带着家族期盼的信,却让他感到一丝奇异的慰藉。

  他并非全然孤身一人,在那遥远的故乡,还有人与他血脉相连,对他有所期待。

  他没有回信,只是将信再次锁入匣中。

  现在还不是时候。

  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窗外传来珠江上夜船的更夫声,悠长而朦胧。

  他想起白天的疍民,想起隆昌牙行,想起潘家,想起那封密奏……千头万绪,缠绕心头。

  他深知,对手的反击绝不会止步于此。

  疍民闹事只是第一波,接下来,恐怕还会有更狠辣的手段。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既要稳住局面,推行新政,又要小心提防,避免落入陷阱。

  在这浊浪暗涌的珠江口,他这位手握算盘的钦差,如同怒海中的一叶扁舟,唯有紧紧抓住“法度”与“圣意”这两根桅杆,才能不被倾覆。

  而远在京城的那位年轻皇帝,会如何批复他那封带着私心的密奏?

  又会给予他怎样的支持?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王良在朦胧的更夫声中,渐渐沉入不安的睡眠,梦中似乎有无数算盘珠子在滚动,发出嘈杂而令人焦虑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