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龙潜于渊,暗流汹涌-《我,刘协,三造大汉》

  荆南的春天,来得比北方要早许多。湘水渐涨,两岸柳色新绿,稻田里也已蓄满了水,映照着天光云影,一派生机勃勃。临湘城作为刘协荆南小朝廷的临时都城,经过一个冬季的消化与建设,已然褪去了初占时的慌乱,显露出几分帝都的雏形与气象。

  皇宫由原太守府扩建而成,虽远不及许都洛阳的宏伟,但规划严谨,功能区划明确。前朝后寝,泾渭分明。刘协摒弃了许多繁琐的宫廷礼仪,强调务实高效,但必要的皇家威仪依旧维系,以彰显正统。

  后苑,新辟的“兰台阁”临水而建,景致最佳。此处不仅是甄宓的寝宫,也渐渐成了刘协在处理冗繁政务之余,一处可以稍作喘息的静所。

  此刻,阁内暖香浮动,甄宓正俯首于案前,纤纤玉指握着刘协命工匠特制的“铅笔”,由石墨与黏土混合烧制,在一叠质地略显粗糙但已勉强可用的新纸上,认真誊写着什么。她神情专注,侧脸在春日暖阳下勾勒出优美的弧度。

  刘协轻步走入,挥手屏退了侍立的宫女,静静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纸上誊录的,并非诗词歌赋,而是他前几日与诸葛亮、以及桐柏山的荀彧书信商议后,初步拟定的《科举取士试行纲要》的草稿。其中许多名词、概念,如“分科取士”、“糊名誊录”、“策论实务”等,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堪称离经叛道,晦涩难懂。但甄宓不仅字迹娟秀工整,还在一些段落旁,用更小的字做了注解和疑问,显是真正读进去了,并有所思。

  “爱妃何时对这些枯燥政论感兴趣了?”刘协含笑开口。

  甄宓闻声,连忙起身欲行礼,被刘协扶住。她微微脸红,轻声道:“陛下励精图治,所思所行,皆是为了再造大汉,臣妾虽愚钝,亦想略尽绵力。况且……”她顿了顿,美眸中闪过一丝聪慧的光芒,“陛下这些新政,看似惊世骇俗,细思之下,却直指时弊。若能推行,或许真能打破数百年来世家壅塞人才之局,使寒门英才有出头之日。只是,其中关窍甚多,阻力……想必也是极大。”

  刘协拉着她一同在窗边的软榻坐下,叹道:“知我者,文昭也。”他习惯性地用甄宓的字称呼她,显得更为亲近。“阻力何止极大?简直是与天下世家为敌。但这一步,必须走。汉室之衰,根子之一便在于此。只靠几个顶尖谋臣猛将,打不下江山,更治不好天下。需要的是成千上万受过基本教育、懂得实务、心怀国家的基层官吏。”

  他随手拿起一张甄宓写过注解的纸,指着一处她提出的关于“算学”科考核范围的疑问,耐心解释道:“朕设算学,非为培养账房先生。水利工程需计算土方,粮草调配需核算里程损耗,军械制造需精通几何比例,乃至日后征收赋税、管理国库,皆需精于计算之人。此乃实学,是强国之基。”

  甄宓听得眼眸发亮,她发现刘协的思维如同一个无尽的宝藏,总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而新颖的道理。她不由赞道:“陛下胸襟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只是,这些道理,那些皓首穷经的世家大儒,恐怕难以理解,更不会认同。”

  “所以需要时间,需要引导,更需要……实力。”刘协目光投向窗外,变得深邃,“待朕兵锋更盛,地盘更广,说的话,自然就更有分量。眼下,先在荆南小范围试行,培养第一批‘种子’。”

  他转而握住甄宓的手,语气柔和下来:“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既要打理宫内事务,还要帮朕整理文书,参详政事。”他注意到她眼底淡淡的青黑,有些心疼。在这个时代,能遇到一个不仅容貌绝世,更能理解他超越时代理念的红颜知己,是何其幸运。

  甄宓感受到他的关切,心中甜暖,轻轻摇头:“能为陛下分忧,是臣妾的福分。只是臣妾才疏学浅,唯恐做得不好,误了陛下大事。”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刘协由衷道,“你的细心和见解,很多时候能给朕和孔明他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这兰台阁,日后或可成为朕的一个‘机要秘书处’,你就做朕的第一任‘秘书长’,如何?”他半开玩笑地说道,用了些现代词汇。

  甄宓虽不完全明白“秘书长”之意,但能感受到其中的信任与倚重,嫣然一笑,如百花绽放:“陛下有命,臣妾敢不尽力?”

  两人相视而笑,温馨默契在春日的暖阁中流淌。在这乱世之中,这份基于理解与扶持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

  与荆南春日暖阳下悄然滋生的新政与温情相比,北方的许都魏宫,则笼罩在一片肃杀与权谋的寒意之中。

  曹操高踞龙椅,面色沉静,但殿下的文武皆能感受到那平静之下蕴藏的雷霆之威。一个冬季的巩固,凭借其强大的军政能力和狠辣手段,曹操已基本压下了内部因篡汉和桐柏山失利引发的动荡。对境内残余拥汉势力的清洗从未停止,同时,屯田、练兵、打造军械,一样未曾放松。

  “陛下,”程昱出列奏报,“青州臧霸等地方豪帅,已再次上表效忠,并输送粮草。关中马超、韩遂余部,虽仍有异动,然其内部不和,已被夏侯渊将军威慑,暂时不敢妄动。河北诸州,经去岁整肃,已无大规模叛乱。”

  曹操微微颔首,这些都是预期之中的成果。他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站在文官队列中后位置的司马懿身上。

  “司马懿。”

  “臣在。”司马懿应声出列,躬身行礼,姿态一如既往的谦恭谨慎。

  “前番献策,驱吕布以制刘协,虽未竟全功,然亦使刘协小儿不敢全力北顾,为我大魏稳固内部争取了时间。你,有功。”曹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此乃陛下圣断,臣不敢居功。”司马懿头垂得更低。

  曹操盯着他,缓缓道:“朕观你近来,于军政事务,见解愈发独到。尤其对于那刘协所行‘奇技淫巧’、‘新政言论’,似乎颇有研究?”

  此言一出,殿内不少目光都聚焦在司马懿身上,带着探究、疑惑,甚至一丝嫉妒。

  司马懿心中凛然,知道曹操耳目灵通,自己私下研究刘协之事,定然瞒不过他。他并不慌乱,反而坦然道:“回陛下,臣确实有所关注。刘协此人,行事迥异常人,其‘雷火’之威,陛下与诸公皆已见识。然臣以为,其真正可怕之处,并非‘雷火’一物,而是其背后……那种迥异于圣贤经典的思维方式,及其催生出的种种‘实学’与‘新政’。”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曹操的审视:“臣研究其言论举措,非为慕其道,实为知己知彼。譬如其推行之‘标准化’,可使军械零件互换,修复极快;其注重‘数据’、‘统计’,用于管理粮草、清查户口,效率远超旧法;甚至其军中流传的‘卫生条例’,竟能有效减少疫病……此皆非寻常‘奇技淫巧’可比,实有强兵富民之效。若我大魏只知其‘雷火’之利,而忽视其思想制度之变,恐未来对阵,仍将吃亏。”

  这一番话,说得殿内众人陷入沉思。他们大多视刘协的作为为“妖术”、“旁门左道”,但经司马懿如此条分缕析,将其提升到“思想制度”层面,才隐隐感觉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威胁。

  曹操眼中精光闪烁,他本身就是极其务实之人,瞬间就抓住了司马懿话中的关键。刘协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一两件新式武器,更在于一套全新的、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学习能力。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曹操追问。

  司马懿沉声道:“臣以为,可在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师其长技以制其’。陛下可下令,设立‘将作府’,精选巧匠,招募懂得算学、格物之人,专门研究刘协所行之法。其‘雷火’我等一时难以仿制,但其‘标准化’、‘数据管理’乃至‘卫生防疫’之法,或可借鉴,用于强我军政。其二,须重视人才培养。光靠经学诗赋,难以应对刘协之挑战。可在太学之中,增设‘算学’、‘工术’等实用科目,哪怕不为科举,仅为培养精通实务之吏员,亦大有裨益。”

  他这番建议,已然是在模仿刘协的现代思维,试图从制度和人才层面进行应对。

  曹操沉吟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司马懿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深知,要彻底击败刘协,光靠现有的兵马和谋略可能不够,必须从根源上学习并超越对方的长处。

  “善!”曹操终于开口,“便依你所奏。即日起,增设‘大魏将作府’,由你兼任将作监丞,负责此事!所需人手、钱粮,朕一律准予!太学增设实用科目一事,由华歆、王朗与你共同商议条陈!”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虽然官职不高,但权限和资源支持极大,显示出曹操对司马懿的看重和对其提议的认可。

  “臣,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司马懿再次躬身,掩藏在袖中的手,微微握紧。这是他迈向权力核心的关键一步。

  然而,曹操的恩宠并未结束。他目光扫过站在武将班列前首的太子曹丕,淡淡道:“太子。”

  曹丕连忙出列:“儿臣在。”

  “司马仲达才思敏捷,见识不凡。从即日起,封为太子少傅,你便拜他为师,随侍左右,听其教诲,学习军政韬略,尤其是……如何应对刘协这等非常之敌。”

  太子少傅!

  殿内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声!这可是教导、辅佐太子的重要职位,非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且深受信任者不能担任!曹操将此职授予资历尚浅的司马懿,其用意不言而喻——不仅要他用其才学对付刘协,更要将他和曹丕,乃至未来的魏国捆绑在一起!

  司马懿心中剧喜,但脸上依旧保持着恭谨,深深叩首:“陛下信重,臣……惶恐!必倾囊相授,辅佐太子,以报陛下天恩!”

  曹丕也连忙道:“儿臣定当虚心向司马少傅请教!”

  这一刻,司马懿正式进入了曹魏权力核心的预备梯队。他低垂的眼睑下,目光幽深如潭。刘协的“异端”思想,竟成了他晋升的阶梯。他深知,自己走的是一条险路,既要展现出足以对抗刘协的“新学”素养,又不能过于锋芒毕露,引起曹操的猜忌。

  退朝后,司马懿回到府中,密室之内,他摊开自己私下记录的关于刘协各项举措的笔记,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关于“潜云”商号曾经流出的货物信息,玻璃镜、雪花糖、甚至是一些特殊记账符号的残片。

  “标准化……数据……格物致知……”司马懿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