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帝心默运-《大明执政官》

  紫禁城,西苑精舍。

  炭盆将室内烘得暖融,窗外却已是寒风料峭。梁正(朱厚照)披着一件玄色狐裘,并未坐在御案后,而是站在一幅巨大的、标注着密密麻麻符号的西南舆图前。

  图上,代表叛军的朱红色标记刺眼地遍布黔东,而代表官军的蓝色则显得颇为局促。

  他手中拿着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奏报。

  一份是周遇吉最新送来的军情急递,详陈了金筑、石阡、思州等地土司相继异动,局势骤然复杂的困境,并附上了其“驱虎吞狼”、“分化瓦解”的应对之策。

  另一份,则是杨廷和转来的、几位科道御史弹劾周遇吉“劳师糜饷”、“顿兵挫锐”、“致令贼势坐大”的奏疏。

  梁正的目光在两份文书间逡巡,脸上看不出喜怒。

  ‘周遇吉……到底还是年轻了些。’梁正心中暗忖。

  他并非怀疑周遇吉的忠诚与能力,相反,周遇吉能顶住压力,没有盲目分兵,而是试图利用政治手段破局,这份定力与眼光,已远超寻常将领。

  ‘但是,这西南局势之复杂,犹胜战场。土司们如同山林中的狡狐,不见兔子不撒鹰,仅凭威慑与空头许诺,难以令其真正俯首。’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思州田氏的位置划过。‘田氏……实力不俗,其态度关乎大局。周遇吉派人携重礼威慑,是步好棋,但还不够。’梁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需得让田氏知道,朕,在看着他们。他们的前程,不在于杨友能许给他们什么,而在于朕,愿意给他们什么。’

  至于那些弹劾周遇吉的御史,梁正心中只有冷笑。

  ‘鼠目寸光之辈!只知盯着眼前钱粮损耗,却不知若让西南土司联成一气,将来耗费何止千万?周遇吉如今是在为我大明拔除百年痼疾!’他将那几份弹劾奏疏随手丢在一旁,对侍立的王岳道:“这些,留中。”

  他回到御案前,沉吟片刻,开始口述旨意。

  “第一,给周遇吉去旨。告诉他,朕已知西南局势,对其应对之策,朕予以肯定。然,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权。朕授其‘便宜行事’之权,黔省一应军政要务,皆可先行后奏。对思州田氏等观望者,可许以世袭罔替,准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乃至允其部分合理之榷场要求,务必使其至少保持中立,若能助朝廷平叛,朕不吝封侯之赏!”

  这道旨意,等于给了周遇吉最大的政治操作空间和资源,让他能放开手脚去谈判、去收买。

  “第二,”梁正继续道,“给黔国公沐崑去一道申饬密旨!告诉他,朝廷念其沐氏世代镇守之功,对其此前维稳之举予以理解。然,如今叛匪四起,若贵州卫所再有不稳,或后勤再有迟误,朕唯他是问!令他即刻整顿卫所,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无需再有任何顾忌!告诉他,朕的耐心是有限的!”

  这是敲打,也是支持,逼使沐崑必须彻底倒向朝廷,全力配合周遇吉。

  “第三,给杨一清去旨,宣府‘试锋营’近来表现颇佳,然北虏冬日常有异动,令其不可松懈,需得加强戒备。另,着其从宣府镇库中,拨调一批上等皮裘、毛毡,火速运往西南周遇吉军中,以御严寒。”

  这是对前线将士的体恤,亦是帝王恩泽。

  “第四,”梁正顿了顿,“给月港文贵去旨,询问其新式海船建造进度,以及火炮防潮之术可有更新?令其将最新成果,整理成册,快马送至京师,并抄送一份至西南周遇吉处。”

  他时刻不忘技术革新,希望月港的经验能对西南战事有所裨益。

  王岳运笔如飞,将一道道旨意草拟完毕,交由梁正过目后用印。

  做完这一切,梁正才缓缓坐下,端起已经微凉的参茶呷了一口。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幅西南舆图,深邃难测。

  ‘周遇吉,朕已将能给你的,都给你了。权柄、资源、乃至朕的信任。接下来,就看你这把刀,能否在这西南的乱局中,为朕劈出一条路来了。’

  他心中默念。‘至于朝中的聒噪……朕替你挡着。但你也需尽快拿出像样的战果,否则,朕即便能压得一时,也难堵这天下悠悠众口。’

  帝心默运,千里之外的战局因这几道旨意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更多的资源,更大的权柄,更明确的底线,被赋予给了前线的将领。

  而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标——平定西南,将这片桀骜的土地,真正纳入帝国的有效治理之下。

  梁正布的局,正在一步步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