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的僵局,如同海上的浓雾,看似平静,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文贵深知,被动等待只会让暗处的对手越发猖獗。他必须主动出击,但这一刀,要砍在何处,如何砍,需万分精准。
首先,他选择了葡萄牙人这条线。船长席尔瓦的商船“圣卡特琳娜号”在完成货物交易、缴纳足额税款后,并未立即离去,反而以“修补船只”、“补充淡水”为由,在港内滞留。其水手偶尔上岸,目光总是不离市舶司的税关和仓廪,带着几分审视与贪婪。
文贵再次召见了席尔瓦,这次的地点,设在了可以眺望港口的海防公所望楼。
“席尔瓦船长,”文贵没有寒暄,直接指向港内那艘显眼的西洋船,“贵船似乎并无急务,为何迟迟不起航?可是对月港的贸易章程,仍有疑虑?”
席尔瓦通过通译,脸上堆着商人固有的笑容:“尊敬的总督阁下,月港的规矩,我们一定遵守。只是……听闻海上不太平,我们想等贵方的巡海船队更强大一些,确保航路安全再离开。” 这话看似恭维,实则绵里藏针,既点出了市舶司目前海上力量的薄弱,也暗示了若安全无保障,贸易难以长久。
文贵心中明镜似的,这西夷是在观望,想看自己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局,甚至可能在期待自己与地方势力、海盗拼个两败俱伤,他好从中渔利。
“安全之事,不劳船长费心。”文贵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大明海疆,自有法度。不过,船长既提及航路,本部堂倒有一问。贵国商船远涉重洋,于这南洋、西洋的海路、水文,乃至各方势力,想必知之甚详?”
席尔瓦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含糊道:“略知一二,都是为了生意。”
文贵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诱饵:“我朝陛下,对海外风物、地理颇有兴趣。若船长愿意,可派一两位熟悉海路的船员,与本官麾下懂得绘制海图的人交流一二。当然,不会让贵方白白费力,市舶司可以支付相应的酬劳,或者,在合乎章程的前提下,给予贵方一些便利。”
他不再纠缠于剿匪与否,而是转向了知识交换。
这既是一种姿态,表明大明对海洋并非一无所知、闭目塞听,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葡萄牙人的诚意与合作的可能。
同时,这更是为未来绘制更精确的海图、拓展远洋贸易埋下伏笔。
席尔瓦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文贵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沉吟片刻,终究抵不住“便利”的诱惑,点头应允:“能与贵国交流,是我们的荣幸。”
打发走席尔瓦,文贵脸上的笑容收敛。与西夷的周旋需要耐心,当务之急,是打破陆上的封锁和应对海上的威胁。
他将目光投向了王良整理的账册。
那上面清晰记录着,自从地方官府开始暗中掣肘后,市舶司各项基建、采购成本上升了足足三成。
文贵提起笔,亲自起草了一份奏疏,并非弹劾谁,而是以“呈报市舶司试行进展及恳请协调地方以利国策”为题,将月港开埠以来的税收成绩、目前遇到的“实际困难”(如工匠难募、地契难核、物料价昂等),以及为解决困难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条分缕析,附上详细数据,呈报皇帝和内阁。
他不用激烈言辞,只摆事实,列数据。他相信,杨廷和与陛下看到这份奏疏,自然明白该如何向福建地方施压。这是阳谋,借中央之势,破地方之局。
与此同时,顾云卿的侦查取得了关键突破。他手下一个机警的哨探,混入了那个被秘密招募水手的渔村,探听到一个重要消息:三日后,将有一批重要的“货”,不从月港走,而是从漳州府九龙江口的一处隐秘小港出海,目的地疑似是与海盗约定的交接海域。
“他们终于忍不住了。”顾云卿向文贵汇报时,眼中寒光凛冽,“看来是想用这批货,去喂饱海盗,让他们来给我们找麻烦。”
文贵站在那幅沿海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九龙江口的位置。
“这是我们等的机会。”他沉声道,“人赃并获,才能让那些人无话可说。顾经历,你亲自带人,盯死那个小港。我们的巡海船队,准备好了吗?”
顾云卿点头:“新募的民壮操练时日虽短,但依托漕兵骨感,配上快船,打一场埋伏,足够。只是……对方若有地方水师背景的人参与,恐怕……”
文贵明白他的顾虑,若是与穿着官军号服的人冲突,性质就严重了。他沉吟片刻,决然道:“若有官军船只护航……准你临机决断,以缉拿走私、抗击海盗为首要。一切后果,由本官一力承担!”
他这是给了顾云卿最大的授权,也担下了最大的风险。
顾云卿深深看了文贵一眼,拱手领命,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文贵独自留在书房,烛火摇曳。陆上、海上、朝堂、外夷……多条线索在他脑中交织。
他知道,九龙江口这一仗,不仅关乎一批走私货物,更关乎月港的生死,关乎新政的威信。他如同一个耐心的渔夫,已经布好了网,现在,只等鱼儿咬钩,风浪骤起。
磨刀多日,刀锋即将出鞘,指向那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第一块顽礁。
文贵深知,被动等待只会让暗处的对手越发猖獗。他必须主动出击,但这一刀,要砍在何处,如何砍,需万分精准。
首先,他选择了葡萄牙人这条线。船长席尔瓦的商船“圣卡特琳娜号”在完成货物交易、缴纳足额税款后,并未立即离去,反而以“修补船只”、“补充淡水”为由,在港内滞留。其水手偶尔上岸,目光总是不离市舶司的税关和仓廪,带着几分审视与贪婪。
文贵再次召见了席尔瓦,这次的地点,设在了可以眺望港口的海防公所望楼。
“席尔瓦船长,”文贵没有寒暄,直接指向港内那艘显眼的西洋船,“贵船似乎并无急务,为何迟迟不起航?可是对月港的贸易章程,仍有疑虑?”
席尔瓦通过通译,脸上堆着商人固有的笑容:“尊敬的总督阁下,月港的规矩,我们一定遵守。只是……听闻海上不太平,我们想等贵方的巡海船队更强大一些,确保航路安全再离开。” 这话看似恭维,实则绵里藏针,既点出了市舶司目前海上力量的薄弱,也暗示了若安全无保障,贸易难以长久。
文贵心中明镜似的,这西夷是在观望,想看自己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局,甚至可能在期待自己与地方势力、海盗拼个两败俱伤,他好从中渔利。
“安全之事,不劳船长费心。”文贵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大明海疆,自有法度。不过,船长既提及航路,本部堂倒有一问。贵国商船远涉重洋,于这南洋、西洋的海路、水文,乃至各方势力,想必知之甚详?”
席尔瓦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含糊道:“略知一二,都是为了生意。”
文贵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诱饵:“我朝陛下,对海外风物、地理颇有兴趣。若船长愿意,可派一两位熟悉海路的船员,与本官麾下懂得绘制海图的人交流一二。当然,不会让贵方白白费力,市舶司可以支付相应的酬劳,或者,在合乎章程的前提下,给予贵方一些便利。”
他不再纠缠于剿匪与否,而是转向了知识交换。
这既是一种姿态,表明大明对海洋并非一无所知、闭目塞听,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葡萄牙人的诚意与合作的可能。
同时,这更是为未来绘制更精确的海图、拓展远洋贸易埋下伏笔。
席尔瓦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文贵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沉吟片刻,终究抵不住“便利”的诱惑,点头应允:“能与贵国交流,是我们的荣幸。”
打发走席尔瓦,文贵脸上的笑容收敛。与西夷的周旋需要耐心,当务之急,是打破陆上的封锁和应对海上的威胁。
他将目光投向了王良整理的账册。
那上面清晰记录着,自从地方官府开始暗中掣肘后,市舶司各项基建、采购成本上升了足足三成。
文贵提起笔,亲自起草了一份奏疏,并非弹劾谁,而是以“呈报市舶司试行进展及恳请协调地方以利国策”为题,将月港开埠以来的税收成绩、目前遇到的“实际困难”(如工匠难募、地契难核、物料价昂等),以及为解决困难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条分缕析,附上详细数据,呈报皇帝和内阁。
他不用激烈言辞,只摆事实,列数据。他相信,杨廷和与陛下看到这份奏疏,自然明白该如何向福建地方施压。这是阳谋,借中央之势,破地方之局。
与此同时,顾云卿的侦查取得了关键突破。他手下一个机警的哨探,混入了那个被秘密招募水手的渔村,探听到一个重要消息:三日后,将有一批重要的“货”,不从月港走,而是从漳州府九龙江口的一处隐秘小港出海,目的地疑似是与海盗约定的交接海域。
“他们终于忍不住了。”顾云卿向文贵汇报时,眼中寒光凛冽,“看来是想用这批货,去喂饱海盗,让他们来给我们找麻烦。”
文贵站在那幅沿海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九龙江口的位置。
“这是我们等的机会。”他沉声道,“人赃并获,才能让那些人无话可说。顾经历,你亲自带人,盯死那个小港。我们的巡海船队,准备好了吗?”
顾云卿点头:“新募的民壮操练时日虽短,但依托漕兵骨感,配上快船,打一场埋伏,足够。只是……对方若有地方水师背景的人参与,恐怕……”
文贵明白他的顾虑,若是与穿着官军号服的人冲突,性质就严重了。他沉吟片刻,决然道:“若有官军船只护航……准你临机决断,以缉拿走私、抗击海盗为首要。一切后果,由本官一力承担!”
他这是给了顾云卿最大的授权,也担下了最大的风险。
顾云卿深深看了文贵一眼,拱手领命,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文贵独自留在书房,烛火摇曳。陆上、海上、朝堂、外夷……多条线索在他脑中交织。
他知道,九龙江口这一仗,不仅关乎一批走私货物,更关乎月港的生死,关乎新政的威信。他如同一个耐心的渔夫,已经布好了网,现在,只等鱼儿咬钩,风浪骤起。
磨刀多日,刀锋即将出鞘,指向那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第一块顽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