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打破砂锅问到底-《重生的大伯,穿越的爹和躺平的我》

  崔锦在接到外孙女宝华前来拜访的消息时,心里就明镜似的——无事不登三宝殿。

  他那个女儿,如今的太子妃,最是谨守分寸,断不会让宝华在这种敏感时候掺和进来。

  能劳动宝华亲自跑这一趟,还挑了他“闭门谢客”的时候,背后必有缘由。

  他倒真生出了几分兴趣,想看看这丫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果然,人一进门,他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略一扫,就落在了宝华身后那个身影上。

  那身灰扑扑的太监服,穿在那少年身上,哪哪都不合身,虽然低着头,但那通身的气度,哪里是个寻常内侍?

  崔老爷子心里当时就“啧”了一声。

  这是连演都懒得好好演了?

  未免也太小瞧他老头子了。

  他索性连眼皮都懒得抬,任由宝华在那插科打诨,直接便将那层窗户纸捅破,苍老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精准地投向那个穿着太监服的少年。

  话语落下,书房内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崔老爷子那双深邃的眼睛如同古井,平静无波地看向终于抬起头、脸上带着些许慌乱和尴尬的明言知。

  “世子殿下,”

  崔锦的语气听不出喜怒,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劳动您如此大费周章,扮作内侍混入我这府邸,总不会就只是为了来看看老夫长得是何模样吧?”

  宝华脸上那点强装的笑容瞬间僵住,她还想再说什么,崔锦却已淡淡瞥了一眼过来。

  开口:“宝华,你先出去。外祖父有些话,要单独与世子殿下谈谈。”

  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宝华担忧地看了知知一眼,终究没敢再违逆,应了声“是”,带着满腹忐忑退了出去。

  书房内侍立的其他人也一并离开。

  房门轻轻合上,偌大的书房里只剩下这一老一少。

  檀香的青烟袅袅升起,更衬得室内寂静无声。

  崔锦那双看眼睛静静地落在明言知身上,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明言知手心有些冒汗。

  他知道,在这位老人面前,说谎、耍小聪明、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都是徒劳的。

  崔老爷子他看起来就不是能吃忽悠、听奉承的人。

  既如此,不如坦诚。

  明言知深吸一口气,挺直了原本因穿着别扭衣服而有些佝偻的背脊,抬眸迎上崔锦的目光,

  清澈的眼神里带着真诚的困惑。

  这个时候他当然没有提及上官的要求之类的,坦诚也不是这个坦诚法!这绝对会被扔出去的。

  “崔老先生,”明言知开口,少年清朗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晚辈今日冒昧前来,扮作此等模样,实属无奈。并非为了嬉闹,也并非受人指使。晚辈只是……只是想不明白。”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眉头微微蹙起。

  那是真切的疑惑:“您是天下文宗,是清流领袖,更是……更是太子妃娘娘的亲生父亲,太子殿下的岳丈。于公于私,晚辈都想不通,您为何要如此坚决地站在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对立面,掀起这场朝堂风波?”

  他向前微微倾身,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晚辈年幼,见识浅薄,于朝堂大局所知有限。今日斗胆前来,只想求教于老先生,求一个答案。您站出来,究竟所为何求?又是在坚持什么?”

  崔锦确实愣住了。他预想了无数种可能——或是替东宫做说客,或是代表成王府表态,甚至可能是景和帝授意来试探底线。

  却万万没想到,这位小世子摒除所有伪装,问出的竟是这样一个直白而近乎“天真”的问题。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笑意,那笑容里似乎混杂着感慨与一丝几不可察的怜悯。

  他什么具体的答案也没给,只是看着明言知,缓缓摇了摇头,那眼神仿佛在说:“生于皇家,长于锦绣,竟还能有如此想法,倒是……难得。”

  这无声的回应,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让明言知感到无力。

  崔老爷子什么都没透露,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

  “世子殿下,请回吧。”崔锦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无波,“老夫,不会退。”

  没有解释,没有辩论,只有一句斩钉截铁的宣告。

  明言知满心郁闷地被请出了书房,连宝华姐姐试图安慰和打探的话都没心思回应,胡乱搪塞了几句,便带着一肚子的困惑和挫败感,径直离开了崔府。

  马车轱辘轧过青石板路,小世子靠在车厢壁上,眉头紧锁。

  他想不通,真的想不通。崔老爷子那讳莫如深的态度,更像是一团迷雾,笼罩在复杂的局面上。

  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让他脱口而出:“去皇宫!”

  他得去问问,哪怕问不出结果,他也想看看皇伯父和皇爷爷现在是什么态度。

  搞不清楚为什么,明言知觉得自己会被憋死的!

  皇宫那边的情形比他想象的要壮观多了。

  御案之上,奏折堆积如山,几乎要将后面景和帝的身影淹没。

  而太子明若昊就坐在御案下首另外增设的一张书案后,同样被厚厚的文书环绕着。

  父子二人虽未交谈,但殿内气氛凝重,只有纸张翻动和朱笔划过的细微声响。

  自从弹劾风波掀起,太子殿下就很少回东宫的书房了,几乎是扎根在了他老父亲这里。

  毕竟,这每日雪花般飞来的弹劾奏章和需要处理的紧急政务,数量委实有点太多了,需要这两位大昭最高权力者共同应对。

  曹和才低声禀报成王世子求见时,御案后的景和帝从堆积如山的奏折后抬起眼,目光直接落在了下首同样埋首批阅的太子身上。