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行路难-《穿越穆顺,三国第一肉盾》

  伏府内堂,穿着一身便装的刘协,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看着手里抄录的诗句。

  “这两首,果真是穆顺所作?”

  刘协反复读了好几遍,惊讶的问道。

  “千真万确,小女全程跟着,亲眼所见。”

  伏完恭敬的回复。

  “看来是我们小看他了,有如此才学之人,怎能再被当作武夫看待?”

  刘协起身,用手指叩着眉心,左右踱步,显然是在思索事情,伏完在一旁等待,不去打扰。

  这时,门突然被敲响,伏完的心腹把亭苑中的事告知于他。

  伏颐皱眉,随后把穆顺还有一首诗的这事,复述给刘协听。

  “哦?有趣!朕都不敢说,朕的名字能够流传到百世之后,他真是大言不惭!”

  刘协冷笑,接着说道。

  “走吧,咱们也出去看看,看看这流芳百世的诗,到底是什么?”

  刘协轻轻拉开内堂门,背着手,走了出去。

  ……

  众人承认,人不可貌相,穆顺的这两首诗,确实颇具文采。

  但他突然跳出来,说了这么大放厥词的话,让很多官员皱眉,心想这穆顺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包括穆顺身后的杨修和荀攸,他们也怕穆顺当众颜面扫地,那就会严重影响过两天的拍卖会。

  蔡琰蹙眉,她不懂,穆顺是胸有成竹,还是虚张声势,已经有了两篇佳作了,何不见好就收?

  但场内有两个人,对此深信不疑,那就是蔡邕和钟繇。

  与其说他俩信穆顺能作出好的诗词,不如说他俩更愿意相信穆顺最后的几个字,“流芳百世”!

  “元常(钟繇表字),老夫如今已是耳顺之年(60岁),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首诗可否让与我?”

  蔡邕收起眼神里的激动,转而变成一副哀叹的神态。

  “这…”

  钟繇听闻一愣,这老小子,跟我玩心眼儿呢!

  但他也不想轻易放弃这个史书留名的机会,正在犹豫之间,穆顺开口了。

  “我保证,这首诗,绝对是上上之作,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穆顺顿了顿。

  “我要你俩同时写,不然我就不说了?”

  两人同时僵住,他俩没想到穆顺会提出这等要求,这打破了两人潜在的默契。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所措。

  “陛下!”×N

  这时人群后方出现骚动,让开道路的同时,开始纷纷跪拜,语气带着激动和颤抖。

  走到亭苑中心,这些大佬们也看到了,竟然是天子刘协,正准备跪拜。

  “不必多礼,各行其事就好。”

  刘协温和笑道,其实他心里是怕穆顺不跪,会尴尬,还不如顺水推舟,展示自己的仁厚。

  “爱卿,朕想知道,为什么让两位大家同写一幅字?如果合理,朕下口谕。”

  刘协依旧保持着和善的笑容。

  “那个…”

  穆顺也没想到,在这能看到刘协,他虽然不太在意这个亡国之君,但现在这个时间点,还是该给一点面子的。

  “那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从小……”

  穆顺开始了长篇大论,什么虚心好学啊,家道中落啊,父母双亡啊!

  周围人听着有些不耐烦,包括小皇帝,他沉默咬牙,额头青筋微隆,却不得不继续保持皇家体面,闭着眼睛听穆顺的“感人故事”。

  穆顺拿起笔,在空白纸上,写下穆顺两个字,歪歪扭扭,难以入眼。

  “我的字很难看吧?”

  穆顺自嘲的笑道,表情控制的很到位。

  周围人都瞪大双眼,看着纸上,这么有文采的人,却写出如此丑陋的字,真是不敢相信。

  但正因为这种反差,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他们重新审视穆顺,心中生出敬佩。

  “所以我想,学习从什么年龄开始都不晚,我要把两幅同样内容的字,挂在家中,时刻观摩学习,以激励自己。”

  穆顺说完,向小皇帝拱手。

  “嗯嗯,爱卿好学之志,感人肺腑,钟大家和蔡大家,两位就不必多虑了。”

  刘协开口说道,也算是送穆顺一份人情。

  “诺!”

  两人拱手作揖,然后看向穆顺。

  “呼…”

  穆顺松了一口气,这次准备不充分,很多故事都是临时编纂,经不起推敲。

  幸好,也没人过多纠缠,终于算是忽悠到位了。

  “咳咳,我这首诗,叫行路难,一共六个长句,你们分配好字的大小。”

  穆顺提醒道。

  两人皱眉思索,随后各在自己的帛纸上写下诗名。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穆顺念出两句,周围人开始陷入疑惑。

  就这?确实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但与之前两首诗比,伯仲之间啊!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穆顺没在意众人的神色,等到两位大家写完,他拔出腰间书简,以书为剑,甩了一下手臂。

  此句一出,一种踌躇满志的情绪酝酿而出。

  周围人被穆顺的气势震慑,全场鸦雀无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等到两人写完,穆顺继续念道。

  黄河和太行山的画面脱颖而出,两者的行路艰难浮现在众人脑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突然的情绪反转,让人松了一口气,同时等待两位大家的完笔。

  这是众人第一次生出,这俩老头写的太慢了,很急,很想尽快知道下一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一句疑问,直接勾起在场人的好奇,奈何只能继续等待,心里痒痒的,像是在追更!

  所有人都盯着穆顺,五句了,还剩最后一句,是平淡收尾?还是画龙点睛?就在这最后一句。

  两位大家已是满头大汗,看来写这一篇,所消耗的精神,倾注的心神,都是巨大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一句,穆顺语气很坚定,很有气势,震的在场之人,无不呼吸急促,心神俱颤。

  两位大家提笔的手抖了一下,强行镇静下来。

  这神来之句,绝对不可失误,两人写的很慢,很慢。

  当都落下最后一笔时,两人同时掷笔于地,表示今天思绪用尽,不会再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