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刚蒙蒙亮,宣武门外那片平日里用来操练兵马的空地上,已经人声鼎沸。
寻常百姓从没见过这等阵仗。
百丈长的巨大医棚一字排开,顶上覆盖着崭新的厚帆布,遮挡住初春略带寒意的风。数百名禁军甲胄鲜明,分列四周,维持着秩序,却并非一脸肃杀,反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医棚内,穿着干净的宫中内侍们流水价地搬运着桌椅、笔墨,甚至还支起了数十个茶炉,预备了热腾腾的姜茶,供给前来问诊的百姓驱寒。
最引人注目的,是医棚后方那如小山般堆积的药材。一捆捆,一包包,都用油布仔细包裹着,从外面就能闻到一股浓郁而纯正的药香。眼尖的人认出,那是只有宫里才用得上的贡品药材,平日里在药铺见都见不到。
“我的乖乖,这是把太医院的家底都搬出来了吧?”
“听说啊,是太后娘娘要亲自来!”
“太后?娘娘千金之躯,怎么会来这种地方给人看病?”
“你懂什么!前几天回春堂那事儿听说了没?孙大夫说女大夫不行,差点治死人。太后这是来给女学撑腰的!”
人群议论纷纷,将信将疑。而在人群不起眼的角落里,几个穿着长衫、貌似郎中的人,正交头接耳,脸上挂着不加掩饰的讥诮。
“胡闹!简直是胡闹!医者,望闻问切,需心神合一。这般喧哗吵嚷,如何诊病?”
“等着看笑话吧。太后就算懂点医术,还能比得上我们这些几代行医的?妇道人家,终究是上不得台面。”一个长着山羊胡的老者,正是前几日在惠民女医馆大放厥词的孙大夫,他捻着胡须,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模样。
辰时正,随着一声清亮的钟鸣,人群忽然安静下来。一队宫人簇拥着一架并不奢华的软轿,缓缓而来。
轿帘掀开,走下来的并非众人想象中珠翠环绕、凤袍加身的太后。
苏浅月今日只穿了一件月白色的素雅长裙,裙摆上用银线绣着几簇兰草,长发用一支简单的碧玉簪挽起,未施粉黛的脸上,神情沉静如水。她不像一位权倾天下的太后,反倒更像一位学识渊博、气质清冷的杏林宗师。
跟在她身后的,是柳絮等一众女学医科的学生。她们换上了统一的青色学子服,个个脸上都带着紧张与决然。柳絮的指尖还在微微发颤,但当她的目光与苏浅月对上时,那份沉静似乎也传递了过来,让她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杆。
苏浅月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走到医棚正中的主位坐下,对身旁的青禾点了点头。
青禾上前一步,朗声道:“太后懿旨,为京城百姓义诊三日。凡有疾苦者,皆可前来。不取分文,药食全免!”
话音落下,人群却是一阵沉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人群推搡着,踉踉跄跄地走到了最前面。那孩子约莫五六岁,面黄肌瘦,肚子却鼓胀得像一面小鼓,躺在母亲怀里,气息奄奄。
“求……求娘娘救救我的孩子!”妇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雨下,“看了好多大夫,都说是臌症,治不好了……我们实在没法子了……”
人群中,孙大夫冷笑一声,对旁边的人低语:“是蛊胀,神仙难救。上来就是个绝症,看她怎么收场。”
苏浅月没有立刻上前,她只是抬眼,看向柳絮:“去看看。”
柳絮一愣,随即深吸一口气,走到那妇人面前。她蹲下身,先是仔细观察了孩子的面色、舌苔,又轻轻按了按孩子鼓胀的腹部,触手坚硬如石。她的眉头越皱越紧,诊完脉后,回到苏浅月身边,声音低微而沉重:“回太后,患儿脉象沉弦,腹坚如石,面色萎黄,青筋暴露……确是……确是蛊胀之症,已到晚期,药石怕是难医。”
这话一出,那妇人哭得愈发凄惨。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摇头叹息。
苏浅月却只是平静地问:“你还看到了什么?”
柳絮又是一愣,仔细回想:“患儿……患儿的指甲,边缘有些发黑,而且……”她犹豫了一下,“而且他的呼吸里,似乎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土腥味。”
“土腥味?”苏浅月点点头,这才站起身,亲自走到那孩子面前。
她没有去诊脉,而是伸出纤长的手指,轻轻翻开孩子的眼睑,看了看,又凑近了,闻了闻孩子呼出的气息。
“你家住在城东的窑工坊附近?”苏浅月忽然问那妇人。
妇人茫然地点头:“是……是啊,我们一家都是做陶瓦的。”
“孩子平日里,是不是喜欢在窑土堆里玩耍?还喜欢……啃指甲?”
妇人瞪大了眼睛,如同见了鬼一般:“娘娘怎么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有这毛病,打也打不改!”
苏浅月直起身,环视全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这不是蛊胀。是土毒入体,积于中焦,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日久成积。其状似蛊胀,其根在毒。”
她转向柳絮:“方才你诊为蛊胀,欲用何方?”
柳絮脸上一白,还是如实回答:“学生……学生想用疏肝理气、活血利水之法,或可一试。”
苏浅-月摇头:“错了。此症若用寻常治蛊胀之法,活血利水,只会加速土毒攻心,不出三日,必亡。”
人群一片哗然!孙大夫的脸色也变了,他行医数十年,从未听过什么“土毒”。
苏浅月不再解释,直接提笔,在纸上写下一行药方,递给青禾:“照方抓药,用无根水煎服。另外,取新鲜的黑豆半斤,捣烂成泥。”
宫人动作极快,不多时,汤药与黑豆泥便都备齐了。
苏浅月让妇人给孩子喂下半碗汤药,然后取过黑豆泥,竟亲手将其均匀地敷在了孩子鼓胀的肚脐周围。
“这……这是何意?”有人不解地问。
“黑豆性甘,能解百毒。土毒性沉,喜走中焦。以汤药内攻,以豆泥外拔,内外夹击,方能引毒外出。”苏浅月淡淡解释。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一炷香,两炷香……时间一点点过去,那孩子似乎并无变化。
孙大夫嘴角的讥笑越来越浓:“装神弄鬼,我倒要看看,一堆烂豆泥能……”
他的话还没说完,异变陡生!
只见那孩子腹部的黑豆泥,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颜色由黑转黄,还冒出丝丝缕缕的白色热气,一股浓烈的土腥味弥漫开来。而那孩子原本坚硬如石的肚子,似乎也软化了一些,原本急促的呼吸,竟平稳了许多。
“天啊!真的有毒被吸出来了!”
“神了!真是神了!”
人群彻底沸腾了!那妇人更是激动得不住磕头,口中连称“活菩萨”。
孙大夫和他身边的几个郎中,一个个面如土色,呆若木鸡。他们行医一生,何曾见过这等奇术?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对医理的认知,近乎于道法!
苏浅月将剩下的半碗汤药和一方解毒散交给妇人,温言道:“回去后,每日以此法敷脐换药,汤药按时服用,七日便可痊愈。切记,不可再让孩子接触窑土。”
妇人抱着渐渐恢复神采的孩子,千恩万谢地去了。
有了这第一个成功的案例,百姓们的疑虑彻底被打消。他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来,将医棚围得水泄不通。
苏浅月没有再轻易出手,她将病人们分流,简单的伤寒杂症,交由柳絮等实习学生处理,她只在一旁提点关键。遇到稍复杂的,便由经验丰富的女医官主理。只有碰到真正的疑难杂症,她才会亲自诊断。
整个宣武门外,成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医学课堂。
一个老妇常年头痛,所有大夫都当风症治,久治不愈。苏浅月却从她脖颈后侧一处不显眼的红疹,断定是颈椎错位压迫所致,当场命人取来软枕,用一套轻柔的推拿正骨手法,只听“咔”的一声轻响,老妇竟当场泪流满面,说几十年没这么清爽过了。
一个壮汉因工伤断了手指,血流不止,眼看就要废了。女医官临危不乱,用女学新制的羊肠线,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他行了精妙的缝合续接之术。那细密的针脚,比绣花还要精致,看得人啧啧称奇。
百姓们亲眼看到了女医的专业,亲耳听到了她们耐心温柔的问询,亲身感受到了她们精湛的医术。那些关于“女子医术不精”的流言,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被砸得粉碎。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看这些女大夫,比回春堂的孙胡子强多了!”
“是啊,人家问得又仔细,态度又好,哪像孙胡子,搭个脉就开方子,多问一句还不耐烦!”
听着周围毫不掩饰的赞誉,孙大夫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众扇了无数个耳光。他再也待不下去,拉着同伴,灰溜溜地想从人群中溜走。
“孙大夫,这就走了?”
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响起。孙大夫回头一看,竟是柳絮。此刻的柳絮,脸上再无半分怯懦,一双眼睛亮得惊人,她手里端着一碗刚煎好的汤药,笑意盈盈地递到孙大夫面前。
“孙大夫连日来为我女医馆之事‘奔走操劳’,想必是耗了心神。我看您面色发青,唇色暗沉,此乃肝气郁结之兆。这碗柴胡疏肝散,算是我女学的一点心意,还请孙大夫……笑纳。”
“噗——”
周围的百姓再也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
孙大夫看着那碗药,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柳絮“你……你……”了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一天,是惠民女医馆声誉的转折点,也是京城所有传统医馆的“受难日”。
义诊一直持续到日暮时分,苏浅月才略带疲惫地准备收队回宫。百姓们自发地跪在道路两旁,恭送太后鸾驾,山呼“千岁”之声,经久不息。
然而,就在软轿即将起驾之时,一名京兆府的衙役满头大汗地冲破禁军的阻拦,连滚带爬地扑到轿前,声音里带着哭腔。
“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不好了!”
苏浅-月掀开轿帘,眉头微蹙:“何事惊慌?”
那衙役面无人色,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份盖着京兆府大印的状纸,高高举起。
“太后!林晓姑娘……林晓姑娘在府衙整理旧案时,被……被人告了!”
“告她什么?”青禾厉声问道。
衙役的声音抖得更厉害了,几乎不成调:“告她……告她擅动五年前的‘张村沉塘案’卷宗,惊扰亡魂,意图翻案……告她,藐视国法,草菅人命!”
寻常百姓从没见过这等阵仗。
百丈长的巨大医棚一字排开,顶上覆盖着崭新的厚帆布,遮挡住初春略带寒意的风。数百名禁军甲胄鲜明,分列四周,维持着秩序,却并非一脸肃杀,反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医棚内,穿着干净的宫中内侍们流水价地搬运着桌椅、笔墨,甚至还支起了数十个茶炉,预备了热腾腾的姜茶,供给前来问诊的百姓驱寒。
最引人注目的,是医棚后方那如小山般堆积的药材。一捆捆,一包包,都用油布仔细包裹着,从外面就能闻到一股浓郁而纯正的药香。眼尖的人认出,那是只有宫里才用得上的贡品药材,平日里在药铺见都见不到。
“我的乖乖,这是把太医院的家底都搬出来了吧?”
“听说啊,是太后娘娘要亲自来!”
“太后?娘娘千金之躯,怎么会来这种地方给人看病?”
“你懂什么!前几天回春堂那事儿听说了没?孙大夫说女大夫不行,差点治死人。太后这是来给女学撑腰的!”
人群议论纷纷,将信将疑。而在人群不起眼的角落里,几个穿着长衫、貌似郎中的人,正交头接耳,脸上挂着不加掩饰的讥诮。
“胡闹!简直是胡闹!医者,望闻问切,需心神合一。这般喧哗吵嚷,如何诊病?”
“等着看笑话吧。太后就算懂点医术,还能比得上我们这些几代行医的?妇道人家,终究是上不得台面。”一个长着山羊胡的老者,正是前几日在惠民女医馆大放厥词的孙大夫,他捻着胡须,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模样。
辰时正,随着一声清亮的钟鸣,人群忽然安静下来。一队宫人簇拥着一架并不奢华的软轿,缓缓而来。
轿帘掀开,走下来的并非众人想象中珠翠环绕、凤袍加身的太后。
苏浅月今日只穿了一件月白色的素雅长裙,裙摆上用银线绣着几簇兰草,长发用一支简单的碧玉簪挽起,未施粉黛的脸上,神情沉静如水。她不像一位权倾天下的太后,反倒更像一位学识渊博、气质清冷的杏林宗师。
跟在她身后的,是柳絮等一众女学医科的学生。她们换上了统一的青色学子服,个个脸上都带着紧张与决然。柳絮的指尖还在微微发颤,但当她的目光与苏浅月对上时,那份沉静似乎也传递了过来,让她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杆。
苏浅月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走到医棚正中的主位坐下,对身旁的青禾点了点头。
青禾上前一步,朗声道:“太后懿旨,为京城百姓义诊三日。凡有疾苦者,皆可前来。不取分文,药食全免!”
话音落下,人群却是一阵沉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人群推搡着,踉踉跄跄地走到了最前面。那孩子约莫五六岁,面黄肌瘦,肚子却鼓胀得像一面小鼓,躺在母亲怀里,气息奄奄。
“求……求娘娘救救我的孩子!”妇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雨下,“看了好多大夫,都说是臌症,治不好了……我们实在没法子了……”
人群中,孙大夫冷笑一声,对旁边的人低语:“是蛊胀,神仙难救。上来就是个绝症,看她怎么收场。”
苏浅月没有立刻上前,她只是抬眼,看向柳絮:“去看看。”
柳絮一愣,随即深吸一口气,走到那妇人面前。她蹲下身,先是仔细观察了孩子的面色、舌苔,又轻轻按了按孩子鼓胀的腹部,触手坚硬如石。她的眉头越皱越紧,诊完脉后,回到苏浅月身边,声音低微而沉重:“回太后,患儿脉象沉弦,腹坚如石,面色萎黄,青筋暴露……确是……确是蛊胀之症,已到晚期,药石怕是难医。”
这话一出,那妇人哭得愈发凄惨。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摇头叹息。
苏浅月却只是平静地问:“你还看到了什么?”
柳絮又是一愣,仔细回想:“患儿……患儿的指甲,边缘有些发黑,而且……”她犹豫了一下,“而且他的呼吸里,似乎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土腥味。”
“土腥味?”苏浅月点点头,这才站起身,亲自走到那孩子面前。
她没有去诊脉,而是伸出纤长的手指,轻轻翻开孩子的眼睑,看了看,又凑近了,闻了闻孩子呼出的气息。
“你家住在城东的窑工坊附近?”苏浅月忽然问那妇人。
妇人茫然地点头:“是……是啊,我们一家都是做陶瓦的。”
“孩子平日里,是不是喜欢在窑土堆里玩耍?还喜欢……啃指甲?”
妇人瞪大了眼睛,如同见了鬼一般:“娘娘怎么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有这毛病,打也打不改!”
苏浅月直起身,环视全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这不是蛊胀。是土毒入体,积于中焦,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日久成积。其状似蛊胀,其根在毒。”
她转向柳絮:“方才你诊为蛊胀,欲用何方?”
柳絮脸上一白,还是如实回答:“学生……学生想用疏肝理气、活血利水之法,或可一试。”
苏浅-月摇头:“错了。此症若用寻常治蛊胀之法,活血利水,只会加速土毒攻心,不出三日,必亡。”
人群一片哗然!孙大夫的脸色也变了,他行医数十年,从未听过什么“土毒”。
苏浅月不再解释,直接提笔,在纸上写下一行药方,递给青禾:“照方抓药,用无根水煎服。另外,取新鲜的黑豆半斤,捣烂成泥。”
宫人动作极快,不多时,汤药与黑豆泥便都备齐了。
苏浅月让妇人给孩子喂下半碗汤药,然后取过黑豆泥,竟亲手将其均匀地敷在了孩子鼓胀的肚脐周围。
“这……这是何意?”有人不解地问。
“黑豆性甘,能解百毒。土毒性沉,喜走中焦。以汤药内攻,以豆泥外拔,内外夹击,方能引毒外出。”苏浅月淡淡解释。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一炷香,两炷香……时间一点点过去,那孩子似乎并无变化。
孙大夫嘴角的讥笑越来越浓:“装神弄鬼,我倒要看看,一堆烂豆泥能……”
他的话还没说完,异变陡生!
只见那孩子腹部的黑豆泥,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颜色由黑转黄,还冒出丝丝缕缕的白色热气,一股浓烈的土腥味弥漫开来。而那孩子原本坚硬如石的肚子,似乎也软化了一些,原本急促的呼吸,竟平稳了许多。
“天啊!真的有毒被吸出来了!”
“神了!真是神了!”
人群彻底沸腾了!那妇人更是激动得不住磕头,口中连称“活菩萨”。
孙大夫和他身边的几个郎中,一个个面如土色,呆若木鸡。他们行医一生,何曾见过这等奇术?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对医理的认知,近乎于道法!
苏浅月将剩下的半碗汤药和一方解毒散交给妇人,温言道:“回去后,每日以此法敷脐换药,汤药按时服用,七日便可痊愈。切记,不可再让孩子接触窑土。”
妇人抱着渐渐恢复神采的孩子,千恩万谢地去了。
有了这第一个成功的案例,百姓们的疑虑彻底被打消。他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来,将医棚围得水泄不通。
苏浅月没有再轻易出手,她将病人们分流,简单的伤寒杂症,交由柳絮等实习学生处理,她只在一旁提点关键。遇到稍复杂的,便由经验丰富的女医官主理。只有碰到真正的疑难杂症,她才会亲自诊断。
整个宣武门外,成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医学课堂。
一个老妇常年头痛,所有大夫都当风症治,久治不愈。苏浅月却从她脖颈后侧一处不显眼的红疹,断定是颈椎错位压迫所致,当场命人取来软枕,用一套轻柔的推拿正骨手法,只听“咔”的一声轻响,老妇竟当场泪流满面,说几十年没这么清爽过了。
一个壮汉因工伤断了手指,血流不止,眼看就要废了。女医官临危不乱,用女学新制的羊肠线,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他行了精妙的缝合续接之术。那细密的针脚,比绣花还要精致,看得人啧啧称奇。
百姓们亲眼看到了女医的专业,亲耳听到了她们耐心温柔的问询,亲身感受到了她们精湛的医术。那些关于“女子医术不精”的流言,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被砸得粉碎。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看这些女大夫,比回春堂的孙胡子强多了!”
“是啊,人家问得又仔细,态度又好,哪像孙胡子,搭个脉就开方子,多问一句还不耐烦!”
听着周围毫不掩饰的赞誉,孙大夫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众扇了无数个耳光。他再也待不下去,拉着同伴,灰溜溜地想从人群中溜走。
“孙大夫,这就走了?”
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响起。孙大夫回头一看,竟是柳絮。此刻的柳絮,脸上再无半分怯懦,一双眼睛亮得惊人,她手里端着一碗刚煎好的汤药,笑意盈盈地递到孙大夫面前。
“孙大夫连日来为我女医馆之事‘奔走操劳’,想必是耗了心神。我看您面色发青,唇色暗沉,此乃肝气郁结之兆。这碗柴胡疏肝散,算是我女学的一点心意,还请孙大夫……笑纳。”
“噗——”
周围的百姓再也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
孙大夫看着那碗药,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柳絮“你……你……”了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一天,是惠民女医馆声誉的转折点,也是京城所有传统医馆的“受难日”。
义诊一直持续到日暮时分,苏浅月才略带疲惫地准备收队回宫。百姓们自发地跪在道路两旁,恭送太后鸾驾,山呼“千岁”之声,经久不息。
然而,就在软轿即将起驾之时,一名京兆府的衙役满头大汗地冲破禁军的阻拦,连滚带爬地扑到轿前,声音里带着哭腔。
“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不好了!”
苏浅-月掀开轿帘,眉头微蹙:“何事惊慌?”
那衙役面无人色,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份盖着京兆府大印的状纸,高高举起。
“太后!林晓姑娘……林晓姑娘在府衙整理旧案时,被……被人告了!”
“告她什么?”青禾厉声问道。
衙役的声音抖得更厉害了,几乎不成调:“告她……告她擅动五年前的‘张村沉塘案’卷宗,惊扰亡魂,意图翻案……告她,藐视国法,草菅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