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众议-《大明执政官》

  贵阳城,黔国公府。

  往日里勋贵府邸的威严中,此刻更添了几分凝肃。

  得益于金筑大捷的震慑和周遇吉措辞“恳切”的邀请,黔省境内几位举足轻重、且此前未曾明确附逆的大土司及重要寨老,终于陆续抵达,参加了这场由沐崑主持的“播州善后暨平叛军务咨议会”。

  花厅之内,炭火暖融,香茗袅袅,但气氛却远不如表面这般平和。

  沐崑身着国公常服,坐于主位,虽努力维持着镇定,但眉宇间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审慎,暴露了他身处朝廷与地方夹缝中的艰难。

  周遇吉并未喧宾夺主,只坐在沐崑左下首,一身半旧戎装,神色平静,仿佛只是列席旁听,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如同悬在众人头顶的一柄无形利剑。

  到场的有思州田氏的代表,田宗仁推说染恙,只派了其弟田宗义前来,有盘江八寨的总头人,有黎平府一带颇有声望的几位大寨老。

  他们彼此间用眼神或不易察觉的手势交流着,空气中弥漫着试探与权衡。

  “诸位,”沐崑清了清嗓子,作为东道主率先开口,“播州杨友,抗拒王化,阴结党羽,祸乱地方,以致天兵征讨。幸赖陛下洪福,周参军运筹帷幄,将士用命,已于日前克定金筑,擒获逆酋罗雄。此乃西南之幸,万民之福。”

  他先定了调子,将杨友定性为叛逆,将朝廷出兵定义为正义之举。

  在座众人纷纷点头附和,口中称颂“天威浩荡”、“王师神武”,场面话滴水不漏。

  话锋一转,沐崑引入正题。

  “然,杨友及其死党仍盘踞老鹰岩,负隅顽抗。为尽早平定祸乱,还西南以安宁,朝廷愿广开招抚之门。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要集思广益,商议如何招抚播州境内受裹挟之苗众,如何协力,尽快剿灭杨友残部。此外,金筑等地初定,地方善后,亦需诸位贤达鼎力相助。”

  场面话说完,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思州田宗义率先开口,他身材干瘦,眼神精明。

  “国公爷,周参军,杨友倒行逆施,我等自是深恶痛绝。只是……这播州之地,情况复杂,各寨头人心思各异。有些人或许并非真心附逆,只是迫于杨友兵威,或是……以往与官府有些小小误会,心存疑虑。若要招抚,朝廷是否能有更明确的章程?比如,既往之咎,如何追究?归顺之后,权益如何保障?”

  他这话,既是为其他观望者探路,也未尝不是在为思州田氏自身可能的“历史问题”寻求豁免。

  盘江八寨的总头人,一个名叫阿卜的壮硕老者,声如洪钟:“打仗要死人!我们寨子的勇士,可以帮朝廷打仗,但朝廷能给我们什么?盐巴、铁器,还有……被杨友抢去的那片猎场,能不能还给我们?” 他的诉求直接而实际,关乎生存资源。

  黎平来的寨老则更关心秩序:“周参军,王师固然精锐,但终究是客军。若大军一走,地方上宵小再起,或是有人借机清算旧怨,又当如何?朝廷能否在此常驻兵马,或是赋予我等自保之权?” 他在担心权力真空和战后的混乱。

  问题一个接一个,核心都围绕着“利益”与“安全”。周遇吉静静听着,并不急于回答。

  沐崑则努力斡旋,时而保证“朝廷必会公允处置”,时而劝说“当以大局为重”。

  待众人说得差不多了,周遇吉才缓缓放下茶盏,目光平和却极具分量地扫过全场。

  “诸位之忧,本参军尽已知晓。”他声音不高,却让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朝廷之意,在于长治久安,而非苛责过往。凡在官军总攻老鹰岩之前,能幡然醒悟,擒杀杨友或其死党来降者,不论过往,按功劳大小,奏请朝廷封赏授职!凡弃械归顺之普通苗兵苗民,一概不究,并妥善安置!”

  他先给出了招抚的底线,安了不少人的心。

  “至于盐铁贸易、猎场归属等事,”周遇吉继续道,“待平定杨友之后,朝廷会派专员,会同黔国公府及各地头人,共同勘定界址,厘清产权。一切秉公处理,绝无偏袒。且陛下已有旨意,将在西南择地增开互市,保障各寨必需之物资供应。”

  这承诺,比空口白话更有力。

  “最后,关于地方安宁。”

  周遇吉语气转沉,“王师不会轻易撤走。即便大军班师,朝廷亦会重组卫所,整饬兵马,并鼓励各寨组建团练,联防联保,章程由朝廷统一核定。目的,正是要杜绝日后再生祸乱!”

  他给出了一个由朝廷主导、地方参与的安保体系蓝图。

  “当下最紧要者,乃是合力剿灭杨友!”周遇吉图穷匕见,“本参军不需要诸位派兵去硬攻老鹰岩,只需做到三点:其一,断绝与老鹰岩的一切往来,尤其是盐粮通道;其二,提供杨友兵力部署、内部虚实之情报;其三,约束本部,不得趁乱劫掠,维持地方秩序。能做到此三点者,便是于国有功,将来善后议事,自有其一席之地!”

  他没有强求各土司出兵当炮灰,而是提出了更容易做到、且能切实削弱杨友的要求。同时将“合作”与“未来话语权”挂钩。

  厅内陷入沉默,各位土司头人心中飞快盘算。周遇吉的条件,有威逼(金筑的例子),有利诱(互市、封赏),有实际要求(封锁、情报),更有对未来的承诺。相比杨友空画的大饼和残暴的统治,以及未知的风险,与朝廷合作,似乎是更稳妥、也更有前景的选择。

  田宗义与阿卜等人交换了眼色,最终,由沐崑牵头,众人纷纷表态,愿意遵从周参军号令,协力平叛,共保地方安宁。

  一场会议,看似达成了共识。

  但周遇吉和沐崑都清楚,这些地头蛇的承诺能兑现几分,取决于后续的局势和朝廷能否真正掌控局面。

  利益的绳索刚刚开始编织,要将这些桀骜的力量真正纳入朝廷的体系,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手腕,以及持续的实力威慑。

  西南的拉扯,从战场转向了更隐秘、也更考验政治智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