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袍泽之疑
漯河的秋雨绵绵不绝,独立团驻地笼罩在一片氤氲水汽中。邓枫站在团部二楼的窗前,望着操场上冒雨训练的士兵们,目光却不时瞥向营区东南角的仓库。
三天前那场与后勤处稽核的对峙,虽然在他的强势下暂时平息,却在军中引起了不少议论。更让他警觉的是,罗友胜这几日显得有些沉默。
“团长,这是各营的弹药消耗统计。”罗友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比往常少了几分热络。
邓枫转身接过文件,敏锐地注意到罗友胜的目光在他脸上多停留了一瞬。
“怎么了,友胜?”邓枫故作轻松地笑道,“这几天看你心事重重的。”
罗友胜避开他的目光:“没什么,可能是天气原因,有些提不起精神。”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邓枫太了解这个从湘军时期就跟随自己的老部下了。罗友胜的沉默,往往意味着他察觉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
当日下午,邓枫照例巡视各营。在辎重连,他特意检查了仓库的守卫情况。
“报告团长,一切正常!”哨兵挺直腰板汇报。
邓枫点头,目光扫过仓库门锁。那里有一道极细微的划痕,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这是他特意做的标记,用来确认夜间是否有人潜入。
标记完好无损,说明前夜的物资转移没有留下痕迹。但当他转身时,却看见罗友胜站在不远处,正若有所思地看着仓库大门。
“这仓库最近有什么异常吗?”邓枫状似随意地问辎重连长。
“没有啊,一切正常。”连长回答得干脆。
罗友胜却突然开口:“前天夜里,我好像听到这边有动静。”
辎重连长愣了一下:“不会吧,我们都按时巡查的...”
“可能是我听错了。”罗友胜打断他,目光却与邓枫有一瞬间的交汇。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罗友胜那眼神中,分明带着试探。
夜间,邓枫在团部处理公文,罗友胜端着一壶热茶进来。
“团长,歇会儿吧。”他斟茶时,看似不经意地说,“今天我去看了伤员,恢复得都不错。多亏了那些药品。”
邓枫接过茶杯,不动声色:“是啊,战士们能少受些罪就好。”
“说起来,”罗友胜在对面坐下,“那批多出来的药品,真是及时雨。要是晚到几天,几个重伤员怕是就危险了。”
邓枫端起茶杯,借着氤氲的热气掩饰表情:“战场上,药品比弹药还金贵。”
“是啊...”罗友胜的目光飘向窗外,“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其他部队的弟兄也能有这么好的药品就好了。听说鄂西那边的部队,伤员都只能用土方子。”
这话中的试探意味已经相当明显。邓枫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各部队情况不同,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罗友胜沉默片刻,突然换了话题:“团长还记得三年前在惠州的事吗?那次您带着我们一个排断后,弹尽粮绝,是当地的乡亲连夜送来了粮食和草药。”
“记得。”邓枫眼神柔和了一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早就完了。”
“那时候我就想,”罗友胜的声音低沉下来,“当兵打仗,说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现在...”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邓枫明白其中的未尽之意。现在国民党内部腐败滋生,派系倾轧,早已背离了革命的初衷。
“友胜,”邓枫正色道,“有些事,心里明白就好。”
罗友胜深深看了他一眼,缓缓点头:“我明白。团长,无论发生什么,我罗友胜这条命,都是您的。”
这句话像一把双刃剑,既让邓枫感到温暖,又让他心生愧疚。他知道,罗友胜已经察觉到了什么,却选择了沉默和继续追随。
这种无条件的忠诚,让邓枫在孤独的潜伏中感受到一丝暖意,却也让他背负了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邓枫起得很早,在营区里散步时,看见罗友胜正在教新兵拼刺刀。
“手腕要稳!腰腹发力!”罗友胜示范着动作,神情专注得仿佛昨夜那场意味深长的对话从未发生。
邓枫站在远处看了很久。这个憨厚的湖南汉子,也许不懂什么主义、思想,却有着最朴素的正义感和最坚定的忠诚。
“报告团长!”一个通讯兵跑过来,“师部急电,请您立即前往开会。”
邓枫收回目光,整理了一下军装:“备车。”
在前往师部的路上,他一直在想罗友胜的事。这个老部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他内心最深的挣扎——为了崇高的理想,他不得不欺骗最信任自己的人。
到达师部时,会议已经快要开始。邓枫在签到簿上签下名字,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与会长官名单,心中猛地一沉。
政治部副主任周凤岐的名字赫然在列。
会议上,周凤岐果然又提出了“肃清内部不稳定因素”的议题。这一次,他的矛头更加明确。
“据可靠情报,共党正在加紧对我军的渗透。”周凤岐的目光扫过全场,“特别是在作战部队中,一些军官立场暧昧,与共党分子过从甚密。”
邓枫低头记录,手中的钢笔稳稳当当。
散会后,周凤岐特意走到邓枫身边:“邓团长,上次多亏你的协助,我们成功抓获了几个共党分子。”
邓枫心中刺痛,面上却不得不保持微笑:“分内之事。”
“不过,”周凤岐话锋一转,“我听说你团里有个叫罗友胜的副团长,曾经与叶怀远走得很近?”
邓枫的心猛地收紧,语气却依然平静:“罗副团长是个纯粹的军人,不懂政治。他与叶怀远只是战术上的分歧,这一点很多人都可以作证。”
周凤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希望如此。邓团长是党国栋梁,可不要被身边的人连累啊。”
回程的路上,邓枫心绪难平。周凤岐的话既是警告,也暗示着罗友胜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当晚,邓枫将罗友胜叫到团部。
“友胜,有件事要告诉你。”邓枫神色严肃,“上面可能要调你去军官训练团学习。”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让罗友胜暂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出乎意料的是,罗友胜摇了摇头:“团长,我不想离开独立团。”
“这是命令...”
“如果是命令,我服从。”罗友胜直视着他的眼睛,“但我想知道真实原因。”
邓枫与他对视良久,终于叹了口气:“有人注意到你和叶怀远的关系。”
罗友胜笑了,那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也带着几分释然:“就为这个?团长,我罗友胜跟着您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您觉得我会是共党?”
“我当然相信你。”邓枫语气诚恳,“但现在是特殊时期,避避风头比较好。”
罗友胜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团长,您还记得我们在黄埔时的誓言吗?”
“记得。”邓枫轻声回答,“矢志革命,报效国家。”
“是啊,矢志革命,报效国家。”罗友胜重复着这句话,目光灼灼,“对我来说,这就是当兵的全部意义。至于其他的...我不懂,也不想去懂。”
他站起身,向邓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无论您做什么决定,我都会追随。但请让我留在独立团,留在您身边。”
望着罗友胜离去的背影,邓枫久久无言。窗外,月色清冷,他的心却因这份沉重的信任而倍感温暖,也倍感煎熬。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夜晚,他至少确定了一件事: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他并非全然孤独。而这份情谊,将是他继续前行的力量,也是他必须加倍小心的缘由。
漯河的秋雨绵绵不绝,独立团驻地笼罩在一片氤氲水汽中。邓枫站在团部二楼的窗前,望着操场上冒雨训练的士兵们,目光却不时瞥向营区东南角的仓库。
三天前那场与后勤处稽核的对峙,虽然在他的强势下暂时平息,却在军中引起了不少议论。更让他警觉的是,罗友胜这几日显得有些沉默。
“团长,这是各营的弹药消耗统计。”罗友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比往常少了几分热络。
邓枫转身接过文件,敏锐地注意到罗友胜的目光在他脸上多停留了一瞬。
“怎么了,友胜?”邓枫故作轻松地笑道,“这几天看你心事重重的。”
罗友胜避开他的目光:“没什么,可能是天气原因,有些提不起精神。”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邓枫太了解这个从湘军时期就跟随自己的老部下了。罗友胜的沉默,往往意味着他察觉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
当日下午,邓枫照例巡视各营。在辎重连,他特意检查了仓库的守卫情况。
“报告团长,一切正常!”哨兵挺直腰板汇报。
邓枫点头,目光扫过仓库门锁。那里有一道极细微的划痕,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这是他特意做的标记,用来确认夜间是否有人潜入。
标记完好无损,说明前夜的物资转移没有留下痕迹。但当他转身时,却看见罗友胜站在不远处,正若有所思地看着仓库大门。
“这仓库最近有什么异常吗?”邓枫状似随意地问辎重连长。
“没有啊,一切正常。”连长回答得干脆。
罗友胜却突然开口:“前天夜里,我好像听到这边有动静。”
辎重连长愣了一下:“不会吧,我们都按时巡查的...”
“可能是我听错了。”罗友胜打断他,目光却与邓枫有一瞬间的交汇。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罗友胜那眼神中,分明带着试探。
夜间,邓枫在团部处理公文,罗友胜端着一壶热茶进来。
“团长,歇会儿吧。”他斟茶时,看似不经意地说,“今天我去看了伤员,恢复得都不错。多亏了那些药品。”
邓枫接过茶杯,不动声色:“是啊,战士们能少受些罪就好。”
“说起来,”罗友胜在对面坐下,“那批多出来的药品,真是及时雨。要是晚到几天,几个重伤员怕是就危险了。”
邓枫端起茶杯,借着氤氲的热气掩饰表情:“战场上,药品比弹药还金贵。”
“是啊...”罗友胜的目光飘向窗外,“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其他部队的弟兄也能有这么好的药品就好了。听说鄂西那边的部队,伤员都只能用土方子。”
这话中的试探意味已经相当明显。邓枫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各部队情况不同,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罗友胜沉默片刻,突然换了话题:“团长还记得三年前在惠州的事吗?那次您带着我们一个排断后,弹尽粮绝,是当地的乡亲连夜送来了粮食和草药。”
“记得。”邓枫眼神柔和了一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早就完了。”
“那时候我就想,”罗友胜的声音低沉下来,“当兵打仗,说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现在...”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邓枫明白其中的未尽之意。现在国民党内部腐败滋生,派系倾轧,早已背离了革命的初衷。
“友胜,”邓枫正色道,“有些事,心里明白就好。”
罗友胜深深看了他一眼,缓缓点头:“我明白。团长,无论发生什么,我罗友胜这条命,都是您的。”
这句话像一把双刃剑,既让邓枫感到温暖,又让他心生愧疚。他知道,罗友胜已经察觉到了什么,却选择了沉默和继续追随。
这种无条件的忠诚,让邓枫在孤独的潜伏中感受到一丝暖意,却也让他背负了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邓枫起得很早,在营区里散步时,看见罗友胜正在教新兵拼刺刀。
“手腕要稳!腰腹发力!”罗友胜示范着动作,神情专注得仿佛昨夜那场意味深长的对话从未发生。
邓枫站在远处看了很久。这个憨厚的湖南汉子,也许不懂什么主义、思想,却有着最朴素的正义感和最坚定的忠诚。
“报告团长!”一个通讯兵跑过来,“师部急电,请您立即前往开会。”
邓枫收回目光,整理了一下军装:“备车。”
在前往师部的路上,他一直在想罗友胜的事。这个老部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他内心最深的挣扎——为了崇高的理想,他不得不欺骗最信任自己的人。
到达师部时,会议已经快要开始。邓枫在签到簿上签下名字,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与会长官名单,心中猛地一沉。
政治部副主任周凤岐的名字赫然在列。
会议上,周凤岐果然又提出了“肃清内部不稳定因素”的议题。这一次,他的矛头更加明确。
“据可靠情报,共党正在加紧对我军的渗透。”周凤岐的目光扫过全场,“特别是在作战部队中,一些军官立场暧昧,与共党分子过从甚密。”
邓枫低头记录,手中的钢笔稳稳当当。
散会后,周凤岐特意走到邓枫身边:“邓团长,上次多亏你的协助,我们成功抓获了几个共党分子。”
邓枫心中刺痛,面上却不得不保持微笑:“分内之事。”
“不过,”周凤岐话锋一转,“我听说你团里有个叫罗友胜的副团长,曾经与叶怀远走得很近?”
邓枫的心猛地收紧,语气却依然平静:“罗副团长是个纯粹的军人,不懂政治。他与叶怀远只是战术上的分歧,这一点很多人都可以作证。”
周凤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希望如此。邓团长是党国栋梁,可不要被身边的人连累啊。”
回程的路上,邓枫心绪难平。周凤岐的话既是警告,也暗示着罗友胜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当晚,邓枫将罗友胜叫到团部。
“友胜,有件事要告诉你。”邓枫神色严肃,“上面可能要调你去军官训练团学习。”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让罗友胜暂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出乎意料的是,罗友胜摇了摇头:“团长,我不想离开独立团。”
“这是命令...”
“如果是命令,我服从。”罗友胜直视着他的眼睛,“但我想知道真实原因。”
邓枫与他对视良久,终于叹了口气:“有人注意到你和叶怀远的关系。”
罗友胜笑了,那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也带着几分释然:“就为这个?团长,我罗友胜跟着您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您觉得我会是共党?”
“我当然相信你。”邓枫语气诚恳,“但现在是特殊时期,避避风头比较好。”
罗友胜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团长,您还记得我们在黄埔时的誓言吗?”
“记得。”邓枫轻声回答,“矢志革命,报效国家。”
“是啊,矢志革命,报效国家。”罗友胜重复着这句话,目光灼灼,“对我来说,这就是当兵的全部意义。至于其他的...我不懂,也不想去懂。”
他站起身,向邓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无论您做什么决定,我都会追随。但请让我留在独立团,留在您身边。”
望着罗友胜离去的背影,邓枫久久无言。窗外,月色清冷,他的心却因这份沉重的信任而倍感温暖,也倍感煎熬。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夜晚,他至少确定了一件事: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他并非全然孤独。而这份情谊,将是他继续前行的力量,也是他必须加倍小心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