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龙腾之基,凤雏点睛-《我,刘协,三造大汉》

  “陛下,江夏急报!”徐庶手持一封加密军报,快步走入议事殿,神色严峻,“江东吕蒙所部水军,近日频繁于柴桑至合肥一线演练新阵型,其楼船之上,似乎也加装了些许防护,疑似针对我军‘雷火’之术。周瑜亦从鄱阳移驻柴桑,亲自督练水师。”

  刘协接过军报,快速浏览,眼中寒光一闪。“果然坐不住了。孙权得了合肥,胃口也变大了,看来是想在江夏找回场子。”他走到巨大的江防图前,手指划过长江,“孔明在江夏布置如何?”

  “孔明军师已加固沿江水寨,新增配重投石机三十座,皆可发射‘燃烧罐’。水军则以‘镇海艨’为核心,辅以轻捷走舸,严阵以待。皇叔与刘琦将军所部陆军亦已完成部署,依托城池,互为犄角。”徐庶禀报道。

  “还不够。”刘协摇头,“被动防守,终是下策。吕蒙、周瑜皆水战良将,不可小觑。我们的‘镇海艨’虽利,然数量尚少,水军成军时日尚短,经验不及江东老兵。”他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洞庭水寨,命‘逐浪’、‘破浪’号即刻率领半数‘镇海艨’,秘密移防江夏,归孔明节制!告诉孔明,水战以挫敌锐气、保我江防为要,不必追求决战。”

  “陛下,如此一来,洞庭湖守备……”徐庶略有迟疑。

  “无妨。”刘协摆手,“剩下的‘镇海艨’足以护卫核心,且朕之杀器,并非全在水上。”他目光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皇宫深处“雷霆”工坊的方向。

  处理完江夏军务,刘协又将注意力转向内政。他召见了主持荆南、交州新政的几位核心官员,详细询问各项进展。

  “陛下,《均田令》在荆南四郡已基本推行完毕,百姓安居,垦荒踊跃。去岁荆南粮产,较陛下临朝前,已增四成有余!”负责农事的官员兴奋地禀报。

  “交州方面,”戏志才通过加密信道呈报,“龙编、合浦等地新辟官田数十万亩,引入荆南稻种,长势喜人。海盐晒制之法已初见成效,预计年内可满足交州自用,并有富余。张辽将军剿抚并用,境内大的叛乱已平,各部俚僚渐趋安定。”

  “工坊区呢?”刘协更关心他的工业基石。

  “回陛下,”工部尚书出列,“军械工坊已完全实现‘标准化’生产,弩机零件互换无误,月产强弩千张,箭矢数万。‘雷火’原料产量稳步提升,然‘爆破罐’、‘雷火箭’制作工艺复杂,良品率仍有待提高。‘镇海艨’后续战舰正在加紧建造,然优质木材、桐油消耗巨大,供应渐显紧张。”

  刘协仔细听着,不时发问。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也同样突出:资源瓶颈、技术工人短缺、高端武器产能不足。他知道,这是手工业时代的天然局限,非短期能够解决。

  “资源问题,一方面加大荆南、交州本地勘探与开采,另一方面,通过商行,不惜重金,从益州、乃至江东、中原采购!”刘协决断道,“工匠培养要加快,设立分级学徒制,技艺精湛者,重赏!授予官职亦无不可!”

  他再次展现了对技术和人才的极度重视,这让下方的官员们精神振奋。

  这时,一直安静坐在一旁,看似闭目养神的庞统,忽然睁开了眼睛,他那独特的沙哑嗓音响起:“陛下,诸公所言,皆是固本良策。然统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哦?士元有何高见,但说无妨。”刘协鼓励道。他知道这位凤雏先生,思维天马行空,往往能见人所未见。

  庞统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益州的位置:“诸公皆言,需向益州采购资源。然,买,终是受制于人,且资财外流。何不取而自有之?”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一静。取益州?这个话题敏感而重大。

  “先生之意是……”刘协目光微动。

  “陛下,诸位,”庞统环视众人,脸上带着一丝狂放的笑意,“刘璋暗弱,益州富庶而兵备不修,此乃天赐基业,岂能长久假手于人?前番娘娘与子龙将军益州之行,虽险,亦证明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张松、法正等有识之士,对刘璋早已失望透顶!”

  他语速加快,带着极强的煽动力:“如今曹操忙于消化淮南,威慑西凉;孙权注意力被江夏吸引,正忙于整合合肥。此乃千载难逢之机!若待曹操稳固北方,孙权整合完毕,届时他们岂会坐视陛下吞并益州?必联手来攻!届时我军两面受敌,危矣!”

  他看向刘协,目光灼灼:“故,统以为,‘待其时’之策,需更积极!当加速对益州之谋划!不仅仅是经济渗透,更需政治拉拢,军事准备!可遣一能言善辩之上将,携陛下亲笔信与厚礼,秘密入蜀,联络张松、法正,许以高官显爵,共谋大事!同时,荆南大军需做好西进之准备,一旦蜀中有变,或内应发动,便可雷霆一击,趁其内乱,速定益州!如此,则陛下尽有荆、益、交三州,手握长江上游,进可攻,退可守,真正具备与曹、孙鼎足而立之资本!”

  庞统这番言论,无疑是将西取益州的战略提到了最优先的日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联络内应,伺机而动。这比之前甄宓转述的“暗度陈仓”更为激进,也更为直接。

  殿内众人神色各异。徐庶、戏志才等人面露沉思,显然在权衡此计的利弊与风险。益州险塞,易守难攻,强攻损失太大,但若能里应外合,确是上策。然而,此举风险同样巨大,一旦消息泄露,不仅前功尽弃,更会立刻引来刘璋的报复和曹、孙的警惕。

  刘协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扶手。庞统的话,如同在他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他何尝不知益州的重要性?历史上的蜀汉便是明证。但时机是否真的成熟?

  他脑海中飞速运转,结合各方情报进行推演。曹操确实需要时间,孙权也被江夏牵制。刘璋内部矛盾可以利用。己方经过数年积累,军力、财力、技术都有长足进步,尤其是“雷霆”火炮若能成功应用于攻城……或许,真的可以搏一把!

  “士元之策,甚为大胆,亦切中要害。”刘协缓缓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然,此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联络内应,人选至关重要,需胆大心细,能言善辩,更需对陛下,对大汉绝对忠诚。”

  他目光扫过殿下众将,最终落在了伤势已愈的赵云身上。“子龙。”

  赵云出列,抱拳:“末将在!”

  “你前番护卫贵妃入蜀,对蜀地风情人物已有了解,武勇胆识更是朕所深知。”刘协沉声道,“朕欲派你为使,携朕亲笔信与厚礼,秘密再入益州,寻机接触张松、法正,试探其心意,可能胜任?”

  赵云没有丝毫犹豫,肃然应道:“陛下信重,云万死不辞!必竭尽全力,促成此事!”

  “好!”刘协点头,“此事绝密,除殿内诸公,不得再泄于其他人!子龙,你准备一下,三日后出发。所需人手、礼物,由元直与你共同筹措。”

  “臣(末将)领旨!”徐庶、赵云齐声应道。

  庞统见刘协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并且雷厉风行地开始部署,黑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拱手道:“陛下圣断!”

  战略方向就此定下,荆南这台战争机器,在巩固防御的同时,也开始将一部分精力,悄然转向了西方的益州。一场围绕着天府之国的暗战,即将拉开序幕。

  散朝之后,刘协独留庞统。

  “士元,今日之策,甚合朕心。”刘协看着庞统,语气诚恳,“然,取益州易,治益州难。蜀中派系林立,豪强盘根错节,且远离中原,民心未必归附。若得之,当以何策安之?”

  庞统似乎早有准备,笑道:“陛下所虑极是。然陛下在荆南、交州之新政,便是最好范例。入蜀之后,当效仿之,但需因地制宜。其一,重用蜀中才俊,如张松、法正、李严等,以示包容,分化其士族;其二,暂缓推行激烈之《均田令》,以免激起本地豪强剧烈反弹,可先清查无主官田,分与流民及有功将士;其三,利用陛下商行,畅通蜀地与荆南、交州之商贸,使其经济与我更紧密相连;其四,亦是关键,需将陛下之‘新学’——算学、格物、乃至简化字,逐渐引入蜀中,开设学堂,从长远教化其民,使其心向陛下,心向新汉!”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需有强军坐镇,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任何敢于反抗之势力。恩威并施,方为上策。”

  刘协听完,深深看了庞统一眼。此人不仅善奇谋,于内政竟也有如此深刻见解,尤其是引入“新学”教化民众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看得更为长远。这已不仅仅是夺取一块地盘,而是在为未来的文化统一和长期统治打下基础。

  “得士元,朕如虎添翼!”刘协由衷赞道,“益州之事,便多劳士元与孔明费心了。”

  “此臣分内之事。”庞统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