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岭垭口的风,是淬了冰的刀子,刮在脸上,能生生撕下一层皮来。
队伍停滞不前,三十人的队伍,出发时的人喊马嘶早已被死寂取代。
骡马倒毙了大半,剩下的也口鼻喷着白汽,哆嗦着不肯再挪动半步。
已有五名伙计被冻僵,裹在油布里,生死不知。
山鹞子探路回来,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一次现出绝望。
他嘴唇干裂,声音嘶哑得像破锣:“东家,前面……冰槽塌了。”
他顿了顿,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才把话说完:“宽八丈,一步都多不了。底下是黑不见底的万年冰窟,没人能跳过去。”
八丈,那是二十多米,足以让任何飞渡的念头化为齑粉。
最后的希望,被这道冰雪天堑彻底斩断。
众人沉默着,连呼吸都仿佛要被冻结。
绝望,比酷寒更刺骨,迅速在人群中蔓延。
一直沉默不语的石匠吴,拄着铁钎,一步步走到冰槽边缘。
他盯着对面那近乎垂直、光滑如镜的冰壁,看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
寒风将他的眉毛胡须都挂上了白霜,让他看起来像一尊冰雕。
忽然,他回过头,看向谢云亭,瓮声瓮气地说道:“冰,比石头脆。”
众人一愣,没明白他的意思。
“能凿。”石匠吴言简意赅,用铁钎指着冰壁,“凿出脚窝,铺上茅草防滑,人贴着冰壁爬过去。”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光滑的冰壁上凿出一条路?
这比在鹰嘴崖上架桥,听起来更加疯狂!
谢云亭的目光在深不见底的冰窟和石匠吴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之间来回,最后,他重重点头,声音在风中清晰无比:“那就——凿冰为阶!”
没有动员,没有豪言壮语。
茶农们默默脱下已经冻得僵硬的外套,抡起铁钎,轮番上阵。
“当!”
第一声脆响,在死寂的雪岭上格外刺耳。
冰壁坚硬异常,每凿出一个浅浅的脚窝,都要耗费半炷香的功夫,铁钎与冰壁碰撞,震得人手臂发麻。
更要命的是,夜间气温骤降,新凿出的孔洞,转瞬又被薄冰封住,前功尽弃。
进度慢得令人心焦。
小豆倌冻得小脸通红,却一直盯着那结冰的脚窝发呆。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驿站,听跑山的老人说过,对付山里的‘阴冰’,得用火攻。
他猛地一拍大腿:“东家!把铁钎烧红了再凿!”
众人眼睛一亮!
篝火立刻被烧得更旺,一把把铁钎被投进火里,烧得通红。
当赤红的铁钎接触到冰壁时,发出一阵“嗤嗤”的白烟,坚冰瞬间融化出一个更深、更持久的凹痕。
办法奏效了!
进度陡然加快,希望的火苗重新在众人心中燃起。
阿灰则带着队里仅剩的几只土狗,在后方用简易的雪橇,奋力拖拽着一捆捆稻草与桐油,为后续铺设防滑的“草路”做着准备。
然而,天威难测。
第三日深夜,正当众人轮换休息时,暴风雪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
狂风卷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三尺,整个营地几乎在瞬间被掩埋。
更糟的是,就在风雪最烈之时,几道黑影如鬼魅般从风雪中窜出,直扑堆放粮草的角落。
他们是三江会派来的死士,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断绝这支队伍的生路!
“走水了!粮草被烧了!”
凄厉的喊声被风雪撕碎。
等到众人扑灭火焰时,半数粮草和所有备用的麻绳,已化为一地焦炭。
谢云亭站在被烧毁的物资前,面沉如水。
他清点完剩余的口粮,得出一个冰冷的事实——最多,只够支撑五日。
五日之内,若不能通过雪岭垭口,所有人,都将变成这茫茫雪山的一部分。
退无可退!
“不能都耗死在这儿!”谢云亭当机立断,声音如铁,“留下伤员和部分人手守住营地,等待后续。我们,组织一支精锐,轻装突击,必须先把第一批茶叶送下山,换回补给!”
“我去!”山鹞子第一个站了出来,眼中燃着复仇的火焰,“我带队,保证把茶送到!”
谢云亭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而坚毅的脸:“不,我去。”
他解下贴身收藏的一个布包,从里面取出一只样式古朴的银镯子。
镯子并不华贵,却被摩挲得温润光亮——那是他迎娶苏晚晴时,她典当了所有嫁妆,换来的第一笔创业金。
他将镯子郑重地交到年少的阿灰手中,一字一句道:“拿着它。如果我七日不归,你就带着它去重庆,找到‘恒源祥’的周掌柜。告诉他,用这只镯子,换三百斤米,五十匹毡毯,回来救大家。”
在场的人,都听懂了这近乎遗言的嘱托,一时间无人言语,只有沉重的喘息声。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念诵着什么的铜铃婆,颤巍巍地点燃了一支浸满松油的火把,塞进谢云亭的手中。
昏黄的火光映着她满是皱纹的脸,声音苍老而悠远:“火不灭,路就不绝。”
谢云亭接过火把,紧紧握住。
那温热,驱散了掌心的冰冷,直抵心底。
他亲选了包括山鹞子、石匠吴在内的九名精锐,每人背负一捆精选的祁红,踏上了那条用血汗凿出的冰阶。
风雪如刀,他们在近乎垂直的冰壁上攀行。
绳索将十人连为一体,一人在前探路,九人在后牵挽,任何一人的失足,都可能导致全队坠入深渊。
最艰难处,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冰裂缝。
石匠吴凿出的脚窝在这里中断了。
山鹞子艺高人胆大,冒死用绳索垂降下去探查,却在降下十余丈后,脚底传来坚实的触感。
他清理掉厚厚的积雪,借着微光,竟看到了一段青石板台阶的残迹!
古栈道!
众人又惊又喜,合力清理积雪,一段被冰封了不知多少岁月的明代茶马古道,奇迹般地重现天日!
谢云亭抚摸着那历经百年风霜的石阶,感受着上面深刻的蹄印,心中涌起万丈波澜,喃喃自语:“这条路,从来就没断过……”
天无绝人之路!先辈的足迹,成了他们最后的指引!
第七日凌晨,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照亮雪山时,谢云亭率领的这支十人小队,终于抵达了山脚下的一座小镇。
镇上的人们看到那面熟悉的“云记”字号旗帜,先是震惊,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
他们自发地打开家门,迎客入屋,杀鸡宰羊,拿出最好的米酒,款待这些仿佛从天而降的英雄。
当夜,为了给山上仍在苦苦支撑的兄弟们报信,也为了庆祝这不可能的胜利,从山脚小镇到半山腰,七里长的山坡上,百姓们自发点燃了家中所有的灯笼和火把。
刹那间,万千火光连成一片,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倒灌人间,照亮了整座雪岭。
三十里外,重庆商会派来接应的马队,被这壮观的景象震撼,快马加鞭,迎了上来。
谢云亭站在山坡上,回望那条由人间烟火汇成的光明之路,只觉右掌心猛地一震,灼热无比。
那沉寂已久的鉴定系统,轰然展开!
一幅完整的舆图在他脑海中浮现,不再是零散的红线,而是以皖南为起点,贯穿湘、鄂、川、滇、黔、桂的庞大脉络!
十六条主道如主动脉,七十二条支线如毛细血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万里茶魂”图!
舆图之上,最后一行尘封的古篆缓缓显现,金光流转:
“薪尽火传,茶魂不灭。”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上海,程公馆。
程鹤年一把撕碎了桌上的加密电报,双目赤红,目眦欲裂。
“他走通了……他真的走通了!”
窗外,黄浦江上空,一道惨白的惊雷猛然劈落,瞬间照亮了这位茶业枭雄狰狞扭曲的面孔,也照亮了这座城市之下,即将被彻底引爆的暗潮汹涌。
晨光初露,熹微的光线为皑皑雪坡镀上了一层金边。
谢云亭率领着残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雪坡上走下。
十人的队伍,此刻却有六人身上裹着浸血的绷带,步履蹒跚,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如初升的朝阳般明亮。
队伍停滞不前,三十人的队伍,出发时的人喊马嘶早已被死寂取代。
骡马倒毙了大半,剩下的也口鼻喷着白汽,哆嗦着不肯再挪动半步。
已有五名伙计被冻僵,裹在油布里,生死不知。
山鹞子探路回来,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第一次现出绝望。
他嘴唇干裂,声音嘶哑得像破锣:“东家,前面……冰槽塌了。”
他顿了顿,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才把话说完:“宽八丈,一步都多不了。底下是黑不见底的万年冰窟,没人能跳过去。”
八丈,那是二十多米,足以让任何飞渡的念头化为齑粉。
最后的希望,被这道冰雪天堑彻底斩断。
众人沉默着,连呼吸都仿佛要被冻结。
绝望,比酷寒更刺骨,迅速在人群中蔓延。
一直沉默不语的石匠吴,拄着铁钎,一步步走到冰槽边缘。
他盯着对面那近乎垂直、光滑如镜的冰壁,看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
寒风将他的眉毛胡须都挂上了白霜,让他看起来像一尊冰雕。
忽然,他回过头,看向谢云亭,瓮声瓮气地说道:“冰,比石头脆。”
众人一愣,没明白他的意思。
“能凿。”石匠吴言简意赅,用铁钎指着冰壁,“凿出脚窝,铺上茅草防滑,人贴着冰壁爬过去。”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光滑的冰壁上凿出一条路?
这比在鹰嘴崖上架桥,听起来更加疯狂!
谢云亭的目光在深不见底的冰窟和石匠吴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之间来回,最后,他重重点头,声音在风中清晰无比:“那就——凿冰为阶!”
没有动员,没有豪言壮语。
茶农们默默脱下已经冻得僵硬的外套,抡起铁钎,轮番上阵。
“当!”
第一声脆响,在死寂的雪岭上格外刺耳。
冰壁坚硬异常,每凿出一个浅浅的脚窝,都要耗费半炷香的功夫,铁钎与冰壁碰撞,震得人手臂发麻。
更要命的是,夜间气温骤降,新凿出的孔洞,转瞬又被薄冰封住,前功尽弃。
进度慢得令人心焦。
小豆倌冻得小脸通红,却一直盯着那结冰的脚窝发呆。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驿站,听跑山的老人说过,对付山里的‘阴冰’,得用火攻。
他猛地一拍大腿:“东家!把铁钎烧红了再凿!”
众人眼睛一亮!
篝火立刻被烧得更旺,一把把铁钎被投进火里,烧得通红。
当赤红的铁钎接触到冰壁时,发出一阵“嗤嗤”的白烟,坚冰瞬间融化出一个更深、更持久的凹痕。
办法奏效了!
进度陡然加快,希望的火苗重新在众人心中燃起。
阿灰则带着队里仅剩的几只土狗,在后方用简易的雪橇,奋力拖拽着一捆捆稻草与桐油,为后续铺设防滑的“草路”做着准备。
然而,天威难测。
第三日深夜,正当众人轮换休息时,暴风雪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
狂风卷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三尺,整个营地几乎在瞬间被掩埋。
更糟的是,就在风雪最烈之时,几道黑影如鬼魅般从风雪中窜出,直扑堆放粮草的角落。
他们是三江会派来的死士,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断绝这支队伍的生路!
“走水了!粮草被烧了!”
凄厉的喊声被风雪撕碎。
等到众人扑灭火焰时,半数粮草和所有备用的麻绳,已化为一地焦炭。
谢云亭站在被烧毁的物资前,面沉如水。
他清点完剩余的口粮,得出一个冰冷的事实——最多,只够支撑五日。
五日之内,若不能通过雪岭垭口,所有人,都将变成这茫茫雪山的一部分。
退无可退!
“不能都耗死在这儿!”谢云亭当机立断,声音如铁,“留下伤员和部分人手守住营地,等待后续。我们,组织一支精锐,轻装突击,必须先把第一批茶叶送下山,换回补给!”
“我去!”山鹞子第一个站了出来,眼中燃着复仇的火焰,“我带队,保证把茶送到!”
谢云亭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而坚毅的脸:“不,我去。”
他解下贴身收藏的一个布包,从里面取出一只样式古朴的银镯子。
镯子并不华贵,却被摩挲得温润光亮——那是他迎娶苏晚晴时,她典当了所有嫁妆,换来的第一笔创业金。
他将镯子郑重地交到年少的阿灰手中,一字一句道:“拿着它。如果我七日不归,你就带着它去重庆,找到‘恒源祥’的周掌柜。告诉他,用这只镯子,换三百斤米,五十匹毡毯,回来救大家。”
在场的人,都听懂了这近乎遗言的嘱托,一时间无人言语,只有沉重的喘息声。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念诵着什么的铜铃婆,颤巍巍地点燃了一支浸满松油的火把,塞进谢云亭的手中。
昏黄的火光映着她满是皱纹的脸,声音苍老而悠远:“火不灭,路就不绝。”
谢云亭接过火把,紧紧握住。
那温热,驱散了掌心的冰冷,直抵心底。
他亲选了包括山鹞子、石匠吴在内的九名精锐,每人背负一捆精选的祁红,踏上了那条用血汗凿出的冰阶。
风雪如刀,他们在近乎垂直的冰壁上攀行。
绳索将十人连为一体,一人在前探路,九人在后牵挽,任何一人的失足,都可能导致全队坠入深渊。
最艰难处,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冰裂缝。
石匠吴凿出的脚窝在这里中断了。
山鹞子艺高人胆大,冒死用绳索垂降下去探查,却在降下十余丈后,脚底传来坚实的触感。
他清理掉厚厚的积雪,借着微光,竟看到了一段青石板台阶的残迹!
古栈道!
众人又惊又喜,合力清理积雪,一段被冰封了不知多少岁月的明代茶马古道,奇迹般地重现天日!
谢云亭抚摸着那历经百年风霜的石阶,感受着上面深刻的蹄印,心中涌起万丈波澜,喃喃自语:“这条路,从来就没断过……”
天无绝人之路!先辈的足迹,成了他们最后的指引!
第七日凌晨,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照亮雪山时,谢云亭率领的这支十人小队,终于抵达了山脚下的一座小镇。
镇上的人们看到那面熟悉的“云记”字号旗帜,先是震惊,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
他们自发地打开家门,迎客入屋,杀鸡宰羊,拿出最好的米酒,款待这些仿佛从天而降的英雄。
当夜,为了给山上仍在苦苦支撑的兄弟们报信,也为了庆祝这不可能的胜利,从山脚小镇到半山腰,七里长的山坡上,百姓们自发点燃了家中所有的灯笼和火把。
刹那间,万千火光连成一片,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倒灌人间,照亮了整座雪岭。
三十里外,重庆商会派来接应的马队,被这壮观的景象震撼,快马加鞭,迎了上来。
谢云亭站在山坡上,回望那条由人间烟火汇成的光明之路,只觉右掌心猛地一震,灼热无比。
那沉寂已久的鉴定系统,轰然展开!
一幅完整的舆图在他脑海中浮现,不再是零散的红线,而是以皖南为起点,贯穿湘、鄂、川、滇、黔、桂的庞大脉络!
十六条主道如主动脉,七十二条支线如毛细血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万里茶魂”图!
舆图之上,最后一行尘封的古篆缓缓显现,金光流转:
“薪尽火传,茶魂不灭。”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上海,程公馆。
程鹤年一把撕碎了桌上的加密电报,双目赤红,目眦欲裂。
“他走通了……他真的走通了!”
窗外,黄浦江上空,一道惨白的惊雷猛然劈落,瞬间照亮了这位茶业枭雄狰狞扭曲的面孔,也照亮了这座城市之下,即将被彻底引爆的暗潮汹涌。
晨光初露,熹微的光线为皑皑雪坡镀上了一层金边。
谢云亭率领着残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雪坡上走下。
十人的队伍,此刻却有六人身上裹着浸血的绷带,步履蹒跚,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如初升的朝阳般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