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的春日,来得总比京城晚上许多。
寒风依旧料峭,刮过苍茫的草原与起伏的丘陵,卷起阵阵黄沙。总兵府内,杨一清望着校场上正在操演新式战法的“试锋营”,眉头却未见舒展。
新式战法结合车阵、火器与骑兵协同,在演练中已初见成效,然未经实战,终究是纸上谈兵。
“大帅,探马来报,鞑靼小王子巴图孟克(达延汗)麾下有一支偏师,约三千骑,由其女乌兰公主统领,已越过边墙,在野狐岭一带活动,似有叩关之意。”
副将孙铁柱快步走入,沉声禀报。
他如今已是“试锋营”的主将,脸上少了些许青涩,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出的刚毅。
“乌兰公主?”
杨一清目光微凝,“可是那位传闻中弓马娴熟,有‘草原明珠’之称的巴图孟克幼女?”
“正是此女。据闻她虽年轻,却骁勇善战,深得其父宠爱,此次独领一军,恐是欲立威扬名。”
杨一清走到沙盘前,手指点在野狐岭位置。此地地势相对开阔,利于骑兵驰骋,但也并非无险可守。
“传令,‘试锋营’并车营一部,随本帅出关迎敌。另,命各隘口加强戒备,谨防鞑靼声东击西。”
“得令!”
次日,宣府镇外,野狐岭下。
明军依仗地势,迅速结成一个以偏厢车、盾车为核心的半环形防御阵势。
车阵相连,留下数个可供骑兵出入的通道。火铳手依托车阵,分成三线,严阵以待。
孙铁柱亲率一队长枪手与刀盾手居于阵内,作为机动力量。杨一清则坐镇中军,冷静地观察着远方地平线上扬起的烟尘。
蹄声如雷,由远及近。三千鞑靼骑兵如同席卷而来的乌云,马鬃飞扬,刀光闪烁。
为首一员女将,身着银白色镶狐裘的皮甲,身姿矫健,骑着一匹神骏的雪白战马,正是乌兰公主。
她面容带着草原儿女特有的健康红晕,五官明丽,一双眸子如同草原上的鹰隼,锐利而充满野性。
她手中握着一柄精致的弯刀,目光扫过明军那略显古怪的车阵,嘴角勾起一丝不屑的弧度。
“儿郎们!踏平这些躲在铁壳子后面的南人!让他们见识见识草原雄鹰的厉害!”
乌兰清叱一声,手中弯刀前指。
鞑靼骑兵发出震天的呼啸,如同潮水般分成数股,向着明军车阵的两翼和看似薄弱的结合部发起了迅猛的冲击。
他们并不硬冲车阵正面,而是利用骑射优势,在阵前划过一道道弧线,密集的箭矢如同飞蝗般抛射入明军阵中。
“举盾!火铳手,第一排,放!”孙铁柱声嘶力竭地吼道。
“砰!砰!砰!”
受天气和紧张情绪影响,第一排火铳的齐射显得有些稀疏,哑火近半,铅弹大多落在了空处,或未能穿透鞑靼骑兵的皮盾。
箭矢落下,车阵后传来几声闷哼,已有士兵中箭。
乌兰见状,冷笑更甚,指挥骑兵更加大胆地靠近,试图寻找车阵的破绽。
“第二排,放!第三排准备!”
孙铁柱不为所动,继续下令。
第二轮齐射稍好,但仍未能有效遏制骑兵的冲击势头。
一股约五百骑的鞑靼精锐,在一个彪悍头目的率领下,找到了一个车阵衔接的微小空隙,猛扑过来!
“长枪手!上前!”
孙铁柱大吼,亲自带队顶了上去。
雪亮的枪尖组成丛林,试图阻挡奔腾的战马。
然而,鞑靼骑兵极其狡猾,并不硬冲,而是在阵前再次划弧,利用骑弓向密集的枪阵倾泻箭雨。
明军长枪手身披重甲,行动不便,顿时出现了伤亡。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一清在中军令旗一挥。
部署在车阵后方高地的十余门改进型虎蹲炮,使用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颗粒火药,虽仍是前装滑膛,但射程和精度有所提升,发出了怒吼!
实心铁弹呼啸着砸入鞑靼骑兵冲锋的队形中,虽然直接命中不多,但落地后弹跳产生的杀伤和巨大的轰鸣声,极大地扰乱了骑兵的节奏和马匹。
与此同时,车阵预留的通道突然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宣府骑兵,在游击将军的率领下,手持配备了新式手铳,正德一式手铳的早期试用版和长矛,如同利剑般从侧翼杀出!
他们并不与鞑靼骑兵缠斗,而是在接近后用手铳进行一轮齐射,随即用长矛冲杀一阵,便迅速退回车阵掩护之下。
这种前所未见的战术,让习惯于传统骑兵对冲的鞑靼人一时难以适应。
手铳的近距离齐射造成了不小的混乱,而明军骑兵的迅速脱离,让他们追击则可能陷入车阵火铳的射程,不追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撤退。
乌兰公主敏锐地察觉到了战局的变化。她勒住战马,美眸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
明军的火器似乎比以往更加犀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战法变得极其难缠,如同一个浑身是刺的铁刺猬,让她这支以机动和冲击力见长的骑兵无处下口。
她果断下令收拢部队,停止这种徒增伤亡的试探性进攻。鞑靼骑兵如同潮水般退去,在远处重新集结,虎视眈眈。
第一次交锋,明军凭借新车阵、改良火器和新战术,勉强顶住了鞑靼骑兵的猛攻,虽有小挫,但阵型未乱,尤其炮兵和骑兵的反击,给了对手一个不小的意外。
而乌兰公主,也第一次真正正视起这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明军。
杨一清望着退去的烟尘,脸上并无喜色。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那位年轻的乌兰公主,绝非易与之辈,下一次进攻,必将更加猛烈和刁钻。
北疆的烽烟,已然点燃,而新军战法的真正考验,还在后面。他传令下去,救治伤员,加固车阵,补充弹药,准备迎接更为残酷的战斗。
同时,一份关于初次接敌情况及新式战法实效的奏报,也已快马发出,直送京城。
寒风依旧料峭,刮过苍茫的草原与起伏的丘陵,卷起阵阵黄沙。总兵府内,杨一清望着校场上正在操演新式战法的“试锋营”,眉头却未见舒展。
新式战法结合车阵、火器与骑兵协同,在演练中已初见成效,然未经实战,终究是纸上谈兵。
“大帅,探马来报,鞑靼小王子巴图孟克(达延汗)麾下有一支偏师,约三千骑,由其女乌兰公主统领,已越过边墙,在野狐岭一带活动,似有叩关之意。”
副将孙铁柱快步走入,沉声禀报。
他如今已是“试锋营”的主将,脸上少了些许青涩,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出的刚毅。
“乌兰公主?”
杨一清目光微凝,“可是那位传闻中弓马娴熟,有‘草原明珠’之称的巴图孟克幼女?”
“正是此女。据闻她虽年轻,却骁勇善战,深得其父宠爱,此次独领一军,恐是欲立威扬名。”
杨一清走到沙盘前,手指点在野狐岭位置。此地地势相对开阔,利于骑兵驰骋,但也并非无险可守。
“传令,‘试锋营’并车营一部,随本帅出关迎敌。另,命各隘口加强戒备,谨防鞑靼声东击西。”
“得令!”
次日,宣府镇外,野狐岭下。
明军依仗地势,迅速结成一个以偏厢车、盾车为核心的半环形防御阵势。
车阵相连,留下数个可供骑兵出入的通道。火铳手依托车阵,分成三线,严阵以待。
孙铁柱亲率一队长枪手与刀盾手居于阵内,作为机动力量。杨一清则坐镇中军,冷静地观察着远方地平线上扬起的烟尘。
蹄声如雷,由远及近。三千鞑靼骑兵如同席卷而来的乌云,马鬃飞扬,刀光闪烁。
为首一员女将,身着银白色镶狐裘的皮甲,身姿矫健,骑着一匹神骏的雪白战马,正是乌兰公主。
她面容带着草原儿女特有的健康红晕,五官明丽,一双眸子如同草原上的鹰隼,锐利而充满野性。
她手中握着一柄精致的弯刀,目光扫过明军那略显古怪的车阵,嘴角勾起一丝不屑的弧度。
“儿郎们!踏平这些躲在铁壳子后面的南人!让他们见识见识草原雄鹰的厉害!”
乌兰清叱一声,手中弯刀前指。
鞑靼骑兵发出震天的呼啸,如同潮水般分成数股,向着明军车阵的两翼和看似薄弱的结合部发起了迅猛的冲击。
他们并不硬冲车阵正面,而是利用骑射优势,在阵前划过一道道弧线,密集的箭矢如同飞蝗般抛射入明军阵中。
“举盾!火铳手,第一排,放!”孙铁柱声嘶力竭地吼道。
“砰!砰!砰!”
受天气和紧张情绪影响,第一排火铳的齐射显得有些稀疏,哑火近半,铅弹大多落在了空处,或未能穿透鞑靼骑兵的皮盾。
箭矢落下,车阵后传来几声闷哼,已有士兵中箭。
乌兰见状,冷笑更甚,指挥骑兵更加大胆地靠近,试图寻找车阵的破绽。
“第二排,放!第三排准备!”
孙铁柱不为所动,继续下令。
第二轮齐射稍好,但仍未能有效遏制骑兵的冲击势头。
一股约五百骑的鞑靼精锐,在一个彪悍头目的率领下,找到了一个车阵衔接的微小空隙,猛扑过来!
“长枪手!上前!”
孙铁柱大吼,亲自带队顶了上去。
雪亮的枪尖组成丛林,试图阻挡奔腾的战马。
然而,鞑靼骑兵极其狡猾,并不硬冲,而是在阵前再次划弧,利用骑弓向密集的枪阵倾泻箭雨。
明军长枪手身披重甲,行动不便,顿时出现了伤亡。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一清在中军令旗一挥。
部署在车阵后方高地的十余门改进型虎蹲炮,使用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颗粒火药,虽仍是前装滑膛,但射程和精度有所提升,发出了怒吼!
实心铁弹呼啸着砸入鞑靼骑兵冲锋的队形中,虽然直接命中不多,但落地后弹跳产生的杀伤和巨大的轰鸣声,极大地扰乱了骑兵的节奏和马匹。
与此同时,车阵预留的通道突然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宣府骑兵,在游击将军的率领下,手持配备了新式手铳,正德一式手铳的早期试用版和长矛,如同利剑般从侧翼杀出!
他们并不与鞑靼骑兵缠斗,而是在接近后用手铳进行一轮齐射,随即用长矛冲杀一阵,便迅速退回车阵掩护之下。
这种前所未见的战术,让习惯于传统骑兵对冲的鞑靼人一时难以适应。
手铳的近距离齐射造成了不小的混乱,而明军骑兵的迅速脱离,让他们追击则可能陷入车阵火铳的射程,不追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撤退。
乌兰公主敏锐地察觉到了战局的变化。她勒住战马,美眸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
明军的火器似乎比以往更加犀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战法变得极其难缠,如同一个浑身是刺的铁刺猬,让她这支以机动和冲击力见长的骑兵无处下口。
她果断下令收拢部队,停止这种徒增伤亡的试探性进攻。鞑靼骑兵如同潮水般退去,在远处重新集结,虎视眈眈。
第一次交锋,明军凭借新车阵、改良火器和新战术,勉强顶住了鞑靼骑兵的猛攻,虽有小挫,但阵型未乱,尤其炮兵和骑兵的反击,给了对手一个不小的意外。
而乌兰公主,也第一次真正正视起这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明军。
杨一清望着退去的烟尘,脸上并无喜色。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那位年轻的乌兰公主,绝非易与之辈,下一次进攻,必将更加猛烈和刁钻。
北疆的烽烟,已然点燃,而新军战法的真正考验,还在后面。他传令下去,救治伤员,加固车阵,补充弹药,准备迎接更为残酷的战斗。
同时,一份关于初次接敌情况及新式战法实效的奏报,也已快马发出,直送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