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一式步铳”的列装,如同一石入水,在京营乃至整个大明军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其稳定可靠的性能,远超旧式火门枪,甚至让不少原本笃信弓马骑射的将领也开始重新审视火器的地位。
英国公张懋更是以此为由,再次上奏,请求扩大京营武备学堂规模,并增设“火器科”,系统培养懂得使用、维护乃至简单修理新式火器的基层军官。
然而,在皇家格物院,气氛却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
成功带来的喜悦早已被新型野战炮研发这座更巍峨的山峰所带来的压力所取代。
京郊试验场,一声沉闷的巨响伴随着漫天烟尘腾起。
待烟尘稍散,鲁胜、徐明远、陈观等人快步上前。只见一门长约四尺、以泥范铸造的生铁小炮,炮身从中部炸裂,碎片深深嵌入后方厚重的土垒中。
“记录,”鲁胜面色不变,声音沉稳,“第七号试验炮,壁厚一寸二分,单层铸造,装药一斤二两,发射五斤石弹一发后炸膛。”
旁边“测绘制图”组的年轻士子立刻在册子上奋笔疾书,不仅记录结果,还简单绘制了炸裂部位的形态。
陈观蹲在残骸旁,仔细观察断口,眉头紧锁:
“断口晶粒粗大,气孔颇多,应是铸铁本身材质不均,韧性不足所致。学生以为,欲承受更大膛压,非用精炼之熟铁或我们新研之钢材,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不可。”
“熟铁质软,易变形;钢材虽韧,然大尺寸铸件良品率低,耗费巨大。”
鲁胜沉吟道,“或许,可借鉴佛郎机人子母铳之结构,将药室与炮管分离,药室以精钢打造,炮管则以熟铁卷制,如此或可兼顾强度与成本?”
“此议大善!”
徐明远眼中一亮,“若能实现,不仅可提升安全,更换预装药室更能极大提升射速。此乃思路之变,当立刻着手论证设计。”
格物院的研究方向由此一分为二:
一是继续攻坚整体铸造炮管的材料与工艺;二是探索这“分体式”炮身的可行性。
陈观的算学组为此更加忙碌,他们需要计算不同结构下的应力分布,推测可能的薄弱点。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炮弹。
以往火炮多用实心石弹或铁弹,靠撞击和动能毁伤,精度差,对工事效果尚可,对人员杀伤则显不足。
朱厚照在听取汇报时,特意提到了“开花弹”的概念,即能在空中或撞击后爆炸的炮弹。
这直接将对“力”的研究,引向了更危险的“火”与“化学”。
“火工组”的压力骤增。
他们不仅要保证发射药的颗粒化、防潮,现在还要研究炮弹的起爆药、引信。
尝试将颗粒火药填入中空的铁壳制成“炸弹”相对容易,但如何让其适时爆炸才是难点。
最初尝试的是简单的延时引信,用浸过硝石的麻绳或中空芦苇管填充慢燃火药。
但试验下来,燃速极不稳定,不是提前爆炸危及炮手,就是落地不响成了哑弹。
一次失败的试爆后,负责此项目的年轻工匠原是烟花匠户出身,对火药配比有家传经验,被飞溅的破片划伤了手臂,虽无大碍,却让所有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事急不得。”
徐明远亲自探望伤者后,对鲁胜和陈观道,“陛下虽期盼新炮,然安全乃第一要务。尤其是这引信,关乎使用将士性命,宁可慢,务求稳。可多设几种方案,并行试验。”
鲁胜点头称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其中风险。
格物院内部因此加强了对易燃易爆物料的管理,制定了更严格的操作规程。徐明远甚至从太医院请来一位对“金石药性”有研究的老太医,作为顾问,协助分析一些特殊物质的稳定性。
研发陷入了深水区,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大量的资源投入进去,短期内却难见显赫成果,朝中难免又有些许风言风语,认为格物院耗费巨大,却迟迟拿不出堪用的火炮,有虚耗国帑之嫌。
这些议论传到朱厚照耳中,他只是在一次听取徐明远例行汇报时,淡淡问了一句:“徐卿,可有把握?”
徐明远从容应答:“回陛下,攻坚克难,本非一蹴而就。如今格物院,方向明确,记录详实,虽步履维艰,然每一步皆算数。臣与鲁院使有信心,假以时日,必有所成。且如今之积累,纵使火炮一时难就,于其他军械、乃至民用器械之改良,亦大有裨益。”
朱厚照颔首:“朕信你们。外界闲言,不必理会。需要什么,直接呈报于朕。”
皇帝的信任,成为了格物院在寂静和压力中继续前行的最大支撑。
他们知道,那石破天惊的炮火轰鸣,必然孕育在这看似冗长而枯燥的千百次试验、计算与失败之中。
而一套基于试验和数据、注重安全与协作的研发体系,也正是在这寂静的攻坚期里,悄然扎根,缓缓生长。
其稳定可靠的性能,远超旧式火门枪,甚至让不少原本笃信弓马骑射的将领也开始重新审视火器的地位。
英国公张懋更是以此为由,再次上奏,请求扩大京营武备学堂规模,并增设“火器科”,系统培养懂得使用、维护乃至简单修理新式火器的基层军官。
然而,在皇家格物院,气氛却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
成功带来的喜悦早已被新型野战炮研发这座更巍峨的山峰所带来的压力所取代。
京郊试验场,一声沉闷的巨响伴随着漫天烟尘腾起。
待烟尘稍散,鲁胜、徐明远、陈观等人快步上前。只见一门长约四尺、以泥范铸造的生铁小炮,炮身从中部炸裂,碎片深深嵌入后方厚重的土垒中。
“记录,”鲁胜面色不变,声音沉稳,“第七号试验炮,壁厚一寸二分,单层铸造,装药一斤二两,发射五斤石弹一发后炸膛。”
旁边“测绘制图”组的年轻士子立刻在册子上奋笔疾书,不仅记录结果,还简单绘制了炸裂部位的形态。
陈观蹲在残骸旁,仔细观察断口,眉头紧锁:
“断口晶粒粗大,气孔颇多,应是铸铁本身材质不均,韧性不足所致。学生以为,欲承受更大膛压,非用精炼之熟铁或我们新研之钢材,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不可。”
“熟铁质软,易变形;钢材虽韧,然大尺寸铸件良品率低,耗费巨大。”
鲁胜沉吟道,“或许,可借鉴佛郎机人子母铳之结构,将药室与炮管分离,药室以精钢打造,炮管则以熟铁卷制,如此或可兼顾强度与成本?”
“此议大善!”
徐明远眼中一亮,“若能实现,不仅可提升安全,更换预装药室更能极大提升射速。此乃思路之变,当立刻着手论证设计。”
格物院的研究方向由此一分为二:
一是继续攻坚整体铸造炮管的材料与工艺;二是探索这“分体式”炮身的可行性。
陈观的算学组为此更加忙碌,他们需要计算不同结构下的应力分布,推测可能的薄弱点。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炮弹。
以往火炮多用实心石弹或铁弹,靠撞击和动能毁伤,精度差,对工事效果尚可,对人员杀伤则显不足。
朱厚照在听取汇报时,特意提到了“开花弹”的概念,即能在空中或撞击后爆炸的炮弹。
这直接将对“力”的研究,引向了更危险的“火”与“化学”。
“火工组”的压力骤增。
他们不仅要保证发射药的颗粒化、防潮,现在还要研究炮弹的起爆药、引信。
尝试将颗粒火药填入中空的铁壳制成“炸弹”相对容易,但如何让其适时爆炸才是难点。
最初尝试的是简单的延时引信,用浸过硝石的麻绳或中空芦苇管填充慢燃火药。
但试验下来,燃速极不稳定,不是提前爆炸危及炮手,就是落地不响成了哑弹。
一次失败的试爆后,负责此项目的年轻工匠原是烟花匠户出身,对火药配比有家传经验,被飞溅的破片划伤了手臂,虽无大碍,却让所有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事急不得。”
徐明远亲自探望伤者后,对鲁胜和陈观道,“陛下虽期盼新炮,然安全乃第一要务。尤其是这引信,关乎使用将士性命,宁可慢,务求稳。可多设几种方案,并行试验。”
鲁胜点头称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其中风险。
格物院内部因此加强了对易燃易爆物料的管理,制定了更严格的操作规程。徐明远甚至从太医院请来一位对“金石药性”有研究的老太医,作为顾问,协助分析一些特殊物质的稳定性。
研发陷入了深水区,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大量的资源投入进去,短期内却难见显赫成果,朝中难免又有些许风言风语,认为格物院耗费巨大,却迟迟拿不出堪用的火炮,有虚耗国帑之嫌。
这些议论传到朱厚照耳中,他只是在一次听取徐明远例行汇报时,淡淡问了一句:“徐卿,可有把握?”
徐明远从容应答:“回陛下,攻坚克难,本非一蹴而就。如今格物院,方向明确,记录详实,虽步履维艰,然每一步皆算数。臣与鲁院使有信心,假以时日,必有所成。且如今之积累,纵使火炮一时难就,于其他军械、乃至民用器械之改良,亦大有裨益。”
朱厚照颔首:“朕信你们。外界闲言,不必理会。需要什么,直接呈报于朕。”
皇帝的信任,成为了格物院在寂静和压力中继续前行的最大支撑。
他们知道,那石破天惊的炮火轰鸣,必然孕育在这看似冗长而枯燥的千百次试验、计算与失败之中。
而一套基于试验和数据、注重安全与协作的研发体系,也正是在这寂静的攻坚期里,悄然扎根,缓缓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