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镇守的苦衷-《大明执政官》

  王显被锦衣卫当众锁拿,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整个贵阳官场瞬间炸开了锅。暗流化为汹涌的波涛,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神。与王显有过往来者惶惶不可终日,那些手脚不干净、与土司私下有交易的官员更是如坐针毡,生怕下一刻铁链就会套到自己脖子上。

  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黔国公沐崑的帖子送到了周遇吉的大营,言辞恳切,邀他过府一叙。

  周遇吉心知肚明,这场会面无可避免。他整理好王显一案的初步卷宗抄件,只带了韩烈和两名亲兵,便前往黔国公府。

  国公府花厅内,不似往日接风宴时的热闹,只有沐崑与周遇吉二人对坐,气氛凝重。香茗的热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寒意。

  沐崑没有绕圈子,他放下茶盏,长叹一声:“周参军,王显之事……动静是否太大了些?”他眉头紧锁,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忧虑,“此人虽罪有应得,然其在都司乃至各卫所关系盘根错节,如此雷霆手段,恐引得人人自危,若因此生出乱子,或是逼得狗急跳墙,与杨友彻底勾结,这西南局势……怕是要更加糜烂啊。”

  周遇吉面色平静,将那份卷宗抄件轻轻推到沐崑面前:“国公爷忧心地方安定,末将感同身受。然,王显所为,已非寻常贪墨,乃是通敌叛国,证据确凿。我军此前数次征剿失利,将士枉死,皆与此等蠹虫泄密有关!若因顾忌所谓‘稳定’而对此等行径姑息纵容,则军法何在?朝廷威信何在?日后我等任何军事部署,在杨友眼中岂非如同儿戏?”

  沐崑拿起卷宗,快速翻阅,越看脸色越是难看。他久镇西南,对官场的一些龌龊并非一无所知,但王显与杨友勾结之深、泄露军情之具体,仍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放下卷宗,沉默良久,才涩声道:“周参军所言在理。是老夫……是老夫有些过于求稳了。”他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疲惫之色,“周参军,你可知老夫在这西南一待就是二十年?此地不比中原,汉夷杂处,土司林立,一个处理不当,便是烽烟四起。很多时候,并非不知其恶,而是投鼠忌器,不得不权衡、不得不妥协。维持眼下这脆弱的平衡,已耗尽了心力。”

  这番话,带了几分推心置腹的意味。周遇吉能感受到沐崑言语中的无奈与沉重的压力。这位老国公并非全然昏聩,他只是被这复杂无比的西南局势磨平了棱角,习惯于在各方势力间走钢丝,以求不出大乱子。

  “国公爷的难处,末将能够体谅。”周遇吉语气缓和了些,“然,陛下锐意革新,欲涤荡乾坤。此次平叛,绝非仅仅剿灭一个杨友,更要借此机会,整肃西南吏治,重塑朝廷威严!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若一味迁就姑息,只会让蠹虫愈发猖獗,让忠贞之士心寒。唯有刮骨疗毒,方能祛除痼疾!”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沐崑:“末将深知,国公爷忠于王事,心系西南安宁。如今陛下决心已定,末将亦奉旨持节,正需借重国公爷在西南的威望与经验,携手共渡此关!肃清内部,方能全力对外;扫除奸佞,方能真正赢得苗民之心,实现长治久安!”

  沐崑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却意志坚定的将领,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心中百感交集。他意识到,朝廷这次是动了真格,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平静。周遇吉带来的,是一股他既期待又畏惧的革新风暴。

  半晌,沐崑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罢了!既然陛下有此决心,周参军有此魄力,老夫若再首鼠两端,倒枉受国恩了!”他站起身,对周遇吉郑重拱手,“周参军,接下来该如何做,但请吩咐!黔国公府上下,定当全力配合!”

  这一拜,意味着沐崑正式放弃了“和稀泥”的立场,选择站在周遇吉一边,支持这场内部清洗。这对于稳定贵阳乃至整个贵州官场的局面,至关重要。

  周遇吉连忙起身还礼:“国公爷深明大义,末将佩服!眼下,首要之事便是稳定人心。请国公爷出面,召集都指挥使司及贵阳府主要官员,由末将亲自说明王显案情,申明朝廷法度,言明只究首恶,协从者若能主动交代、戴罪立功,可视情节从轻发落。同时,还需借重国公爷威望,安抚各地土司,尤其是水西那边,阐明朝廷政策,避免他们因王显之事产生误判。”

  “好!此事老夫即刻去办!”沐崑一口应承下来,脸上重新焕发出一种久违的锐气。或许,这种刮骨疗毒般的剧痛,正是沉疴已久的西南,真正需要的良药。

  走出黔国公府,周遇吉抬头望了望贵阳城上空有些阴郁的天空。清除了内部最大的隐患,赢得了沐崑的明确支持,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盘踞在老鹰岩的杨友了。真正的平叛之战,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